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最后还了吗?

借贷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武汉誉祥科技
2024-04-20 · 时尚潮流知识分享
武汉誉祥科技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在1913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袁世凯政府为了应对时局,向国际金融市场借贷了巨额款项,这笔借款史称“善后大借款”,总额达到了2500万英镑。然而,这笔借款的命运并不平静,其偿还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与债权国的关系,直到多年后的1987年,中英协定的签署才为中国偿付债务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偿还的挑战与法律纠缠: 当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北洋政府时期的债务,中国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即不承认旧债。尽管如此,美国和法国等债权国坚持要求中国偿付,特别是涉及的债券问题,如德国债券,其语言复杂,用弗莱芒语在布鲁塞尔销售,与荷兰语相近,与德语有所区别,这无疑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在债务问题中,东方汇理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承销商,他们发行的债券并非直接由中国政府承担,而是通过公开发行,由民众作为债权人持有。尽管如此,北洋政府抵押税务给五国银行团的协议使得债务持续存在,银行团在早期阶段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而中国政府实际获得的款项却相对较少。


违约与争议: 例如,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的20英镑债券,1939年仅支付了一次利息后即陷入违约。持有者只能每年领取极低的利息,本金则无法取出。即便本金在1939年已遭受损失,利息仍保持较高水平,年化1.93%,比当时的理财产品余额宝还要高。这引发了部分债权人的法律行动,起诉中国政府要求偿还未兑付的本息,尽管2002年美国一机构的诉讼被法院驳回,但这一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历史债券的价值与谜团: 那么,这个“神奇”的1913年中国5%利率政府重组债券,它的故事更为引人入胜。在长达16年的岁月里,债券的价值增值了18%,现价为10.37€,原始面值为20金本位英镑。自2012年中国中价格保持稳定,这不仅是金融市场的历史见证,也是债权人与债务国之间纠缠不清的象征。


总的来说,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不仅是一笔金融交易,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金融谜团。它见证了中国与国际金融体系的碰撞,以及不同利益方在历史变迁中如何博弈。尽管偿债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但这段历史仍为我们提供了对国际债务关系、主权债务和金融市场的深入思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