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什么感情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情:热爱、崇敬和怀念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扩展资料:
《回忆鲁迅先生》的文字,说是像天上的星星,可能有点不靠谱,若是说多得可以爆棚,那是实话。其中,占据置顶头条位置的,点来点去,一定是萧红那篇,选择没商量。
萧红是在1936年7月,离开上海去日本的,行前,鲁迅先生专门设家宴,为她践行。在东京,不到三个月,便听到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噩耗。1937年1月,又返回上海。不顾风尘扑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许广平萧军陪同下,捧着鲜花,到万国公墓给鲁迅先生扫墓。
当晚,泪水与墨水一起落在稿纸上,萧红写了一首《拜墓诗——为鲁迅先生》,撕心裂肺地这样哭诉:“跟着别人的脚印,我走进了墓地。又跟着别人的脚印,来到了你的墓边。
那天是个半阴的天气,你死后我第一次拜访你。我就在墓边竖了一株小小的花草,但不是用以招吊你的亡灵。只是说一声:'久违'。”沉痛凄楚中,透出亲切,自然,不像作诗,是在聊天,私语。
展开全部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 “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 “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阅读鲁迅的著作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回忆鲁迅先生》,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情:热爱、崇敬和怀念之情。
读《回忆鲁迅先生》,回答:写作此文,作者融入了很多感情,这也是 回忆录的一个特点,.品味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1.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2.但还是展读这每封从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齐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3.鲁迅先生坐在那里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4.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的,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了起来,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5.十九日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象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答案
读《回忆鲁迅先生》,回答:写作此文,作者融入了很多感情,这也是 回忆录的一个特点,.品味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1.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2.但还是展读这每封从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齐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3.鲁迅先生坐在那里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4.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的,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了起来,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5.十九日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象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答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情:热爱、崇敬和怀念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情:热爱、崇敬和怀念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