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
土壤是指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及微生物等组成的地球陆地表面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当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出现土壤污染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品质降低、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以及危害人体健康。
与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累积性,不但看不见闻不着,而且不会很快就显现出来,往往要经过10年或者20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
土壤污染物主要有四类:
一是化学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
二是物理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粉煤灰和工业垃圾等;
三是生物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排出的废水、废物等;
四是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和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
虽然土壤自身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土壤的环境容量时就会形成土壤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我们可以对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
土壤修复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从根本上说,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可概括为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以及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自此后开始施行。
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制定意义重大,
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决策部署。
二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体系。
三是为我国开展土壤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提供法治保障。
2024-10-27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