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卡镜头的历史
回顾徕卡经典旁轴相机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由徕卡M3发展起来的徕卡M系列相机完全是徕卡自身技术的结晶。虽然测光系统方面对新技术有所借鉴,但基本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以M6为例,其基本造型方面保持了M3以来的一贯风格,可以通用M系列所有镜头。而且M6的实际光圈测光方式对于简化相机结构和提高测光可靠性都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旁轴相机的镜头采用的是实焦距设计,它比单镜头反光相机后焦距设计所生产的镜头更加小巧和精确。加之M系列运行时的低噪音,难怪徕卡努轴相机时至今日依然拥有市场。徕卡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情况有所不同。还在徕卡弗莱克斯系列时期,日本的单镜头反光相机已经技高一筹,垄断了相当一部分国际市场,徕卡R系列的出现已经无法抵挡众多日本厂家单镜头反光相机品种上的优势。而在高档旁轮相机领域里,日本厂家则逐渐退出了与徕卡的正面较量,使得徕卡M系列独领风骚。80年代后,日本单镜头反光相机在自动化程度方面发展更为迅速,徕卡R系列相机的单兵独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步履艰难。然而,R系列产品还是借助徕卡的文化背景和一流的工艺水平坚守在一方狭小的领地之中。很明显,R系列的发展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支持是难以生存的。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正是由于R系列在市场上的收敛,相机生产数量不大,加之较高的成本投入,R系列的身价已高于自身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含量与日本同类相机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恰恰是这一原因,徕卡单镜头反光相机也体现出了它的高贵所在。综上所述,无论是经典旁轴系列,还是单镜头反光系列,徕卡越来越多地凝聚为或表现出一种文化,使用价值对徕卡来说也许已经变得不十分重要,或者说只是徕卡的一个方面。在数字化不断冲击传统的今天,徕卡更容易被看作是传统。而传统表述的是一个历史,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未来。在整个相机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人们不能不说:徕卡,历史的象征!
螺旋
* 巴尔纳克的原型徕卡照相机佩有50毫米电影-天塞镜头(KINO-TESSAR)。
* 1925年徕卡I型正式生产。徕卡I (也称徕卡A) 配有麦克斯·别雷克(Max Berek)设计的50毫米 f/3.5 爱尔马(Elmar)镜头和最高1/500 的焦面快门。
* 1930年的徕卡C型有39毫米螺旋口,可换镜头;可配50毫米f/3.5爱尔马、35毫米f/3.5爱尔马和135毫米f/4.5爱尔马镜头。
* 1932年,徕卡发明配有可与镜头联动测距器的徕卡II,(也称徕卡D)。
* 1933年,徕卡III配有 Z、1、1/2、1/4、1/8、1/20低速快门,由机身前另一小纽控制。
* 1935年,徕卡IIIa 1/1000
* 1938年,徕卡IIIb
* 1940年,徕卡IIIc、徕卡IIId
* 1952年,徕卡If、徕卡IIf、徕卡IIIf
* 1957年,徕卡IIIg * 21毫米: f4 SUPER ANGULON
* 28毫米: f6.3 HEKTOR
* 35毫米: f2 SUMMICRON,f2.8 SUMMARON,f3.5 ELMAR,f3.5 SUMMARON
* 50毫米: f1,5 SUMMARIT,f1.5 SUMMILUX,f2 SUMMITAR,f2 SUMMAR,f2 SUMMICRON,f2.5 HEKTOR,f2.8,ELMAR,f3.5 ELMAR
* 65毫米: f3.5 ELMAR
* 73毫米: f1.9 HEKTOR
* 90毫米: f2 SUMMICRON,f2.8 ELMARIT,f4 ELMAR
* 105毫米: f6.3 ELMAR
* 135毫米 f4.5 HEKTOR,f4.5 ELMAR
* 200毫米 f4 TELYT
* 280毫米 f4.8 TELYT
* 400毫米 f5 TELYT,f5.6 TELYT
* 560毫米 f5.6 TEL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