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1.提升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成果取决于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充分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笔者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因为小学的高年级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一些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在逐渐的降低。所以,想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要工作就是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课改的的大环境下,这些先圣所倡导的的教育理念依然适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被动的学习都是不具备教育意义的。如果教师只是进行压迫式的灌输学习,那么学生只会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基本的教学效果都不能达到,就更不必提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了。再者,高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极强的叛逆心理,教师如果一意孤行的采用压迫式的教学方法,必然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在数学的教学实际中,一定要采用疏导式的教学,尽可能的去引导,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2.创设教学情境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成为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必须一句学生的年龄,性格,以及理解能力的高低来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唤醒学生对于学习的热忱,激发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的探索数学世界,感受数学世界带给他们的快乐。教学实际告诉我们,利用设置情景来进行教学工作,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师的讲解更为透彻,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的扎实。因此,合理的创设情境,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也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得以培养。创设情境,就如同任务型教学法,由教师布置任务,将学生置于将要进行的教学任务中。学生自主完成任务,教师最后总结,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3.鼓励学生质疑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我们注重的应该是发现式的学习,而不是结论性的学习。结论性的学习不过是知识的灌输,其实际是十分不堪的。因为数学本身就不是一个定式。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过程,这不是一张成绩单就能告诉我们的。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否定结论,并大胆印证,这是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
4.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学的主体已经由教师转换为学生,传统的灌输形式的教学已经不符合当代的教学潮流。如果想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就必须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将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合理的应用在教学实际之中,打破传统思维的定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5.确立教学目标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果想要在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就必须要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因为数学的学习是抽象思维的理解,不能硬性的进行灌输,只有确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驱使下,学生才能拥有最佳的学习状态,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性的消化。通过教学目标的确立,学生可以明确的掌握教学中所需要学习的项目,如此一来,就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准备中不仅要准备教案,还要再教学之前为学生确立教学的目标。通过教学目标的确立,学生们可以认识到学习四则运算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四则运算的学习中培养思维逻辑能力。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该对四则运算的基础以及运算法则进行明确的说明,让学生进行理解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成绩。在教学中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慢慢地从教学中有意识地去指导他们、引领他们,我们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比如,对于一道题,我们也讲究数学理论,再加上数学分析,不要只是单纯地为了做出这道题而去做,我们在读完题目之后,先不要着急为了所问的问题而着急地去算,而要根据已知的条件想想我们能通过已知的条件算出什么,得到哪些我们不知道的信息,进行完这个过程之后,也许我们都会猜到出题人出题的本意、他要考的知识点以及他会问的一切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但是这并没有结束,我们可以变换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也许做这道题的结果在下次碰到会变成我们的已知条件,而现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会变成下次题目的所求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变换思维,以至于很容易得到答案,当我们按照这样的步骤完成一道题目之后才算是真正做完了这道题,这也就是做到了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看似我们只做了一道题,其实不然,我们是做会了一类题目,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乐趣。但对于能力相对高一点的学生,他们可以挑战高难度,因为有的题目不是只有一种解题方法,也许有两种或者多种解题方法,而我们通常都会用到的是最基础的方法。这就需要善于思考的学生,换一种思维去考虑问题,这样会使做题的步骤简化,如果学生能够有意识并经常去思考去发现的话,久而久之就会培养成这种思维,这样在考试的过程中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提高准确率,这样才能给其他压轴题腾出更多的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考甚至高考考试中还会有满分甚至接近满分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在小学高年级就必须开始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因为初中的课程难度增大,而且是在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的,高中的难度更大,课程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小学中的数学问题大多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而在做题的时候,我们不要一味地去猜测或者想象那个情境,而要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思维去理解它、想象它。比如,两位同学一起转转盘玩游戏,甲同学转了15次,乙同学转了20次,而甲同学转进红色区域的概率是五分之一,而乙同学转进红色区域的概率是十分之一,则问谁转进红色区域的次数多?这样很简单的数学问题与我们的童年密切相关,我们不能只是去猜测,而要通过数学思维能力来判断,我们用乘法就可以算出甲、乙两位同学各自转进红色区域的次数是三次和两次,这就是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既然从题目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各自转进红色区域的概率,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知道两人转进其他区域的概率,�@就是我们的逻辑能力。我们可以从已知的条件中推断出许多信息,收集到许多隐含在题目中的条件,看似在这道小小的题目中逻辑思维能力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但是这种训练是至关重要的,等到中学这种逻辑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许多暗含的信息,对帮助学生解决那种综合性的题目、已知条件过多的题目、题目说明很长的题目是非常有用的,不至于学生对题目乃至所问的问题含糊不清、无从下手。
当然,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与评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要在学生经常犯错、考试易错的题目中下手,找到学生犯错的根源,从根源上下手,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不是为了讲题而讲题,而是更多地让学生讲他们所能想到的所有知识点,最后整合所有学生的思维点,这样就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是没有想到的,为什么其他同学想到了而自己却没有想到,很容易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多多注意,这样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小学高年级数学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学习中会更加轻松愉悦,也不会让数学显得那么枯燥,最终让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