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原子质量表的初中常用相对原子质量
初中常用相对原子质量:
氢 H (1)、碳C(12)、氮N(14)、氧O(16)、钠Na(23)、镁Mg(24)
铝Al(27)、硅Si(28)、磷P(31)、硫S(32)、氯Cl(35.5)、钾K(39)
钙Ca(40)、锰Mn(55)、铁Fe(56)、铜Cu(63.5)、锌Zn(65)、
银Ag(108)、钡Ba(137)、碘I(127)。
相对原子质量表:
1、是指按照原子序数排列。 本表数据源自最近元素周期表,以12C=12为标准。 本表方括号内的原子质量为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最长的同位素质量数。
2、相对原子质量末位数的不确定度加注在其后的括号内。 原子量加方括号的为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最长的同位素的质量数。
3、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例如一个氢原子的实际质量为1.674×10⁻²⁷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²⁶千克。
4、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²⁶千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最下面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
5、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平均原子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为质量单位,符号u,它定义为碳12原子质量的1/12。
扩展资料: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来源:
1、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1个氢原子质量约为1.67×10^-27 kg,一个氧原子质量约为2.657×10^-26kg,书写使用都不方便。
2、所以国际上用相对质量来进行基本计算: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约1.67×10^-27kg),其他原子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简称原子量,符号为Ar,单位为1,不写。
3、1959年,在慕尼黑召开的国际纯粹暨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简称IUPAP)上,德国J.H.马陶赫建议C=12.0000作为原子量基准,并提交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考虑,后者于1960年接受这一建议。
4、1961年,在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上,正式通过这一新基准。1979年,由国际相对原子质量委员会提出原子量的定义,用它作为标准之后,其它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接近整数,便于记忆与使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相对原子质量表
1 氢 H 1
2 氦 He 4
6 碳 C 12
7 氮 N 14
8 氧 O 16
9 氟 F 19
10 氖 Ne 20
11 钠 Na 23
12 镁 Mg 24
13 铝 Al 27
14 硅 Si 28
15 磷 P 31
16 硫 S 32
17 氯 Cl 35.5
18 氩 Ar 40
19 钾 K 39
20 钙 Ca 40
25 锰 Mn 55
26 铁 Fe 56
29 铜 Cu 64.5
30 锌 Zn 65
47 银 Ag 108
53 碘 I 127
56 钡 Ba 137
78 铂 Pt 195
79 金 Au 197
80 汞 Hg 201
钠23、镁24、铝27、铁56、锌65、钙40、铜64、钾39、硫32、碳12、氢气2、氮气28、氧气32、水18、一氧化碳28、二氧化碳44、盐酸36.5、硫酸98、碳酸钙100、氢氧化钠40.
其实相对分子质量是又相对原子质量相加得来的,所以只要你记住了常用是相对原子质量,你要求相对分子质量也就迎刃而解。
一、知识点定义来源和讲解
相对原子质量是指元素的原子质量与碳-12同位素的原子质量之比。碳-12的原子质量被定义为12,因此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无量纲的。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常使用近似值来表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这些近似值是相对于碳-12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以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
二、知识点运用
相对原子质量常用于计算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质量关系,包括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摩尔比、化学计算中的摩尔质量等。
通过相对原子质量,我们可以将不同元素的质量进行比较,并计算出不同物质的摩尔质量。从而在化学计算中,能够更方便地计算出反应物的质量、生成物的质量、摩尔数等。
三、知识点例题讲解
例题:计算H2O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答:H2O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数据,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
因此,H2O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计算如下:
相对分子质量 = 2 × 相对原子质量(氢) + 1 × 相对原子质量(氧)
≈ 2 × 1 + 1 × 16
≈ 2 + 16
≈ 18
所以,H2O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