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胕"的"胕"什么意思?
展开全部
”胕“是多音字,有fū,fú,zhǒu的读音。
解释:
fū:
古同“肤”,皮肤:“尾湛~渍。”
2. 古同“跗”,足。
fú:
浮肿。
zhǒu:
古同“肘”。
食胕:批发酵的食物,比如米酒、腐乳、臭豆腐之类的。
食胕一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二篇文章《异法方宜论》。本篇通过论述不同地区的差异说明了要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
原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翻译:
南方地区,象自然界万物长养的气候,阳气最盛的地方,地势低下,水土薄弱,因此雾露经常聚集。该地的人们,喜欢吃酸类和腐熟的食品,其皮肤腠理致密而带红色,易发生筋脉拘急、麻木不仁等疾病。对其治疗,宜用微针针刺。所以九针的治病方法,是从南方传来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