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是什么意思
官府,旧指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古代官府又称为“衙门”,衙门是古代官署的一种俗称,就是官吏办公、办事的地方。如《广韵》上载︰“衙,衙府也。”衙府就是官署。据宋朝钱易《南部新书‧庚》上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为衙。”因此,衙门原作“牙门”,讹误变易后才称为“衙门”。
古代军队驻扎戍守,主帅或主将的军营前会树立一牙旗作为军门,称为“牙门”。在《周礼》上称为“旌门”,如《周礼‧天官‧掌舍》:“为帷宫,设旌门。”另《国语》上则称为“军门”,如《国语.齐语》︰“执枹鼓立于军门。”三国吴云阳人韦昭.注:“军门,立旍为军门,若今牙门矣。”
由此可见,“衙门”最早是军旅中的称谓,后来逐渐移为朝廷官署所使用。如宋朝司马光等人纂修之《类篇》上载︰“古者军行有衙,尊者所在,后人因以所治为衙。”
古代官府的作用
中国古代官府(政府)的权力,主要表现为官威与官仪。“威”是由其地位而衍生出来的强制性权力,“仪”则是由其言行容表而衍生出来的教导性权力。前者可称为“威权”,后者可称为“礼教”。
官威,即官府的威权。它有三重含义:一是“立威”,即占有较高的地位,拥有使用诸种强制性手段的权力与能力;二是“恃威”,即以威权相威胁,把“用威”作为可能性选择,造成恐怖性气氛,迫使他人服从;三是“用威”,即实施各种强制性措施,其核心是实施暴力。
“立威”即树立威权。中国古代官府的地位和威权主要来自国家的授予与制度性规定。首先,中国历代王朝的君主,均在不同程度上承担了政府首脑的责任;其作为官府长官的地位与威权,来自“天子”与“皇帝”的身份,亦即来自王朝国家的国家权力(最高主权)。
2024-12-1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