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字怎么读
聿字读作yù。
释义:
会意字。商代甲骨文,左部像一支毛笔,有笔杆与笔毛;右部是一只手(又)的象形。从造字的本意而言,这是执笔写字的形象,是“笔”的初文。发展到周代,毛笔下部出现一点,这一点又渐变为一横,同时手指与笔杆交叉,战国到小篆都承继了这一结构。
无论是甲骨铜器,还是文献典籍里所见到的聿字,是极少用其执笔写字或写字用的笔这种含义的。扬雄《太玄·饰》提到舌聿之利,舌指讲话,聿指用笔写文章,可说是罕见的例子。聿大都用作语气词,偶尔也用作地名(卜辞)。
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段注:一语而声字各异也。《释器》曰:不律谓之笔。郭云: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按郭云蜀语与许异。郭注《尔雅》《方言》皆不偁《说文》。弗同拂拭之拂。
组词:
聿遑、聿追、聿越、聿脩、聿皇、聿斯、聿怀、聿役、聿修、牍聿、不聿、郁聿、聿美、人杜、聿明、岁聿其莫、岁聿其莫、岁聿云暮。
聿的例句:
1、“笔”在我国古代指毛笔、又叫聿。如今用的毛笔,相传由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改良而成。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为及时了解战争情况,蒙恬写战报时用的是竹签蘸了墨来写。
2、早在战国时,聿,也就是毛笔的使用已相当地发达。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等。
3、最早的聿,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毛笔之源一般人都以为是秦代的蒙恬,但考殷墟出土之甲骨片上所残留之朱书与墨迹,系用毛笔所写。
4、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聿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