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的介绍
《诗经》,是中国古帆脊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态枣渗景:
《诗经》中的部分篇章如《诗经 周颂》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进行大量的农业劳动的场面,这样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加速了周朝的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斯大林曾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说:“在奴隶制度下,生产关系底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生产工作者,这生产工作者便是奴隶主所能当作牲畜来买卖屠杀的奴隶。”
奴隶的生产劳动在一定意义上讲推动了当时的农业发展,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诗经》经历了前后五个多世纪的历史跨度。
从“商汤伐夏”、“盘庚迁殷”、“殷墟文化”、“周人克殷””、“武王伐纣”“成康之治”、“封火戏诸侯”,人类的历史发展进入到了周朝。
如果仅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周朝的统治者极为重视农业,西周初年,实行了自共主周天子将统治区域外之土地分封诸侯、郡大夫的册封制度。
出现了许多享有土地的周室宗亲与有功之臣、大小封建领主,所使用的奴隶大多是遗岩带留的殷民和战争的俘虏,因此也加速了农业的发展,这也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初级阶段。
随着奴隶主势力、诸侯权势的进一步扩大,终致周武王驾崩,引发的叛乱,周公东征,三年平叛,才使周王朝得以巩固,出现了大约50年左右的“太平盛世”也就是“成康之治”。
到了周穆王、周历王、周宣王时期,逐渐衰退,直至经历了“国人暴动”之后,“周召共和”也不过仅仅维持了约十来年的光景,到了幽王即位,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即位,始为春秋。纵观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和沿革,从“盘古开天地”到“战国七雄”,中国的神话、传说、历史史实都是《诗经》得以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历史原因。
《诗经》是一部儒家经典,至战国,被儒家尊称为“六经”之一。从《诗经》创作的历史背景看,在那个时期,在那个历史阶段,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之下。
也自然是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阶级矛盾,《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最早的诗歌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