韩信、彭越和英布先后被小人物出卖,是偶然还是必然?
韩信、彭越和英布被称为汉初三名将,是汉军能战胜楚军最重要的倚仗,因此三人也得到了灭楚三英的称号。四面楚歌时,这三人分别率领本部兵马和汉军各围住霸王的一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三人的强大实力和重要价值。
可惜的是,灭楚三英最终的结局却十分黯淡,在高祖诛杀异姓诸侯王的行动中,三人皆被卷入其中并身死。巧合的是,虽然三人被杀的原因和境遇各不相同,但是背后都有小人物的出卖。
严格来说,灭楚三英中只有兵仙和英布明确做出了背叛汉王朝的行为,至于彭越,许多人认为他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行为:
姑且先放下彭越是否反叛的争论,我们可以发现,在三人被杀的背后,都有小人物在推动事情的发展。
兵仙被舍人弟告密,彭越被太仆出卖,英布被中大夫贲赫揭发, 这也使得高祖掌握了他们"谋反"的证据,为随后诛杀他们埋下了伏笔。
不得不承认,灭楚三英身死原因出奇的相似,令人不禁怀疑事件的真实性。
舍人弟能清楚知晓兵仙数年在长安的暗中布局,太仆和中大夫能分别从天下第一游击队长和西楚霸王手下第一猛将的追杀中逃脱, 这种情况似乎很难同时实现,所以只能将其看成是偶然现象。
不过,偶然的背后却存在着必然,如果我们了解了当时汉高祖为了巩固江山而执行的第一方针,便会知道当时政治走势的大方向。在了解高祖消灭异姓诸侯王的决心后,我们就会发现小人物的选择有其合理之处。
秦末乱世风云中的两位关键人物,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在观念上有着巨大区别。
霸王作为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在王翦灭楚之战后家国俱灭,从小又接受族内长辈反秦和复国的严格教育,对秦朝乃至秦朝的一切有着天然的恨意。
高祖出身于布衣,对名门望族乃至国家层面的矛盾一无所知,在他眼中,过上美好的生活才是头等大事,因此他对始皇帝的尊贵身份十分羡慕和向往:
这两种巨大的观念差别,注定了霸王十分抵触分封制,而高祖十分喜爱分封制。
当汉朝获得了楚汉争霸的最终胜利后,功臣和刘氏宗亲被封王也就顺理成章了,当时的诸侯王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重要的功臣,比如灭楚三英,第二种是刘氏宗人,比如刘肥、刘贾、刘喜等人,高祖的女婿张敖也算是后者。
随着高祖的寿命走向末期,他开始考虑在自己死后巩固刘氏的江山, 自己立的太子并不能让自己满意,而家族内的其他成员基本都是没经过风浪的平民,在政治斗争和战争时表现极差。
不过他们表现再差,也是和太子有着血脉维持的重要宗亲,家族的相同利益使得他们可以在关键时刻竭力帮助太子。
因此高祖决定,尽全力铲除异姓诸侯王,让刘氏后人取代这些位置,这就是刘氏巩固江山的第一方针。随着韩王信、韩信、彭越先后被杀, 这种政治大方向已经无可逆转了。
当异姓诸侯王成为汉朝的敌人后,他们手下的小人物处境就变得十分尴尬了。
这些人多是在反秦斗争中不甘于平庸者,纷纷选择了各自看好的君主,投靠到其手下。
不过许多起义领袖在创业途中就因为各种原因陨落,在这种情况下,其手下的幸存者基本会改投门庭,继续投靠到尚存的君主手下。
天下形势尘埃落定后,没有选择汉高祖的小人物,只能接受自己选择走眼的事实了。他们本来有成为汉朝朝堂大员的机会,然而最终却只能成为诸侯手下的参谋,没有分封,没有俸禄,离开自己的属地后毫无影响力。
如果他们的君主谋反,这些人很大程度会祸及自身,成为乱臣贼子的同党而惨遭酷刑,而且他们完全没有上诉喊冤的机会。
因此,一旦小人物成为反臣手下后,他们有且只有一条明哲保身的路了 ,那就是在谋反事实未定时,向汉朝告发反臣的明确计划,给汉王朝提前战备的时间。
一般来说,中央面对反臣时,是举全国之力对抗一郡之众,只要提前知晓了反贼的动向并作出战备,那么谋反十有八九会被瓦解。
而向王朝提供信息的小人物,也会因此立下巨大功劳,不仅免于受到牵连,还可能瞬间走到 历史 前台,被拜将封侯。
因此当小人物知晓君主的谋反计划后,为求生只能殊死一搏了, 从这点来看,灭楚三英的共同遭遇,似乎也是必然了。
在灭诸王行动中,高祖展示了巨大的决心,坚持和分封诸侯斗争到底,而且形式并不局限于战争。这种态度为天下人指出了明确的政治大方向,那就是境内四方的权力归属必须回归到刘氏手中。
至于其他的各方势力,只要明确表示出对刘氏的忠诚,那么无论其出身、背景、战功和人脉,都可以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得以存留。地位、财富、部众这些重要的资源,他们都可以保留下来,只有土地绝对不可以染指。
然而在高层的博弈过程中,底层小人物的感受完全被忽略,他们成为了随波逐流的浮萍,很难掌控自己的生死,只能寄希望于君主不作乱,只要君主作乱,绝大多数小人物都会成为炮灰。
只有极少数人,有着开阔的眼界、清晰的头脑和强大的执行力,在得知君主谋反后,可以将自己掌握的有限信息转化为实际资源,向统治者揭发君主并帮助自己脱离危机,其影响力之大,堪称以一人之力搅动了天下局势。
参考文献:
【1】《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
【2】《史记·七十列传·魏豹彭越列传》
【3】《史记·十二本纪·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