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_作文教学之我见

 我来答
玫瑰小姐的信箱2333
2023-03-02 · TA获得超过11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1.4万
展开全部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56-02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习作并不是真实生活的反映,而是编造的生活,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了应付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去作文。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作文教学脱离了生活,使作文教学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树立新理念,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立足生活、面向生活、走进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在思考与表达中反映生活,这样才能写好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让作文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一、走向生活 积累素材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笔者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上街、旅游、做家务、课外阅读等,这些都可能看到、听到、做到、想到而产生一些灵感,一瞬间闪念,要善于让学生抓住这无意的感念,通过扩散思维,展开想象,逐渐形成句群、段落。笔者鼓励学生用随手可得的小纸条或笔记本记下心灵深处瞬间的感觉。例如,在教学九年级第一单元《一事一议》时,一位学生看到许多人把垃圾丢到河里时,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记忆中的小河为何换下新衣服?它还能和我嬉戏吗?我似乎听到它的哭声。”学生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贴近生活,让真实生活唤起学生的真实感受和无限遐想,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创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二、体验生活,抒发真情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有了生活这个取之不竭的源头,学生习作的灵感才能绵延不绝地奔涌而出,笔下才会流淌着他们自己的一片真情,“做中学”、“做中悟”的体验性情境都会在笔下一一显现。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的实践中体验是青少年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的重要途径,也是写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所以,在让学生参与体验时,教师应首先联接起亲情的丝带,以具有丰富情愫的家庭生活为起点,让他们在含“情”脉脉的家庭生活中,寻找一个“岗位”,体验一份亲情,帮助他们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做到“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有话会写。”例如,在教七年级第一单元写作“记一件事”时,笔者特意组织开展了“本周我当家”的活动。同学们在当家的同时,惊喜地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都要父母包办的“骄骄子”、“乖乖女”。在交流当家体会时,大家争先恐后地谈了起来,“妈妈夸我买的菜便宜又新鲜。”“爸爸过生日时,我请教了当厨师的叔叔,烧了一大碗他最爱吃的红烧肉,爸爸吃了乐得合不拢嘴,直说,傻小子,真有两下子。”“奶奶生病住院,我精心地照顾她,医生护士都夸我真行。”……通过学当家,学生体验到了当家的乐趣,更是感受到了成功带来的自信。在家长“你能行”、“你真行”的鼓励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自己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成功。于是趁热打铁,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由于有了生活体会,他们的作文一改往日的“学生腔”和“平面化”,生搬硬套的少了,“挤牙膏”式的不见了,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洋溢着天真的童趣。有的同学写自己动手的感慨——《烧饭真不容易》;有的写父子间的关爱——《难忘那一瞬间》;有的写趣闻轶事《我当一天“妈妈”》;更有的写父母的甘苦《辛劳一天的爸爸妈妈》等。从学生自我选择的童趣盎然的作文题中,他们对生活的收获就可窥见一斑了。有了这次成功的写作体验,同学们犹如找到了“作文的感觉”,个个写起周记来笔下生花,写作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
  可见,真实的体验是创作的源泉,是灵感的火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
  三、观察生活 描写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可是,一些学生的作文,读后味同嚼蜡。例如,在教学九年级第一单元写作《倾吐心声》时,一位学生的爷爷5月17日去世了,他只是这样客观地描述了:“今天,爷爷死了,我很不高兴。有很多人来了,妈妈哭了起来,还有很多人也哭了起来。后来,爷爷去火化了。爷爷去了,我们都想爷爷。”你看,虽然他心里想的是爷爷,却不知道怎样去表达。孩子对至亲至爱的爷爷去世,竟表现得如此冷静,令人震惊!现在的孩子怎么了?难道感情之源枯竭了?那么,又是什么堵塞了情感之源呢?笔者找来这位学生,问他:“爷爷去世了,你伤心吗?”“伤心!”“为什么我从文中看不出你伤心呢?”他默然。笔者问他爷爷是怎样死的?生前是怎样关心他的?他这样告诉我:爷爷在田里锄地,一个跟头栽倒在田里。妈妈发现爷爷跌倒在地,急忙驮爷爷回家。叫来医生。医生说:“只要把这瓶盐水挂好后就没事了。”到了晚上,爷爷就喘不过气来,快不行了。奶奶倒了一杯茶给爷爷喝,爷爷不喝了,吐出了两大口血块。奶奶见爷爷这样,很着急。爷爷渐渐地没有了呼吸。我想不到,爷爷竟走得这样匆忙。爷爷今年才63岁,身患癌症,却总也不肯休息,常常一个人在田里干活。爸爸常劝他,让他别到田里去。可爷爷不听,仍然舍不得那几分地。因此,田里种的菜吃都吃不完,什么豆子啦、萝卜啦、青菜啦全都有。爷爷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常常将省下的钱给我买衣服、买文具。有时放学还来学校接我回家。不顾体弱多病,常常帮我们干家务活。每天都忙到很晚才休息。他完全忘记了自己重病在身,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没有了爷爷,我少了一份爱。再也看不到爷爷慈祥的面容,亲切的话语,忙碌的身影,再也享受不到爷爷的爱。想起了爷爷对我的种种好处,在心里默默地呼喊着爷爷,望着爷爷静静地就这样离去了,眼泪不知不觉地往下滴。每当我看到爷爷的遗像,心想,要是爷爷还活着那该有多好啊!
  你看,孩子心中不是没有爱,而是不知如何表达出来?他将自己的心里话和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了叙述中,可就是笔下涌流不出这种真情实感。这不值得我们语文老师深思吗?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教会孩子关于理解人的悲痛》一文中谆谆告诫孩子:“如果你的爷爷或奶奶去世了,你要知道,这也是你本身的一部分死去,你应当表示哀悼。”这是难以慰藉的痛苦,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的损失。在哀悼的日子里,你无视家人逝去的痛苦,或是表现冷淡、麻木不仁,说明你是个“没有德行的人”,证明他过于愚昧,道德上的无知。孩子应有一颗会感动的心,能随时被周围的人或事所感动,做到情随事迁。 习作应成为学生内心表达的需要,而不应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或是“应时之作”。
  翻开一本本学生的作文,笔者常常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常为学生“心如止水”般的冷静而感到无奈。批阅作文,真成了心灵的煎熬。学生对自己亲身体会的、有真切感受的事物,写起来也常常是磕磕碰碰,词不达意。怎样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长出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做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就要求学生们“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能调动胸中的情感积累,把内心的真情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总而言之,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三朝两夕即见成效的。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相信学生只要锲而不舍地从多角度去积累素材,感悟生活,就会逐渐的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写出真实、大气、鲜活的杰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