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我来答
树千出狸原16
2023-04-25
知道答主
回答量:9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9万
展开全部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小学数学,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要使一堂课妙趣横生,趣味足,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使学生在教师惟妙惟肖的导入中身心集中而投入,从而不自觉就陷进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节中。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把呆板、乏味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产生解决他们身边的疑难问题,而不是上数学课的错觉。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控课堂氛围:如果他们想表达的欲望强烈,我们不妨来一个小竞赛;如果他们看上去很疲倦,我们可以插上一段游戏;如果有人闹情绪,可讲个笑话幽默进行调剂等。总之,教师只有千方百计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小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这么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主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谈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就是使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重视儿童的自主、独立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数学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此,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才不会误解题意。认真审题,就要学会“抠字眼”、“拉关系”。如“和”、“差”、“积”、“商”各表示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等,这些题应用哪种方法来解,都要审清,抠准。要准确把握所设问题和所提供的哪个已知条件有关,有怎样的关系,是多,是少,还是倍数关系,都要拿捏准确。
2、培养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的习惯。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是学生们最为头疼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又恰恰是学生走向社会后进行计算和核算的重要基础,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读题,一边思考的习惯,在思考时不是简单的动脑,而是手脑结合,主是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已知条件,在草稿书上逐一罗列,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解决最后问题先从哪个环节入手,都作一番清理,不但在头脑中,而且在本子上,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这样才不至于“乱点鸳鸯”。
3、培养学生做题检查的习惯。尽管我们在让学生练习前,对一些常见错例作了预防,但在批阅中还是经常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尤其有一些学生犯的错误具有个性特征,不利于集体辅导。对于这样的错误,目前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一对一的形式,面对面地教学,指出其错误之处,让其订正,确实能收到好的效果。可时间一长,学生又“旧病复发”,教师又需加以指正,长此以往,耗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此,我常常进行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屡教屡犯呢?在学习了参与式教学法之后,我突然感悟到:是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直接参与者,出错是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订正又被教师太过于包办代替所至,因此,在处理错题订正的问题上,教师不要一来就指出学生的错因,而是让他从题目、数据、计算过程、最后的答案各个环节逐一检查,真正参与整个检查过程,在学生实在找不出错因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对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给予讲解,让学生感悟,体会。只有学生的内因起作用,教学才会有收效。
4、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学生所学课本中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都是归纳的重点内容,每学习一个内容,要把分散在课时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数学概念,是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培养学生归纳数学的概念,算理,就成为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刚开始时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新教材中也没有将概念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讲解和定论,近年来,数学概念要不要归纳成了我们教师之间的热门话题,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尝试,从一年级接手学生的一天起,我就给学习准备了的本专门用来记录数学概念的本子,四年下来,从学生的分析、解题、判断、勘误等方面的能力来看,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这不免又让我想到了一个新词“穿新鞋走老路”,看来,该穿还得穿,该走还得走,谁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呢!
5、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又一个重要要求或者说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教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对教师来说是这样,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反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强化的一种能力,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一节课自我表现的回顾,上课时一般在结束前让学生想一想,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你下节课还会注意什么问题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平时在学习完成一个阶段后,习惯于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以促使其反思行为的自动化。经过反思,学生还能将所学知识与同学分享,将不足与缺点摆露出来,与大家坦诚相处,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也是大有益处。
三、求异思维的开发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依托。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教师会认为课堂上提出自己想法的学生是在与教师作对,是不尊敬老师的表现,认为这样的学生是顽皮捣蛋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灌输和讲解,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而新课标教学,恰恰改变这种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只要合乎逻辑,都给予肯定,教师要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然而,学生求异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的相信课本,相信教材,甚至相信教师,发现与自己的想法有出入的问题或事物,都要大胆的问个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半”这个计算时,学生能想到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两份,就能求出“一半”,这时,我问道,谁还有求“一半”的方法呢?学生先是沉默,后是动手试探计算,有一名学生说到:“一半就是二分当中的一份,即二分之一,二分之一又可以表示为0.5,所以可以用这个数乘二分之一或0.5”。看来,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求异思维,教师还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就像参与式教学中的学习培训内容一样,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在一系列的看、想、做、说的过程中自主感悟,养成自学习惯,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数学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数学知识深深印进学生的脑海里。
度扰龙松0G5
2023-04-01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17
展开全部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小学数学,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要使一堂课妙趣横生,趣味足,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使学生在教师惟妙惟肖的导入中身心集中而投入,从而不自觉就陷进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节中。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把呆板、乏味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产生解决他们身边的疑难问题,而不是上数学课的错觉。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控课堂氛围:如果他们想表达的欲望强烈,我们不妨来一个小竞赛;如果他们看上去很疲倦,我们可以插上一段游戏;如果有人闹情绪,可讲个笑话幽默进行调剂等。总之,教师只有千方百计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小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这么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主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谈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就是使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重视儿童的自主、独立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数学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此,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才不会误解题意。认真审题,就要学会“抠字眼”、“拉关系”。如“和”、“差”、“积”、“商”各表示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等,这些题应用哪种方法来解,都要审清,抠准。要准确把握所设问题和所提供的哪个已知条件有关,有怎样的关系,是多,是少,还是倍数关系,都要拿捏准确。
2、培养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的习惯。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是学生们最为头疼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又恰恰是学生走向社会后进行计算和核算的重要基础,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读题,一边思考的习惯,在思考时不是简单的动脑,而是手脑结合,主是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已知条件,在草稿书上逐一罗列,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解决最后问题先从哪个环节入手,都作一番清理,不但在头脑中,而且在本子上,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这样才不至于“乱点鸳鸯”。
3、培养学生做题检查的习惯。尽管我们在让学生练习前,对一些常见错例作了预防,但在批阅中还是经常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尤其有一些学生犯的错误具有个性特征,不利于集体辅导。对于这样的错误,目前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一对一的形式,面对面地教学,指出其错误之处,让其订正,确实能收到好的效果。可时间一长,学生又“旧病复发”,教师又需加以指正,长此以往,耗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此,我常常进行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屡教屡犯呢?在学习了参与式教学法之后,我突然感悟到:是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直接参与者,出错是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订正又被教师太过于包办代替所至,因此,在处理错题订正的问题上,教师不要一来就指出学生的错因,而是让他从题目、数据、计算过程、最后的答案各个环节逐一检查,真正参与整个检查过程,在学生实在找不出错因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对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给予讲解,让学生感悟,体会。只有学生的内因起作用,教学才会有收效。
4、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学生所学课本中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都是归纳的重点内容,每学习一个内容,要把分散在课时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数学概念,是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培养学生归纳数学的概念,算理,就成为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刚开始时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新教材中也没有将概念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讲解和定论,近年来,数学概念要不要归纳成了我们教师之间的热门话题,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尝试,从一年级接手学生的一天起,我就给学习准备了的本专门用来记录数学概念的本子,四年下来,从学生的分析、解题、判断、勘误等方面的能力来看,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这不免又让我想到了一个新词“穿新鞋走老路”,看来,该穿还得穿,该走还得走,谁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呢!
5、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又一个重要要求或者说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教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对教师来说是这样,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反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强化的一种能力,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一节课自我表现的回顾,上课时一般在结束前让学生想一想,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你下节课还会注意什么问题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平时在学习完成一个阶段后,习惯于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以促使其反思行为的自动化。经过反思,学生还能将所学知识与同学分享,将不足与缺点摆露出来,与大家坦诚相处,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也是大有益处。
三、求异思维的开发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依托。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教师会认为课堂上提出自己想法的学生是在与教师作对,是不尊敬老师的表现,认为这样的学生是顽皮捣蛋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灌输和讲解,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而新课标教学,恰恰改变这种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只要合乎逻辑,都给予肯定,教师要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然而,学生求异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的相信课本,相信教材,甚至相信教师,发现与自己的想法有出入的问题或事物,都要大胆的问个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半”这个计算时,学生能想到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两份,就能求出“一半”,这时,我问道,谁还有求“一半”的方法呢?学生先是沉默,后是动手试探计算,有一名学生说到:“一半就是二分当中的一份,即二分之一,二分之一又可以表示为0.5,所以可以用这个数乘二分之一或0.5”。看来,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求异思维,教师还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就像参与式教学中的学习培训内容一样,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在一系列的看、想、做、说的过程中自主感悟,养成自学习惯,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数学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数学知识深深印进学生的脑海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dajiang983
2018-06-0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dajiang983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41375 获赞数:31758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 意愿。”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 智力潜能的契机。产生兴趣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求知欲和对客体的肯定的情绪态度。因此,只有那些对数学学习 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
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导入新知时精心创设情境,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自己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为了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我在教学时尽量把题目改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明白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去观察一下储蓄所的储蓄利率表。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一种模拟储蓄的场景。让他们填写存单,计算到期利息、本息,思考讨论最合算、最经济的储蓄方法,同时还加入有关利息税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提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然而学生主动提问的很少,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板书时)有意的出错,让学生抓住出错的地方来质疑,来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我先讲解了简单的题目,然后边出示(12.5×5+2×12.5+12.5)边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一题。”然后板书:(学生在下面练习)
12.5×5+2×12.5+12.5
=12.5×(5+2)
=12.5×7
=87.5
当我看学生都做得差不多的时候说:“同学们,看看我做的和你们做的是不是一样?”接着我把我这么做的理由说了,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是你错了!正确答案是100。”这时大部分同学都说是我错了,正确答案是100。“那谁能告诉我,我错在什么地方?你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就这样,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把原因找出来了。这样,类似这种错误在学生的作业中就少出现了。
只要老师这样几次下来,学生就会非常仔细地注意教师的言论和板书,会非常用心的找教师的差错,也会很习惯地对自己不明白的加以提问,这样教学效果就会非常不错。当然也不能乱出差错,过多的差错。会减弱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教师故意出错的地方一般都是重点、难点,是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
其次,有了问题意识后,进一步应不断地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钻研课本,针对课本提出问题。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而现在的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可以问这一章节、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可以问这一概念、定理的涵义是什么,其中隐含着什么条件;可以问该定理用于何处,应注意什么条件;可以问公式该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形应用)等等。以上的提问在目前的教学中都是属于教师发问的问题,通过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之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错解,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