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镇的文化特色
青岩镇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文明市场。具有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底蕴,多民族聚居。 每年正月间的舞龙、跳花灯、正月初九至二十的苗族跳场,正月十五的龙、灯活动,还有农历五月初五的“游百病”,农历二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观音会等等,场面都十分热闹。
放“孔明灯”
孔明灯的燃放时问一般在放完宝鼎后。孔明灯灯罩呈圆柱形,高约五尺,上面封顶。恰似一只倒扣着的大屯箩。灯罩的底部糊在直径为三尺左右的圆形竹圈,竹圈上捆着一十字形细铁丝架,铁丝架中央绑着用菜油炸透的纸捻。在燃放孔明灯时,先用一捆稻草燃烧,让其热气将又软又长的灯罩充壮,再点燃纸捻,保持罩中空气的热度。
放“水耗子”
“水耗子”是一种在水上放的特制小型烟花,一般节日都可燃放。它是用草纸一层层地卷糊,再用各种颜色画卜眼睛、瞄巴、耳朵等。帚后用石蜡化油包封耗子体。内装两层火药,一层格药,以导火线依次连接。燃放时,先择一个平静宽阔的水面,将水耗子点燃放入,水耗子便会一会。一会儿钻入水中,一会儿又浮出水面,好象一只活鲜鲜的真耗子,非常有趣。
放“宝鼎”
放“宝鼎”,也叫“放盆景”。宝鼎,是一种大型焰火体,它的燃放一般在正月十五晚上“亮灯”后进行。青岩的“宝鼎”高六尺许,直径约三尺,“宝鼎”下部呈圆柱形,上部似锥形。“宝鼎”用竹条编扎框架,白棉纸裱糊外表,鼎内按程序安装各种焰火和各种人物或飞禽走兽造形,有“火箭”、“滴滴花”、“地牯牛”、“火花筒”以及类似今日的魔术弹之类的各种“礼花”,造型内容根据各地喜爱的故事而定。青岩的有:《仙女散花》、《白蛇传》、《十八相送》等古剧目中的形象。宝鼎由一根总引线把宝鼎内各种烟花装置和各层造型依序串连为一体。
同时,喷出的焰火有向天空喷出无数闪烁的“金花银柱”、有“地老鼠”跃出鼎盖,在人群中“活蹦乱跳”,到处乱窜;“火箭”一支接一支嗖嗖地射向天际,象一道道拖着火光的流星.划破天空;有无数条“火龙”在空中飞舞;“滴滴花”滴滴嗒嗒地撒下无数闪亮的“珍珠”。最后现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一类的吉利条幅,以示百姓的美好愿望。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1939年底,浙江大学西迁贵州,在时任校长的竺可桢先生的率领下,除了大部分师生转至遵义湄潭,一年级和先修班设于青岩古镇。教室、图书馆、办公室设在龙泉寺,学生住在慈云寺,另有实习场和教职员住宿地分别设在圆通寺和黑神庙。这里是日本飞机轰炸时的盲点地区,能够保护师生及教学设施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