笊篱怎么读
笊篱怎么读的回答是zhào li。
在水里捞东西的器具。具长柄,能漏水,形似蜘蛛网。多以竹篾、柳条或金属线编制而成。笊篱是一种发源于中国的传统的烹饪器具,用竹篾、柳条、铅丝等编成。像漏勺一样,有眼儿,烹饪时,用来捞取食物,使被捞的食品与汤、油分离。
笊篱出处:
权威出处:《咸阳大辞典》“笊篱”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饼法》:拣取均者,熟蒸曝干,须即汤煮,笊篱漉出,别作臛烧。
北宋朱肱《北山酒经·卷下》:煎浆,假令米一石,用卧浆水一旦五斗,先煎三四沸,以笊篱漉去白沫,更一两沸,入葱一大握,卧浆者,夏月所造酸浆也。
元代刘君锡 《来生债》第三折:我一日编十把笊篱,着灵兆孩儿货卖。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六回:刽子手将一把铁笊篱,在油锅里捞。
显而易见,早在古代时,笊篱就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普通炊具,一直沿用至今。
笊篱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大多与“吃”相关。过去店铺的幌子是有讲究的,笊篱就是幌子之一。北方客店,门口挂灯笼是只管住宿不管饭食,挂笊篱是管住又管吃,即免费供应早餐、晚餐。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对这一习俗就有描述:“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笊篱。”
编织笊篱的材料起初多是植物的枝条,北方以柳条为主,南方以竹篾、藤条为主,不仅用料不一,形制也有较大区别。
冀东有句歇后语:“胸脯子挂笊篱——捞(劳)心。”冀东一带,用柳条编的笊篱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初,花甲之人一般还都记得农家、渔家、饭馆所使用的柳条笊篱。
编柳条笊篱做法:
编柳条笊篱所用原料是垂柳的细枝条。大暑至立秋间,将枝条剪下,捋叶、去皮后晒干备用。去皮的方法是:“新锯的柳条,需要用劈柴烧大锅去煮,大约煮两个小时,用手一搓,柳条的皮能揭下来,就算煮好了。
因为柳条的用量特别大,手容易磨出泡,得使石磨轧,牲口拉着粪坨子,压一圈,一捻皮就裂开了,接着把皮剥掉,这样省了不少事儿。”
编时用水洇透泡软,以湿麻片包裹,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条子变干变脆。还有一种剥皮的方法是,先从末端将皮掀起,用两半竹片夹住卷起,扯下。晾晒时要避雨防霉,以免变质变色。编织工具主要有手镰、木锤、钳子、改锥、粘绳等。
手镰用于切削柳条。木锤用于砸柳条,使其变柔软,以便编织。钳子、改锥用于插抽手不便操作的柳条。粘绳,与绑笤帚用的相同,用于束实笊篱把,以便用经条捆扎。
都说编笊篱七十二根筋,别看笊篱不大,却需要七十多根柳条,粗条就少放两根,细条就多放两根,也没有太固定的数儿。柳条选用八十公分长左右的,开始编的时候,需手脚并用,先用两脚固定住四根横向的‘肋条’,‘肋条’是有弧度的,所以编中间纵向部分的时候,左右部分需单独操作。
先编左半边、然后编右半边,编到头的时候,用中间拧着的一根条子拢住,然后向两边分,边上相互交错着向下收边,最后收到把手部位,把手的长短也比较灵活,用单根的柳条绑住,这就算大功告成了。”
2024-12-03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