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有那么多小国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种“势力均衡”和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所谓“势力均衡”,包括多方面的均衡,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衡制约,宗教与世俗势力的平衡制约,国家内部各阶层(包括国王、教士、贵族、市民、农民等之间)的平衡制约,以及同一阶层内部的分权制约等等,不让其中一方的势力独大,大家互相牵制,这已成为西方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表现在欧洲史上的国际关系上,哪一个国家力量过大,哪一个国家表现出过强的欲望,就会受到群起而攻之。
在欧洲史上,多次发生过国家集团之间的大混战,从17世纪的德意志30年战争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止,参战国家在五个以上,甚至十多个、几十个的大型国家集团大混战至少有六七次,在这些战争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两个国家集团的力量总是差不多相等,换句话说,如果出现一方明显压倒另一方的情况时,通常就会有其他国家加入到较弱的一方。还有一些战争,本身就是为了制约某个力量过强的国家,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克里木战争等。而一旦战争分出胜负之后,战胜国集团中某个有可能捞取最大利益的国家,又会遭到战胜国集团其它国家的联合抵制,这也决定了每一次大型国际战争之后的和平会议,都是错综复杂的。
欧洲的小国向来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与西方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在一次次战争过后,先后有一些夹缝中的小国获得公认的中立地位,从17世纪的荷兰、瑞士,到二战后的芬兰、奥地利等。所谓公认的“中立”,就是说如果有大国胆敢入侵它们的话,这个大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之所以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作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德国公然入侵中立小国比利时,这直接造就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结局。
在欧洲,有些袖珍国家,如卢森堡、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安道尔等,这些微小的国家历经几百年仍然在顽强地生存着,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大洲是难以见到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缺乏这种平衡制约的思想,通常是一个国家成为霸主,马上就会有一班尾巴国追随。春秋战国时代国际间的平衡只会是几个霸主之间力量的平衡,这与欧洲扶助弱国打击强国的平衡是不同的。
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西北部是一个岛国——英国,东部是深不可测的东欧大平原,由一只雄壮的北极熊——俄国占据着这个地带。正是这两个国家的存在,造成了欧洲不能够统一。
英国是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最积极维护者,长期扮演着锄强扶弱的光荣角色,谁力量过大就打击谁。而俄国有着辽阔的大后方,败了可以不断后退,可以花费比对手多出数倍的代价来打一场消耗战。
在欧洲历史上,西班牙和瑞典都曾经扮演过争霸者的角色,但他们偏于一隅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更多的作为。曾经强大的奥地利帝国虽然地处欧洲的心脏地带,但他只是一个内部分崩离析的杂和体,经过打击终于土崩瓦解了。在欧洲大陆的中心真正有称霸实力的国家只有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确也产生过有志于统一欧洲的野心家——拿破仑和希特勒,他们也的确曾经打遍欧洲无敌手。但这两个霸王的共同特点是,首先是海上英国的存在使他们无可奈何,然后当他们对俄国(苏联)发动最沉重一击的时候,他们自己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既然英国和俄国的存在使其他国家不可能统一欧洲,那么这两个国家本身呢?英国的岛国身份决定了它的岛国文化特征,尽管它的海军势力曾长期雄霸于世界no.1的地位,但它的陆军势力在19世纪之前一直只是欧洲二流水平。那么俄国呢?说实话,我认为如果不是因为美洲新大陆的存在,让欧洲历史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下去的话,那俄国是最有可能统一欧洲的国家。俄国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非常相似,都是从落后的“蛮夷之地”崛起,都通过一次次的改革走上强国之路,都有着广阔的大后方,都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军事超前发展等,更为关键的一点,俄国不受欧洲文化中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所限制,它有的只是永远填不了的领土欲望。实际上,彼得一世和叶卡特琳娜二世都曾制订过雄心勃勃的吞并全欧的计划,只是因为时间所限,还来不及实施。二战过后,如果不是因为来自新大陆的美国的制约,从苏联产生出一个“秦始皇”来已经为期不远了。
读世界历史,觉得最过瘾的有两段,一是中国春秋战国史,一是欧洲近代史(从15世纪到20世纪上半段),一样是强国林立,局势纷纷扰扰,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外交、战争;一样是名君、名臣不断涌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样是新思潮、新技术不断涌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里顺便说明一下,我不赞同中国历史教科书将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欧洲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的说法,认为欧洲近代史应该从1500前后算起)。
我认为这两段历史有很大的可比性,中国的面积与整个欧洲大致相等。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在三代时要落后于古埃及、古巴比仑、古希腊,与古印度差不多,只能排在世界第四、五的位置,但经过春秋战国的大发展,跃上了世界文明的最前列;同样,欧洲中世纪的愚昧、落后也是人所共知的,但经过近代五百余年大发展之后,成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征服者。
但这两段历史也有不同之处,除了欧洲近代史由于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之上,因而成就也更加显著之外,春秋战国时代经过几百年的强弱分化,最后演化出一个超强个体—-秦国,来统一六合四海;而欧洲近代史同样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却一直维持着某种程度的平衡,始终没有超强个体的出现。其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不是因为阿尔卑斯山的雄峻,也不是因为莱茵河、多瑙河的壮阔,而是因为欧洲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和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种“势力均衡”和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所谓“势力均衡”,包括多方面的均衡,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衡制约,宗教与世俗势力的平衡制约,国家内部各阶层(包括国王、教士、贵族、市民、农民等之间)的平衡制约,以及同一阶层内部的分权制约等等,不让其中一方的势力独大,大家互相牵制,这已成为西方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表现在欧洲史上的国际关系上,哪一个国家力量过大,哪一个国家表现出过强的欲望,就会受到群起而攻之。
在欧洲史上,多次发生过国家集团之间的大混战,从17世纪的德意志30年战争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止,参战国家在五个以上,甚至十多个、几十个的大型国家集团大混战至少有六七次,在这些战争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两个国家集团的力量总是差不多相等,换句话说,如果出现一方明显压倒另一方的情况时,通常就会有其他国家加入到较弱的一方。还有一些战争,本身就是为了制约某个力量过强的国家,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克里木战争等。而一旦战争分出胜负之后,战胜国集团中某个有可能捞取最大利益的国家,又会遭到战胜国集团其它国家的联合抵制,这也决定了每一次大型国际战争之后的和平会议,都是错综复杂的。
欧洲的小国向来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与西方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在一次次战争过后,先后有一些夹缝中的小国获得公认的中立地位,从17世纪的荷兰、瑞士,到二战后的芬兰、奥地利等。所谓公认的“中立”,就是说如果有大国胆敢入侵它们的话,这个大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之所以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作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德国公然入侵中立小国比利时,这直接造就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结局。 在欧洲,有些袖珍国家,如卢森堡、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安道尔等,这些微小的国家历经几百年仍然在顽强地生存着,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大洲是难以见到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缺乏这种平衡制约的思想,通常是一个国家成为霸主,马上就会有一班尾巴国追随。春秋战国时代国际间的平衡只会是几个霸主之间力量的平衡,这与欧洲扶助弱国打击强国的平衡是不同的。
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西北部是一个岛国——英国,东部是深不可测的东欧大平原,由一只雄壮的北极熊——俄国占据着这个地带。正是这两个国家的存在,造成了欧洲不能够统一。
英国是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最积极维护者,长期扮演着锄强扶弱的光荣角色,谁力量过大就打击谁。而俄国有着辽阔的大后方,败了可以不断后退,可以花费比对手多出数倍的代价来打一场消耗战。
在欧洲历史上,西班牙和瑞典都曾经扮演过争霸者的角色,但他们偏于一隅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更多的作为。曾经强大的奥地利帝国虽然地处欧洲的心脏地带,但他只是一个内部分崩离析的杂和体,经过打击终于土崩瓦解了。在欧洲大陆的中心真正有称霸实力的国家只有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确也产生过有志于统一欧洲的野心家——拿破仑和希特勒,他们也的确曾经打遍欧洲无敌手。但这两个霸王的共同特点是,首先是海上英国的存在使他们无可奈何,然后当他们对俄国(苏联)发动最沉重一击的时候,他们自己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既然英国和俄国的存在使其他国家不可能统一欧洲,那么这两个国家本身呢?英国的岛国身份决定了它的岛国文化特征,尽管它的海军势力曾长期雄霸于世界no.1的地位,但它的陆军势力在19世纪之前一直只是欧洲二流水平。那么俄国呢?说实话,我认为如果不是因为美洲新大陆的存在,让欧洲历史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下去的话,那俄国是最有可能统一欧洲的国家。俄国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非常相似,都是从落后的“蛮夷之地”崛起,都通过一次次的改革走上强国之路,都有着广阔的大后方,都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军事超前发展等,更为关键的一点,俄国不受欧洲文化中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所限制,它有的只是永远填不了的领土欲望。实际上,彼得一世和叶卡特琳娜二世都曾制订过雄心勃勃的吞并全欧的计划,只是因为时间所限,还来不及实施。二战过后,如果不是因为来自新大陆的美国的制约,从苏联产生出一个“秦始皇”来已经为期不远了。 还有两点,我认为也和欧洲不能统一成一个国家有很大关系: 一是新大陆的存在,将欧洲各国君主的一部分野心和欲望引导到新大陆去冒险了,从而减轻了欧洲国家自身的碰撞。 另一点,自从1789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各国民众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到1848革命以后,欧洲各国先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手里,民众的意向对国家政策的制定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民众不像君主那样具有不断征服和扩张的野心,他们更关心的是国内的建设。
中国历史,是一个从分裂到统一,到统一程度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中央集权不断加深的几乎“单向发展”的历史(中间虽有反复,但总的趋势不变)。而与中国面积大致相同的欧洲的历史,则是统一与分离两种趋势此消彼长,时而统一的趋势占上风,国家数量减少,时而分离的趋势占上风,国家数量增加,两种趋势长期共存,谁也吞灭不了谁。这是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的显著不同之处。唯物主义哲学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国“合久必离、离久必合”的朴素观念在欧洲历史的演变上能找到更多的佐证。
当然,二战后欧盟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使和平统一欧洲成为可能。也许,好多年后,当“欧洲联邦”将出现在世人面前,那时侯,欧洲人民的集体意志,就成了统一全欧的“秦始皇”了。
多国林立的中世纪欧洲,容易产生混战(即使有教皇的存在也避免不了争权夺利),各个君主国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和获得尽可能多的财富,鼓励在国内发展工商业,估计进行海外贸易,所以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并最终发展成了近代资本主义。在封建的中华帝国,已经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的社会状态,财富已经通过赋税制度、土地制度掌握在皇帝、贵族、民间出身的官僚集团、乡村士绅手中,大家不必通过战争来改变财富(这里主要是指土地)的分配结构(即使是农民战争或者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改朝换代只不过是这种财富分配方式的复制),社会逐渐失去了活力而固守于土地所带来的财富分配,这样就强化了封建小农经济,使得中华帝国直到1840年开关后仍然是一个封建帝国。
在欧洲史上,多次发生过国家集团之间的大混战,从17世纪的德意志30年战争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止,参战国家在五个以上,甚至十多个、几十个的大型国家集团大混战至少有六七次,在这些战争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两个国家集团的力量总是差不多相等,换句话说,如果出现一方明显压倒另一方的情况时,通常就会有其他国家加入到较弱的一方。还有一些战争,本身就是为了制约某个力量过强的国家,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克里木战争等。而一旦战争分出胜负之后,战胜国集团中某个有可能捞取最大利益的国家,又会遭到战胜国集团其它国家的联合抵制,这也决定了每一次大型国际战争之后的和平会议,都是错综复杂的。
欧洲的小国向来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与西方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在一次次战争过后,先后有一些夹缝中的小国获得公认的中立地位,从17世纪的荷兰、瑞士,到二战后的芬兰、奥地利等。所谓公认的“中立”,就是说如果有大国胆敢入侵它们的话,这个大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之所以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作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德国公然入侵中立小国比利时,这直接造就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结局。
在欧洲,有些袖珍国家,如卢森堡、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安道尔等,这些微小的国家历经几百年仍然在顽强地生存着,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大洲是难以见到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缺乏这种平衡制约的思想,通常是一个国家成为霸主,马上就会有一班尾巴国追随。春秋战国时代国际间的平衡只会是几个霸主之间力量的平衡,这与欧洲扶助弱国打击强国的平衡是不同的。
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西北部是一个岛国——英国,东部是深不可测的东欧大平原,由一只雄壮的北极熊——俄国占据着这个地带。正是这两个国家的存在,造成了欧洲不能够统一。
英国是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最积极维护者,长期扮演着锄强扶弱的光荣角色,谁力量过大就打击谁。而俄国有着辽阔的大后方,败了可以不断后退,可以花费比对手多出数倍的代价来打一场消耗战。
在欧洲历史上,西班牙和瑞典都曾经扮演过争霸者的角色,但他们偏于一隅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更多的作为。曾经强大的奥地利帝国虽然地处欧洲的心脏地带,但他只是一个内部分崩离析的杂和体,经过打击终于土崩瓦解了。在欧洲大陆的中心真正有称霸实力的国家只有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确也产生过有志于统一欧洲的野心家——拿破仑和希特勒,他们也的确曾经打遍欧洲无敌手。但这两个霸王的共同特点是,首先是海上英国的存在使他们无可奈何,然后当他们对俄国(苏联)发动最沉重一击的时候,他们自己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既然英国和俄国的存在使其他国家不可能统一欧洲,那么这两个国家本身呢?英国的岛国身份决定了它的岛国文化特征,尽管它的海军势力曾长期雄霸于世界no.1的地位,但它的陆军势力在19世纪之前一直只是欧洲二流水平。那么俄国呢?说实话,我认为如果不是因为美洲新大陆的存在,让欧洲历史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下去的话,那俄国是最有可能统一欧洲的国家。俄国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非常相似,都是从落后的“蛮夷之地”崛起,都通过一次次的改革走上强国之路,都有着广阔的大后方,都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军事超前发展等,更为关键的一点,俄国不受欧洲文化中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所限制,它有的只是永远填不了的领土欲望。实际上,彼得一世和叶卡特琳娜二世都曾制订过雄心勃勃的吞并全欧的计划,只是因为时间所限,还来不及实施。二战过后,如果不是因为来自新大陆的美国的制约,从苏联产生出一个“秦始皇”来已经为期不远了。
读世界历史,觉得最过瘾的有两段,一是中国春秋战国史,一是欧洲近代史(从15世纪到20世纪上半段),一样是强国林立,局势纷纷扰扰,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外交、战争;一样是名君、名臣不断涌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样是新思潮、新技术不断涌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里顺便说明一下,我不赞同中国历史教科书将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欧洲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的说法,认为欧洲近代史应该从1500前后算起)。
我认为这两段历史有很大的可比性,中国的面积与整个欧洲大致相等。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在三代时要落后于古埃及、古巴比仑、古希腊,与古印度差不多,只能排在世界第四、五的位置,但经过春秋战国的大发展,跃上了世界文明的最前列;同样,欧洲中世纪的愚昧、落后也是人所共知的,但经过近代五百余年大发展之后,成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征服者。
但这两段历史也有不同之处,除了欧洲近代史由于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之上,因而成就也更加显著之外,春秋战国时代经过几百年的强弱分化,最后演化出一个超强个体—-秦国,来统一六合四海;而欧洲近代史同样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却一直维持着某种程度的平衡,始终没有超强个体的出现。其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不是因为阿尔卑斯山的雄峻,也不是因为莱茵河、多瑙河的壮阔,而是因为欧洲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和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种“势力均衡”和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所谓“势力均衡”,包括多方面的均衡,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衡制约,宗教与世俗势力的平衡制约,国家内部各阶层(包括国王、教士、贵族、市民、农民等之间)的平衡制约,以及同一阶层内部的分权制约等等,不让其中一方的势力独大,大家互相牵制,这已成为西方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表现在欧洲史上的国际关系上,哪一个国家力量过大,哪一个国家表现出过强的欲望,就会受到群起而攻之。
在欧洲史上,多次发生过国家集团之间的大混战,从17世纪的德意志30年战争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止,参战国家在五个以上,甚至十多个、几十个的大型国家集团大混战至少有六七次,在这些战争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两个国家集团的力量总是差不多相等,换句话说,如果出现一方明显压倒另一方的情况时,通常就会有其他国家加入到较弱的一方。还有一些战争,本身就是为了制约某个力量过强的国家,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克里木战争等。而一旦战争分出胜负之后,战胜国集团中某个有可能捞取最大利益的国家,又会遭到战胜国集团其它国家的联合抵制,这也决定了每一次大型国际战争之后的和平会议,都是错综复杂的。
欧洲的小国向来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与西方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在一次次战争过后,先后有一些夹缝中的小国获得公认的中立地位,从17世纪的荷兰、瑞士,到二战后的芬兰、奥地利等。所谓公认的“中立”,就是说如果有大国胆敢入侵它们的话,这个大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之所以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作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德国公然入侵中立小国比利时,这直接造就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结局。 在欧洲,有些袖珍国家,如卢森堡、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安道尔等,这些微小的国家历经几百年仍然在顽强地生存着,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大洲是难以见到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缺乏这种平衡制约的思想,通常是一个国家成为霸主,马上就会有一班尾巴国追随。春秋战国时代国际间的平衡只会是几个霸主之间力量的平衡,这与欧洲扶助弱国打击强国的平衡是不同的。
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西北部是一个岛国——英国,东部是深不可测的东欧大平原,由一只雄壮的北极熊——俄国占据着这个地带。正是这两个国家的存在,造成了欧洲不能够统一。
英国是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最积极维护者,长期扮演着锄强扶弱的光荣角色,谁力量过大就打击谁。而俄国有着辽阔的大后方,败了可以不断后退,可以花费比对手多出数倍的代价来打一场消耗战。
在欧洲历史上,西班牙和瑞典都曾经扮演过争霸者的角色,但他们偏于一隅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更多的作为。曾经强大的奥地利帝国虽然地处欧洲的心脏地带,但他只是一个内部分崩离析的杂和体,经过打击终于土崩瓦解了。在欧洲大陆的中心真正有称霸实力的国家只有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确也产生过有志于统一欧洲的野心家——拿破仑和希特勒,他们也的确曾经打遍欧洲无敌手。但这两个霸王的共同特点是,首先是海上英国的存在使他们无可奈何,然后当他们对俄国(苏联)发动最沉重一击的时候,他们自己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既然英国和俄国的存在使其他国家不可能统一欧洲,那么这两个国家本身呢?英国的岛国身份决定了它的岛国文化特征,尽管它的海军势力曾长期雄霸于世界no.1的地位,但它的陆军势力在19世纪之前一直只是欧洲二流水平。那么俄国呢?说实话,我认为如果不是因为美洲新大陆的存在,让欧洲历史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下去的话,那俄国是最有可能统一欧洲的国家。俄国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非常相似,都是从落后的“蛮夷之地”崛起,都通过一次次的改革走上强国之路,都有着广阔的大后方,都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军事超前发展等,更为关键的一点,俄国不受欧洲文化中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所限制,它有的只是永远填不了的领土欲望。实际上,彼得一世和叶卡特琳娜二世都曾制订过雄心勃勃的吞并全欧的计划,只是因为时间所限,还来不及实施。二战过后,如果不是因为来自新大陆的美国的制约,从苏联产生出一个“秦始皇”来已经为期不远了。 还有两点,我认为也和欧洲不能统一成一个国家有很大关系: 一是新大陆的存在,将欧洲各国君主的一部分野心和欲望引导到新大陆去冒险了,从而减轻了欧洲国家自身的碰撞。 另一点,自从1789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各国民众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到1848革命以后,欧洲各国先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手里,民众的意向对国家政策的制定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民众不像君主那样具有不断征服和扩张的野心,他们更关心的是国内的建设。
中国历史,是一个从分裂到统一,到统一程度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中央集权不断加深的几乎“单向发展”的历史(中间虽有反复,但总的趋势不变)。而与中国面积大致相同的欧洲的历史,则是统一与分离两种趋势此消彼长,时而统一的趋势占上风,国家数量减少,时而分离的趋势占上风,国家数量增加,两种趋势长期共存,谁也吞灭不了谁。这是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的显著不同之处。唯物主义哲学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国“合久必离、离久必合”的朴素观念在欧洲历史的演变上能找到更多的佐证。
当然,二战后欧盟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使和平统一欧洲成为可能。也许,好多年后,当“欧洲联邦”将出现在世人面前,那时侯,欧洲人民的集体意志,就成了统一全欧的“秦始皇”了。
多国林立的中世纪欧洲,容易产生混战(即使有教皇的存在也避免不了争权夺利),各个君主国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和获得尽可能多的财富,鼓励在国内发展工商业,估计进行海外贸易,所以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并最终发展成了近代资本主义。在封建的中华帝国,已经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的社会状态,财富已经通过赋税制度、土地制度掌握在皇帝、贵族、民间出身的官僚集团、乡村士绅手中,大家不必通过战争来改变财富(这里主要是指土地)的分配结构(即使是农民战争或者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改朝换代只不过是这种财富分配方式的复制),社会逐渐失去了活力而固守于土地所带来的财富分配,这样就强化了封建小农经济,使得中华帝国直到1840年开关后仍然是一个封建帝国。
广州安侨移民
2024-09-24 广告
2024-09-24 广告
土耳其移民近年来备受关注,其凭借较低的投资门槛、便捷的申请流程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教育资源,成为海外投资者的优选之一。通过购买符合条件的房产或存入指定银行,即可申请土耳其居留权,进而规划获得土耳其公民身份。土耳其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还...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广州安侨移民提供
2017-05-19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地理、民族、文化、语言、体制、宗教。
地理是基本原因,由此产生民族差异和语言多样性,而后者造成了欧洲和中国之间的体制和宗教差别。所有这些因素使得欧洲被划分为很多小国家。
1. 地理原因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的西南面是喜马拉雅山,南面是丛林,东南面是太平洋。中国远离其他大陆。因此,我们三面不受威胁,在修建万里长城抵御游牧民族的骚扰之后,我们很安全,很容易实现统一。
与此相反,欧洲缺乏这些自然防卫。地中海的另一边是非洲,罗马帝国征服了迦太基之后才得以安稳。乌克兰以东是大片的草原。阿尔卑斯山脉并不是高不可攀。因此,欧洲的这一侧是开放的。欧洲人一直以来都面临外来的入侵。要实现欧洲的统一是难上加难。阿尔卑斯和比利牛斯等山脉形成了地理阻隔,使交通往来变得非常困难。因为这样,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和语言。
这方面的另一个原因是河流。
地球人都知道,在古时候,水源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领土以内,有两条大河。所以,中国各民族从远古时期开始就生活在一起。但是,在欧洲,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亲河。从一开始,欧洲各民族就分而治之。
1. 民族原因
这很容易理解。第一个原因直接导致这一个原因,使得欧洲很难实现统一。
中国的大多数人口是汉族。汉族占到总人口的90%以上。但是,欧洲人被划分为三个民族或种族群。
日耳曼人:绿色
拉丁人:蓝色
斯拉夫人:红色
因为有不同的族群,后来形成了不同的国家。
1. 文化原因
我对这个部分不是很熟悉。但是,我的老师告诉我,拉丁人和日耳曼人在文化上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差异超出了汉人和中国游牧民族之间的差异。
2. 语言原因
我觉得,这方面我不用多说了。
欧洲的语言
在中国,我们只有不同方言,而书写文字都是一样的。
1. 体制原因
或者,我们不如把它叫做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
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封建中央集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下面是官员和地主,最后才是农民。
在欧洲,国王只是更高层的贵族。其他贵族和望族对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举几个例子。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就是“皇帝”。
玫瑰战争:两大贵族家庭影响了整个国家。
关于中国,我还有一件事要说,那就是关于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它提供了一种选择官员和保持国家稳定的方法。用这种方法遴选出来的官员对付地主和农民很有一套,从而维护了封建帝王的中央集权。
1. 宗教原因
欧洲的宗教和中国的宗教迥然不同。
教皇和主教权力很大。传教士阶层,也就是神职人员,被视为与贵族地位相当,他们有自己的地区掌控权。在中国,宗教好像是一种哲学理论。和尚僧人们没有权力干预政治事物。即使到今天,中国人还是抱这种思想。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得有宗教信仰。
结论
大国在封建时代需要一个中央集权政府。这就要求皇帝或者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欧洲地理导致分隔的民族、语言、文化、以及来自外部的入侵。因此,很难形成一个大的统一国家。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体系削弱了国王的权力。等到民族的现代概念形成时,欧洲已经划分为很多小民族。因此,欧洲一直被划分为很多小国家。
地理是基本原因,由此产生民族差异和语言多样性,而后者造成了欧洲和中国之间的体制和宗教差别。所有这些因素使得欧洲被划分为很多小国家。
1. 地理原因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的西南面是喜马拉雅山,南面是丛林,东南面是太平洋。中国远离其他大陆。因此,我们三面不受威胁,在修建万里长城抵御游牧民族的骚扰之后,我们很安全,很容易实现统一。
与此相反,欧洲缺乏这些自然防卫。地中海的另一边是非洲,罗马帝国征服了迦太基之后才得以安稳。乌克兰以东是大片的草原。阿尔卑斯山脉并不是高不可攀。因此,欧洲的这一侧是开放的。欧洲人一直以来都面临外来的入侵。要实现欧洲的统一是难上加难。阿尔卑斯和比利牛斯等山脉形成了地理阻隔,使交通往来变得非常困难。因为这样,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和语言。
这方面的另一个原因是河流。
地球人都知道,在古时候,水源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领土以内,有两条大河。所以,中国各民族从远古时期开始就生活在一起。但是,在欧洲,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亲河。从一开始,欧洲各民族就分而治之。
1. 民族原因
这很容易理解。第一个原因直接导致这一个原因,使得欧洲很难实现统一。
中国的大多数人口是汉族。汉族占到总人口的90%以上。但是,欧洲人被划分为三个民族或种族群。
日耳曼人:绿色
拉丁人:蓝色
斯拉夫人:红色
因为有不同的族群,后来形成了不同的国家。
1. 文化原因
我对这个部分不是很熟悉。但是,我的老师告诉我,拉丁人和日耳曼人在文化上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差异超出了汉人和中国游牧民族之间的差异。
2. 语言原因
我觉得,这方面我不用多说了。
欧洲的语言
在中国,我们只有不同方言,而书写文字都是一样的。
1. 体制原因
或者,我们不如把它叫做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
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封建中央集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下面是官员和地主,最后才是农民。
在欧洲,国王只是更高层的贵族。其他贵族和望族对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举几个例子。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就是“皇帝”。
玫瑰战争:两大贵族家庭影响了整个国家。
关于中国,我还有一件事要说,那就是关于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它提供了一种选择官员和保持国家稳定的方法。用这种方法遴选出来的官员对付地主和农民很有一套,从而维护了封建帝王的中央集权。
1. 宗教原因
欧洲的宗教和中国的宗教迥然不同。
教皇和主教权力很大。传教士阶层,也就是神职人员,被视为与贵族地位相当,他们有自己的地区掌控权。在中国,宗教好像是一种哲学理论。和尚僧人们没有权力干预政治事物。即使到今天,中国人还是抱这种思想。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得有宗教信仰。
结论
大国在封建时代需要一个中央集权政府。这就要求皇帝或者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欧洲地理导致分隔的民族、语言、文化、以及来自外部的入侵。因此,很难形成一个大的统一国家。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体系削弱了国王的权力。等到民族的现代概念形成时,欧洲已经划分为很多小民族。因此,欧洲一直被划分为很多小国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几等国民产生几等的政府!欧州有民主思想!不易产生独裁政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