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在各类高等教育中占比均超过男性

 我来答
一抹晨曦17
2023-01-13 · TA获得超过1198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5.1万
展开全部

女生在各类高等教育中占比均超过男性

  女生在各类高等教育中占比均超过男性,近十年来,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女性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女生在各类高等教育中占比均超过男性。

  女生在各类高等教育中占比均超过男性1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引发关注和热议。

  报告中指出,《纲要》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多渠道、多形式为贫困和残疾女大学生提供资助,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得到有力保障。

  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4.4%,比2010年提高27.9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为159.9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到50.9%,比2010年提高3.1个百分点;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分别为1674.2万人和450.6万人,占比分别为51.0%和58.0%,分别比2010年提高0.1个和4.9个百分点。

   女生读研比例稳步上升

  其实,近年来,女生读研比例一直稳步上升。据中国教育在线《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1999年,全国招收女性硕士研究生2.6万人,在硕士总招生人数中占比36.5%。2009年起,女性硕士招生数量开始超过男性。2019年女性硕士招生人数为44.7万人,占比55.1%。

  研究生女性占比快速增长,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进步,给了女性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女性自身的一些优势,如自控能力强,比较认真仔细等,都容易让她们在各级考试中胜出。不仅仅是在研究生考试中,中高考中,女性的优势与占比也在明显放大。

  与此相关,在公务员等相关考试中,也明显呈现了女性占比增高的趋势,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此外,根据往年报告数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对女性读研产生一定影响。以全国各省份2018年研究生在读情况为例,中西部省份在校女研究生比例大都在55%左右,其中宁夏在校女研究生比例最高,为63.48%,青海、新疆、内蒙古的比例也高达60%左右,吉林、山西和贵州三省的比例均在56%以上;

  而大多东部沿海省份或发达城市在校女研究生比例都在50%以下,其中安徽在校女研究生比例最低,为42.79%,江苏和湖北的比例也在45%左右,而北京、上海的比例也在46%-49%之间。

  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女性就业观念更为自由,不局限于稳定的就业方向,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情况相反。

  另外,女性占比与当地高校类型也有一定关系,例如:安徽、黑龙江两个省份的在校研究生女性占比仅为42.79%和47.99%,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理工类院校集中在这两个省份有关。

   一线城市职场女性学历反超

  不止是升学,在就业中,职场女性的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学历情况也正在逐渐反超男性。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结果显示,2020年,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为6779.4万人,比2010年增加1917.9万人,增长39.5%。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5%,实现《纲要》“保持在40%以上”的目标。

  报告指出,《纲要》实施以来,就业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妇女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女性就业人数稳步增长。

  智联招聘公布的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在不同级别的管理者中,中层女性领导占比已开始反超男性。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女性职场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已经达到55.9%,男性职场人本科以上占比仅46.7%。这也反映出过去一年女性通过自身实力证明价值的成果,但高层位置上仍略逊于男性,但差距已经不再悬殊。

   女性科技力量愈受重视

  2021年7月,科技部、全国妇联等13个部门印发《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巾帼科技力量越来越受各方关注和重视。

  《措施》提到,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仍较为缺乏。目前,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约45.8%,但随专业技术职务的提高,女性占比逐级减少,女性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剪刀差”现象较为突出。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分别为6%和5.3%。有关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学者中,女性占比仅为10%左右。

  而在2021年公布的两院院士名单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5人中,女性科学家仅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4人中,女性科学家仅6人。直接印证了《措施》中所提的“剪刀差”现象。

  这种情况非我国独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6月发布的科学报告中指出,尽管从事科学工作的女性人数有所增加,但增速仍然缓慢:全世界科研人员中女性占比仅33%,只有4%的诺贝尔科学奖颁发给了女性。

  针对女性科技人才相对紧缺的现状,更好发挥女性科技人才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的重要作用,《措施》提出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鼓励提名更多优秀女科学家作为候选人,在同等条件下支持女性优先入选。

  加大对女性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逐步扩大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规模,鼓励社会力量设立面向女科学家的科技奖项。

  建立有利于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评价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执行同等条件下女性科研人员优先的资助政策。

  “改善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困境需要社会观念的改变,一旦对女性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同理心,女性会自动地发光发热。”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仍面临挑战

  当代女性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唤起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重新定位。但我们也要看到,与之成正比的,是女性为此付出的努力。毕竟对很多女性而言,平衡家庭与工作,是她们一生的课题。

  职场不存在绝对公平,但男女职场人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呈现差异化。性别、婚育计划等因素,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女性职场价值。

  《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55.8%的女性在应聘过程中被问及婚姻生育状况,这个数字是男性职场人的二倍多。29.6%的女性曾在求职时因为性别原因被用人单位限制,18.2%的女性因照顾家庭被迫放弃事业发展。7.7%的女性曾遭遇职场骚扰,在婚育阶段被调岗降薪、未享受假期的女性分别占7.8%、4.1%。

  高等教育的经历为女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能量,使她们的独立自主性也愈发明显。我们在为中国女性点赞的同时,也应看到如何为她们创造更公平的环境、提供更多的保障。伴随三孩政策的放开,职业女性面临的“平等职场”探索也始终在路上。

   教育对女性意味着什么?

  从教育到就业,更高的知识水平为女性带来了更多的人生自信,在医疗卫生、科技攻关、脱贫攻坚等等领域,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影、展现着女性的力量。

  清华大学的颜宁从2007年起就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截至目前已经有三十多位研究生及博士后们,其中有一半是女生。她说,她的实验室出来的女孩子们都是自立自强的努力着。

  一路从中专到考取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的郭蔚,坚信“读书改变命运”的信条,从一名护士到北京某律所合伙人,一路披荆斩棘,不曾辜负自己的人生。

  文能当北大学霸,艺能拿合唱冠军,武能维和打海盗,1994年出生的北大学子、海军陆战队退伍“老兵”宋玺活出了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的精彩。

  女性,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能凭借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创造自己的人生奇迹。为女性喝彩!

  目前,我国已基本消除两性入学差距,女性受教育比重呈现历史新高,但是学校教育中性别话语体系欠缺、家庭教育过程不平等、社会中性别刻板印象等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平等教育的落实不是简单地实现两性受教育者数量的均等,而要看教育结果的呈现及实践过程中两性的机会和资源是否均等。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在妇女与教育领域的策略措施中明确提出“探索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性别平等教育模式”,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优化妇女发展环境的体现,是历史交汇期推动性别平等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女生在各类高等教育中占比均超过男性2

  2021年12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公布了中国女性在七大领域的统计监测结果。紧接着,“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情况发布。结果表明,十年来,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约97%的被访者认为,党和国家为妇女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条件,认为目前我国男女社会地位差不多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女性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半边天”的力量在彰显

  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孕产妇死亡率降四成;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不断提高……统计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在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妇女的各方面保障越来越完善。

  健康: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继2000年我国进入长寿国家行列之后,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其中,女性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77.37岁提高到2015年的79.43岁,2020年进一步提高到80.88岁。怀孕夫妇提供免费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平均达96.4%,妇女常见病筛查率达到86.6%。2020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6.9/10万,比2010年降低43.7%,指标水平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超过男性。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5.2%,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得到切实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性别差距基本消除。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4.4%,在校女研究生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50.9%。

  就业:近七成女性处于在业状态。城镇和农村女性在业比例分别为66.3%、73.2%。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占比超四成,女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女性在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达54.1%。对贫困妇女的保障力度持续加强,截至2020年底,实现脱贫的.近1亿人口中妇女约占一半。

  婚姻家庭:夫妻家庭地位更平等。共同商量如今已成为家庭重大事务决策主要模式。其中“生育决策”由夫妻共同商量的占91.1%;在“投资/贷款”和“买房/盖房”方面,妻子参与决策的分别占89.5%和90%。丈夫休带薪护理假比例上升,女性遭受家庭暴力比例明显降低。

  社会保障:各方面社会保障都在提高。分娩费用报销或补贴比例明显提高,女性养老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末,我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女性为4.7亿人,比2016年末增加1.2亿人;女性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人数增长约八成。

  社会参与:年轻女性参与意愿更强。居委会和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均提高,全国人大女代表和政协女委员占比均达历史最高,女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年轻女性更关心国家大事,18~24岁女性关注国内外重大事务的比例高达97.3%。

  法律保障。公众法治意识和性别平等观念增强。八成左右被访者知晓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婚姻法、继承法等。打击犯罪取得显著成效,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得到大力加强。2011~2020年,全国共有330.7万人次的女性获得了法律援助。

   教育是保障女性权益的基石

  《生命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专家时,他们表示,妇幼医疗、教育和法制的完善是增进妇女幸福感的主要推动力。陆军军医大学全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技术中心主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李力表示,中国妇女健康状况的提高显而易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妇产领域取得了卓越成绩,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在2018年就提前完成了联合国要求的千年发展目标。据联合国测算,中国女性寿命比世界女性平均水平高出4岁,基本迈进了中高水平国家阵列。如今,城市环境、生态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在变好,都为女性提供了更好的健康保障。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研究员丁娟表示,教育对女性一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没有教育基石,根本谈不上女性就业、社会参与等更高层次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平等是男女平等执行最好的领域。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教育以人为本,向弱势者倾斜,农村教育加大投入,通过转移支付,加强农村薄弱环节,如今有效促进了女性受教育时间的延长。

  近十年来,女性参与民主政治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意愿和能动性进一步增强。丁娟说,人大女代表和政协女委员、企业女管理者日益增多,这说明女性在关注自己命运的同时,越来越关注社会发展,把自我发展与社会相融合。教育是基础,就业是核心,参政是焦点指标,民主参与是男女平等的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受封建思想荼毒,女性被禁锢在家庭中,没有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没有这方面的意愿和能力,只是被长期压抑了。如今,妇女素质提高和互联网快速发展,为女性了解国内外重大事务提供了更多机会。

  丁娟表示,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提倡家风和家庭文化建设。过去认为家庭是私权领域,女性必须以家庭为主,顺从丈夫,即便是受到家暴,也被认为是男性特权,或女性存在过错。如今,公权力越来越多介入家庭,家暴不是私事,家庭的社会属性越来越强。这一方面是因为,人越来越依靠社会生存发展,对家庭的依附性减弱;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个体的婚恋态度更加尊重,如果婚姻维持不下去,男女都有结婚和离婚的自由。

  另外,妇女权益保障法等诸多法律法规的颁布和修订,对女性财产权益、女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土地承包权益及女职工健康权益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使维护妇女权益、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和《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13—2020年)》,对我国反对家暴、保护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具有里程碑意义。

   城乡差距需改善,男女平等再加劲

  专家们表示,我国在女性健康、就业、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城乡之间还存在差距,有些问题还需细化到具体领域,落实对女性的更多关怀。

  育龄期健康教育需要加强。“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指出,2020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为18.5/10万,比2010年降低38.5%,但仍高于城市14.1/10万的水平。例如,我国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低至4/10万左右,而中西部地区仍然在10/10万左右。

  李力表示,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卫生健康的重要指数。当前,威胁孕产妇健康的疾病谱不一样了,以往造成孕产妇死亡的疾病有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子痫前期、感染等。近年来的新情况是,孕产妇合并症多了,合并“三高”、肿瘤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情况越来越多,需要高度重视。这提醒我们,无论城乡,女性育龄期前的健康保健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合理避孕,并加强青少年期性教育,避免早孕和堕胎。

  关注女性家庭压力和个人发展的不平衡。调查显示,已婚女性平均每天家务劳动时间为120分钟;0~17岁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辅导作业和接送主要由母亲承担;3岁以下孩子“托幼服务”需求比例为35.1%,但由于托幼机构照料的仅占2.7%,主要还是母亲负责照顾。

  丁娟表示,尽管近十年来夫妻家庭地位更平等,但家庭照料负担重、公共服务支持不足、女性退休早和保障待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国家监管部门要加大性别歧视的监测力度,对企业招工性别歧视要予以严惩;大力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和社会服务机构,建立普惠型的幼儿园和托儿所,减轻妇女育儿压力。企业用工要男女平等,同工同酬,不能在岗位安排上排斥女性;在女性集中的行业要优先选拔女干部,提高管理层女性比例。在教育领域,男女平等教育要从小做起,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减少校园暴力和侵犯问题。在家庭中,营造男女平等文化,夫妻间要彼此尊重,家务劳动共同分担,男性不能做“甩手掌柜”。在社会宣传方面,应注重改善对女性的偏见,例如,对女博士等大龄女性的歧视、对女性生育选择权的非议等。

  身心健康都需要重视。李力认为,女性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健康。要给自己做好基本的医疗保障,定期做体检,做好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重视青春期性教育,尽早接种宫颈癌疫苗,40岁后重视两癌筛查。当前,孕产妇死亡率的控制已经进入瓶颈期,更多的防控需要育龄妇女自己重视。重视孕前身体检查,不要等到要备孕时才开始重视健康。尤其是准备要二胎、三胎的女性,要注意防控新生儿出生缺陷。产后抑郁比例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关爱更年期女性情志变化和心理问题,呵护心理健康。

  男女平等要把法律落到实处。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禁止基于性别排斥、限制妇女依法享有和行使各项权益。加强女职工特殊时期的劳动保护、保护农村妇女土地及相关权益,增加离婚时家务劳动经济补偿规定,完善学校和用人单位对骚扰的预防和制止措施。禁止使用迷信、精神控制(PUA)等非暴力手段等侵害女性,禁止因婚恋纠纷侵犯妇女人身权利。丁娟表示,这些法律条款要落实到实处,同时也需要女性提高自我权益保护意识,遇到侵权行为,要积极依法维权。

  最后,丁娟建议,实现女性自身全面发展,还要不断提升教育程度,提高职业能力,把自己的选择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更利于实现自身价值;要适应社会发展,协调好家庭和事业发展,处理好人生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把握自己的命运,做到知情选择,管理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相信在多方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妇女的幸福感还会进一步提高!”

  女生在各类高等教育中占比均超过男性3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

  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性研究生、本专科生比例均过半。职场中,女性的学历情况也正在逐渐反超男性,尤其是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

  然而,不少女性在教育考试的道路上所向披靡,在职业发展、技术科研等方面仍然举步维艰。

  高学历女性,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全面反超

  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本专科还是研究生,女生占比都已全面反超男生。

  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为159.9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到50.9%;普通本专科女生为1674.2万人,占比为51.0%。

  尤其是女生读研的比例,近年来稳步上升。

  1999年,全国招收女性硕士研究生2.6万人,在硕士总招生人数中占比36.5%。2009年起,女性硕士招生数量开始超过男性。2019年,女性硕士招生人数为44.7万人,占比55.1%。

  从具体高校来看,男女比例在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骤然发生逆转。

  各高校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浙江大学本科生男女比例为1.41:1,硕士生男女比缩小为1.22:1;南京大学本科生男女比例为1.14:1,硕士生男女比缩小为0.79:1,硕士生中女生数量直接将男生反超。

  即使是男生数量较多的理工类高校,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毕业的本科生女生数量为269人,硕士生女生数量则高达1084人。

  当为数众多的女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也改变着职场中的学历状况。

  智联招聘公布的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女性职场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已经达到55.9%,反超男性职场人。

  较高的学历,让女大学生更容易在大城市中留下来。第一财经曾对城市户籍人口数据进行梳理统计,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厦门、沈阳这10个城市,全部存在户籍人口女多于男的现象。

  比如教师行业,大城市呈现女性占比增加的趋势。2020年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女教师比例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阶段分别为54.73%、53.2%、69.98%。在发达城市,这一比例更加失调。

   后劲“乏力”

  高学历群体中女性比例的提高,是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综合的结果。

  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自《纲要》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就业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妇女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高学历女性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城市文化氛围也给前来打拼的高学历女性以更大的包容度。

  而在读书这件事上,由于女性认真细致、自控能力强的自身优势,也比较容易让女大学生在各类考学中脱颖而出。

  不过,一份对13余万份简历数据的研究显示,平均而言女性要比男性多读一个学位才能获得和男性一样的收入,而且女性后期的收入增长会比男性更早呈现出放缓和饱和的态势。

  在继续读书的道路上,女性后期的表现也逐步放缓。虽然女硕士反超男硕士,但在博士层次,女博士人数依然远少于男博士。

  当前,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约45.8%,随着专业技术职务的提高,女性占比逐级减少,女性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剪刀差”现象较为突出。

  在2021年公布的两院院士名单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5人中,女性科学家仅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4人中,女性科学家仅6人。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女院士占比很小,在数理学部的院士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女院士更加稀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张平文指出,中国数学界的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杰出女性数学工作者人数仍然较少,在国际数学会议上作大会报告的女数学家比例很小。

  当然这与高等教育的属性相关。有学者认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思维模式,是以男性的思维模式建立起来的。女性与男性的认知方式本身存在差异,这就导致女性在学习中更容易遇到困难。

   并非终点

  女性在各类高等教育中的占比反超,显然不是故事的终点。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史静寰指出,入学机会均等虽然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唯一内容。

  实现平等的更为重要的指标,是教育环境的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以及男女两性在教育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条件和机会的公平。

  如何帮助女性留在科研界?TheScientist网站刊登过一篇文章,给男科学家提出了10条建议,比如经常与女科学家讨论科学前沿问题、学术座谈会注重请女科学家发言、组织会议多邀请女科学家做报告等。

  2021年7月,科技部等13部门印发《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提出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文件指出,在若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探索设立女科学家项目、适当放宽女性申请人年龄限制。

  同年9月,北京市妇联联合市人才局等单位印发《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北京行动》,指出在“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项目组织实施中,适当放宽女性申请人年龄限制。

  在职场中,近年来延长女性产假和生育假最为令人瞩目。《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55.8%的女性在应聘过程中被问及婚姻生育状况,这个数字是男性职场人的二倍多。

  当然,企业职员们都明白,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延长女性的产假和生育假也会进一步弱化她们的工作机会,鼓励生育的政策法规还需相关的配套措施,以承担该福利政策的相关成本。

  目前,我国已基本消除两性入学差距,女性在读书上的优势逐渐显露,今后是致力于缩小获得高学历后的现实差距。

  毕竟,读书的目的,是让人获得更好的前景,无关性别。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