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那么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元宵节是哪一天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
元宵节的由来
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元宵节”的正式确定在汉朝,民间传说的东方朔诓骗汉武帝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为人们称道。
相传汉武帝时,朝廷里有个叫东方朔的文人,他个子虽矮,却足智多谋、滑稽风趣,常在武帝面前逗乐,汉武帝很喜欢他。有一天,东方朔到御花园给武帝摘梅花,见到一位宫女泪流满面,正欲投井自尽,东方朔急忙上前拦救。一打听,原来这宫女名叫元宵,自选入宫闱后,深居宫中,与世隔绝,她想念父母双亲,却总不能团聚,思念之情难以解脱,便想一死了之。
东方朔问明了情况,便心生一计,到长安街头卖起卦来,并到处宣传:“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一听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焚帝宫,京城里一片恐慌,汉武帝听说,也胆战心惊。东方朔看到这些,连忙向武帝献计,十五日夜晚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并请武帝传谕京都臣民一齐动手做灯,将大街小巷,庭院屋门统统挂上红灯,装作满城熊熊大火,以欺骗火神君不再派员降灾长安。这还不够,他又说火神君最喜欢吃汤元,宫中的元宵姑娘做汤元的手艺最好,让她做些汤元,由万岁焚香上供、敬奉驾临长安上空的火神君。这样,即使火神真的来长安,或许会悯天怜人不降灾难。
武帝听罢,欣然同意。于是,长安城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城内城外的官员、百姓都上街观灯。当晚,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进城观灯,元宵见到了父母,她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诉说衷肠。元宵姑娘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闹了一夜灯火,京都长安安然无事,武帝大喜。此后,每年到这一天,晚上张灯放焰火,虔诚供汤元,相沿成习。因十五上供的汤元数元宵姑娘做得最好,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汤元改叫元宵,把这一天叫做“元宵节”。自此,中华民族增添了一个十分热闹的节日。
元宵节习俗
赏灯
中国人有在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就是俗话说的“正月十五闹花灯”。这个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东汉明帝(58-75在位)信奉佛教,谕令宫廷、寺院在元宵节要燃灯礼佛,百姓人家也要持灯敬佛。此令一行,元宵节遂成民间盛大节日。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人们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火树银花不夜天”形容的就是元宵节的美丽景象。
近些年来,许多城市都专门组织观灯,所展之灯一般分为传统工艺灯和现代工艺灯两种类型。传统工艺灯多用纸、纱类制作,十分精致。现代工艺灯则是利用新型材料制作而成,规模很大,融声、光、电为一体,颇具时代感。
猜灯谜
元宵赏灯还有一项品位高雅的游戏—猜灯谜。灯谜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它将事物或字词的真相隐藏在表面上不相干的优美韵诗或通俗文字中,写成字条贴在花灯上,供观灯人竞猜,有些类似于西方一些报纸杂志上刊登的“纵横字谜”。猜灯谜最早出现在宋朝。在南宋(1127-1279)首都临安,每逢元宵佳节,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在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节独具特色的饮食风俗。民间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时期(前770一前476)。元宵又称“汤圆”、“圆子”,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或实心,或带馅,馅多由白糖、豆沙、果仁等制成,煮、煎、蒸、炸皆可。中国人希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美满。
放烟火
元宵节放烟火在宋代就已经开始了,至今不衰。而且制作烟火的技术也是越来越好,烟火的花样也是越来越多。在北京,每年一进腊月,城内就辟出临时的花炮销售点,出售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其中有鞭炮、麻雷子、双响儿、旗火、炮打灯儿、太平花、金盘落月、金钱、八角子、花盆、花盒二踢脚。过去北京会辟出临时的花炮街。灯节期间,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纷纷举办街头烟火大会。他们预先贴出大幅红纸船贴,说明为了共庆元宵佳节。定于何时在何地燃放烟火,欢迎大家届时光临。往往一条街上就有四五家乃至七八家商号兜售烟火。到时,各家互不示弱。形成对擂局面,令旁观者大饱眼福。
从前山东登州一带,也有烟火会,有的竖起木架,上面绑缚各种烟花。叫做“架花”。在上海,放鞭炮和烟火叫做“挑竿”,烟火种类繁多。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
元宵节的由来
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元宵节”的正式确定在汉朝,民间传说的东方朔诓骗汉武帝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为人们称道。
相传汉武帝时,朝廷里有个叫东方朔的文人,他个子虽矮,却足智多谋、滑稽风趣,常在武帝面前逗乐,汉武帝很喜欢他。有一天,东方朔到御花园给武帝摘梅花,见到一位宫女泪流满面,正欲投井自尽,东方朔急忙上前拦救。一打听,原来这宫女名叫元宵,自选入宫闱后,深居宫中,与世隔绝,她想念父母双亲,却总不能团聚,思念之情难以解脱,便想一死了之。
东方朔问明了情况,便心生一计,到长安街头卖起卦来,并到处宣传:“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一听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焚帝宫,京城里一片恐慌,汉武帝听说,也胆战心惊。东方朔看到这些,连忙向武帝献计,十五日夜晚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并请武帝传谕京都臣民一齐动手做灯,将大街小巷,庭院屋门统统挂上红灯,装作满城熊熊大火,以欺骗火神君不再派员降灾长安。这还不够,他又说火神君最喜欢吃汤元,宫中的元宵姑娘做汤元的手艺最好,让她做些汤元,由万岁焚香上供、敬奉驾临长安上空的火神君。这样,即使火神真的来长安,或许会悯天怜人不降灾难。
武帝听罢,欣然同意。于是,长安城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城内城外的官员、百姓都上街观灯。当晚,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进城观灯,元宵见到了父母,她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诉说衷肠。元宵姑娘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闹了一夜灯火,京都长安安然无事,武帝大喜。此后,每年到这一天,晚上张灯放焰火,虔诚供汤元,相沿成习。因十五上供的汤元数元宵姑娘做得最好,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汤元改叫元宵,把这一天叫做“元宵节”。自此,中华民族增添了一个十分热闹的节日。
元宵节习俗
赏灯
中国人有在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就是俗话说的“正月十五闹花灯”。这个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东汉明帝(58-75在位)信奉佛教,谕令宫廷、寺院在元宵节要燃灯礼佛,百姓人家也要持灯敬佛。此令一行,元宵节遂成民间盛大节日。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人们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火树银花不夜天”形容的就是元宵节的美丽景象。
近些年来,许多城市都专门组织观灯,所展之灯一般分为传统工艺灯和现代工艺灯两种类型。传统工艺灯多用纸、纱类制作,十分精致。现代工艺灯则是利用新型材料制作而成,规模很大,融声、光、电为一体,颇具时代感。
猜灯谜
元宵赏灯还有一项品位高雅的游戏—猜灯谜。灯谜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它将事物或字词的真相隐藏在表面上不相干的优美韵诗或通俗文字中,写成字条贴在花灯上,供观灯人竞猜,有些类似于西方一些报纸杂志上刊登的“纵横字谜”。猜灯谜最早出现在宋朝。在南宋(1127-1279)首都临安,每逢元宵佳节,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在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节独具特色的饮食风俗。民间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时期(前770一前476)。元宵又称“汤圆”、“圆子”,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或实心,或带馅,馅多由白糖、豆沙、果仁等制成,煮、煎、蒸、炸皆可。中国人希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美满。
放烟火
元宵节放烟火在宋代就已经开始了,至今不衰。而且制作烟火的技术也是越来越好,烟火的花样也是越来越多。在北京,每年一进腊月,城内就辟出临时的花炮销售点,出售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其中有鞭炮、麻雷子、双响儿、旗火、炮打灯儿、太平花、金盘落月、金钱、八角子、花盆、花盒二踢脚。过去北京会辟出临时的花炮街。灯节期间,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纷纷举办街头烟火大会。他们预先贴出大幅红纸船贴,说明为了共庆元宵佳节。定于何时在何地燃放烟火,欢迎大家届时光临。往往一条街上就有四五家乃至七八家商号兜售烟火。到时,各家互不示弱。形成对擂局面,令旁观者大饱眼福。
从前山东登州一带,也有烟火会,有的竖起木架,上面绑缚各种烟花。叫做“架花”。在上海,放鞭炮和烟火叫做“挑竿”,烟火种类繁多。
展开全部
元宵农历元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是中国最古老的夜的节日。相传西汉平定“诸吕”,汉文帝元月十五日开基,定为元宵节。举国上下张灯结彩,欢度佳节。深宫皇室,大家闺秀也可上街看观灯游玩。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圆(今有专业户专卖)。元宵圆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灸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轻圆绝胜鸡头肉,涌腻偏宜蟹眼汤”。古诗人如此描摩元宵圆,难怪此物历经千年,风行不衰。
挂花灯,放焰火。为泉州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灯品之多,苏、福为冠”(见宋《武林旧事》)。“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见谢肇浙《五杂俎》)。泉州是花灯之城,称花灯为“古灯”。花灯有家庭自糊的,有商店摊铺出卖的,有专业艺人特制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娘家嫁女向婆家送莲子灯,新婚男子向宗祠挂灯(莲生贵子,灯与丁谐音,祈祷添丁)。街上、厅堂、门廊挂灯。在通衢大道设“鳌山”,装活动机关,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光彩夺目。更有举行灯展的,精美的大型的活动的灯琳琅满目。开元寺、承天寺为灯展好场所。文化人举行春灯诗会,南音社街头搭“馆篷”,登台演唱。南安丰州唐王宫前对联:“管弦喧天,人来人往金吾夜;灯花匝地,溪南溪北玉园春”。元宵盛况,全在其中。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国若狂”。(明间乔元《闽书》)。化妆,泉州俗称“妆人”、“妆阁”。化装各种戏中人物有踩高跷、蜈蚣阁(抬阁)、骑马队,还有彩车。游行队伍伴有各种乐队,如南音、十音、车鼓、笼吹、西乐队;配以各种富有闽南风情的舞蹈,如踢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剑舞、扇舞、弄狮、弄龙等。游人沿街围观,鲤城万人空巷。
元宵节吸引了海外游子回泉探亲旅游,有关方面利用节日举办各种活动,如南音大会唱、木偶节少林武术节、商品展销会、恳亲会、洽谈会等等,促进了泉州经贸、文化的发展。元宵是春节欢庆活动的最高峰。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圆(今有专业户专卖)。元宵圆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灸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轻圆绝胜鸡头肉,涌腻偏宜蟹眼汤”。古诗人如此描摩元宵圆,难怪此物历经千年,风行不衰。
挂花灯,放焰火。为泉州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灯品之多,苏、福为冠”(见宋《武林旧事》)。“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见谢肇浙《五杂俎》)。泉州是花灯之城,称花灯为“古灯”。花灯有家庭自糊的,有商店摊铺出卖的,有专业艺人特制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娘家嫁女向婆家送莲子灯,新婚男子向宗祠挂灯(莲生贵子,灯与丁谐音,祈祷添丁)。街上、厅堂、门廊挂灯。在通衢大道设“鳌山”,装活动机关,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光彩夺目。更有举行灯展的,精美的大型的活动的灯琳琅满目。开元寺、承天寺为灯展好场所。文化人举行春灯诗会,南音社街头搭“馆篷”,登台演唱。南安丰州唐王宫前对联:“管弦喧天,人来人往金吾夜;灯花匝地,溪南溪北玉园春”。元宵盛况,全在其中。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国若狂”。(明间乔元《闽书》)。化妆,泉州俗称“妆人”、“妆阁”。化装各种戏中人物有踩高跷、蜈蚣阁(抬阁)、骑马队,还有彩车。游行队伍伴有各种乐队,如南音、十音、车鼓、笼吹、西乐队;配以各种富有闽南风情的舞蹈,如踢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剑舞、扇舞、弄狮、弄龙等。游人沿街围观,鲤城万人空巷。
元宵节吸引了海外游子回泉探亲旅游,有关方面利用节日举办各种活动,如南音大会唱、木偶节少林武术节、商品展销会、恳亲会、洽谈会等等,促进了泉州经贸、文化的发展。元宵是春节欢庆活动的最高峰。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元宵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即农历的一月十五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天官节、元夕、小正月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读zhēng yuè,农历一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会有各自的特点。参考资料来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