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是一篇用什么手法写的抒情散文
囚绿记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抒情散文。
《囚绿记》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旁让、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它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
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
《囚绿记》写于1938年,也即这一时间段,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看着“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也即邀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暂住北京之时,作者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当时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
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是这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文章记叙了运磨局作家旅居古都北平和“赏绿”“囚绿”“放绿”“思绿”游判这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深入挖掘,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来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作者简介:
陆蠡(1908年一1942年),字圣泉,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诚、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
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囚绿记》已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3课;以及粤教版选修4第5课,和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课,及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等,曾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和法国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1942年仅34岁的陆蠡死于日寇酷刑之下,在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