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分布及成矿背景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本类金矿分布范围较广,但总体上相对集中地出现在辽吉东部、湘黔境内的梵净山地区、雪峰山地区及沅江至湘江地区、桂东粤西地区以及秦岭地区等。近年来在柴达木盆地北缘中元古界(也有认为属下古生界者)含炭千枚岩系中发现的滩间山等金矿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类金矿产出的层位较多,几乎出现在从元古宙到古生代各时代地层中,其中以元古宇、寒武系较为重要。古元古界以辽河群为代表,分布于华北陆块北缘东段,产出有四道沟、猫岭等矿床。中元古界以扬子陆块南(东)缘的双桥山群、冷家溪群为代表,分布有黄金洞、杨山庄等矿床。新元古界以板溪群中的矿床最多,特别是沿雪峰山及锦屏山地区成带分布,主要矿床如沃溪、沧浪坪、符竹溪、冷家溪、淘金坪、铲子坪、淘金冲、漠滨等。赋存于寒武系中的金矿,主要产于南华活动带的八村群和水口群中,沿桂东的桂平、昭平、贺县到粤西的怀集一带分布,构成了重要的金矿化集中区,主要矿床如古袍、桃花、鸡冠石、陈龙、板梯、金鼓、麦连等。泥盆系中的金矿以秦岭地区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秦岭褶皱系海西褶皱带及部分印支褶皱带中,重要矿床如庞家河、马鞍桥等。
以上主要矿床几乎无例外地处于不同地质发展时期的裂陷槽(坳拉槽)或大陆边缘增生带中。例如赋存于辽河群沉积变质岩中的金矿,其背景是在太古宙古陆核基础上沿辽东吉南的营口-宽甸-老岭一带发展起来的裂陷槽。早期裂陷比较缓慢,表现以陆表浅海沉积为主,形成成分成熟度较高的石英砂岩及粘土岩夹碳酸盐岩。中期随着拉张作用加强,裂陷加剧,形成巨厚的复理石或类复理石建造,并发育浊流沉积,同时由于沉积环境的还原条件增强,形成了富炭的岩石组合,并构成这个地区最早的转生含金建造及容矿岩石组合,为后期成矿奠定了基础。
在华南地区,中新元古界赋矿层位形成于扬子陆块东南的裂陷槽中。其基底为太古宙-古元古代的中深变质岩,原岩为火山岩-碎屑岩或粘土岩建造,其中火山岩包括基性、中酸性及酸性组合,具双峰式火山岩套特征。这套岩石构成了扬子陆块的第一结晶基底,并成为这个地区最早的原生含金建造。中元古代的裂陷槽沉积包括四堡群(桂北地区)、梵净山群(黔东地区)、冷家溪群(湘西地区)、双桥山群(赣西北地区)及双溪坞群(浙西地区)等。这是一套以砂泥质沉积为主,夹碳酸盐岩及火山岩的复理石或类复理石建造,具浊流沉积特点。其变质程度普遍较低,以低绿片岩相为主,仅局部地区,如安徽的徽城到江西微兴、戈阳一线(即所谓四堡运动结合带)附近为绿片岩相。此外在扬子陆块东缘,还有浙闽地区的陈蔡群、闽西地区的麻源群(下部)、粤西地区的部分云开群(下部)、海南地区的抱板群等,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构成了转生含金建造。新元古界赋矿层位是在扬子陆块再度裂陷而形成的,裂陷早期以泥砂质为主的滨海-浅海-半深海沉积,在裂陷槽发展的强拉张阶段,有的地区出现了中基性或中酸性火山活动,与中元古代相比,虽然其规模和强度已显著减小,但由其提供的成矿组分仍是十分重要的。随海槽发展,大量高密度流发育,碳质含量增加,并有硅质及铁质沉积。在桂北地区为丹洲群,湘西及黔东北地区为板溪群,浙闽地区为龙泉群(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及粤西桂东地区的云开群等。多数是由变质砂岩、千枚岩、板岩(及炭质板岩)夹大理岩等组成的复理石及类复理石建造,不同地区还夹有硅质岩、火山岩等,变质程度普遍较低,仅少数地区达到角闪岩相。在新元古代的赋矿层位中,板溪群是迄今已知矿床分布之最多者。
分布于粤西桂东地区的寒武系八村群、水口群,以及湘赣东南的寒武系,是继震旦纪裂陷槽的发展而形成的,主要由碎屑岩、泥质岩夹碳酸盐岩及硅质岩组成的韵律沉积,属深水缺氧环境,碳含量高。值得注意的是,在震旦纪时期,裂陷槽中不同程度地发育有海底火山活动,其岩石包括细碧角斑岩、基性和中酸性熔岩,它们对寒武系乃至成矿作用(提供成矿组分)不无影响。
在秦岭地区,最重要的赋矿层位为泥盆系,其次为寒武系、志留系及部分石炭二叠系,它们都形成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裂陷槽中。就秦岭褶皱系而言,其基底在秦岭北侧为古元古界秦岭群,中新元古界宽坪群及陶湾群,前者由混合岩、片麻岩、大理岩及片岩组成,原岩为火山岩-泥质岩-碳酸盐岩;后二者为各类片岩及大理岩夹白云岩等,原岩为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秦岭南侧为中新元古界郧西群及耀岭河群,均由各类片岩夹大理岩组成,原岩为火山岩-碎屑岩-泥质岩,其中郧西群的火山岩以酸性为主,耀岭河群则以基性占优势,但两者均具有双峰式火山岩套特点。这些岩石构成了这个地区较早的原生含金建造。寒武系及下古生界的沉积,是在晋宁运动之后的古中国联合大陆之上,由于南北拉张作用而形成的裂陷槽中。在秦岭北侧(北秦岭),由于拉张强而切割深,沉降速度快,沉积厚度大,海底火山活动频繁(以基性-中基性为主)。南侧(南秦岭)也处于相同的扩张带中,并位于沉降中心南缘的断阶斜坡带上,由于这些地带是沉积物转换和地球化学矛盾带,因此在一些地段形成了金元素相对浓集的岩系。其沉积物在早期以泥质岩、泥质碎屑岩及硅质岩为主,晚期则以碳酸盐岩为主,并有泥质岩及碎屑岩,其中碳质含量普遍较高。泥盆系则是在北秦岭加里东褶皱隆起的陆前拉张裂陷槽中形成的。裂陷槽发展的早期,其范围较窄,中晚泥盆世随拉张作用的加强,裂陷加大,原有断裂复活,各断裂间呈断块出现,由于应力方向是由南向北,导致断块向北跌落,形成了南浅北深的阶梯状地貌。与之相应,在南秦岭出现了三个特点各异的沉积相带,即通常所称之北、中、南泥盆系,各相带之间由水下隆起(断隆或槽隆)相隔。由于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和频繁的沉积物变换,以及地球化学矛盾带的经常出现,在一些地区形成了金含量相对较高的层位,对后期成矿有重要意义。印支运动后的中、新生代时期,构造作用主要是在陆内条件下对前期构造的叠加和改造,其构造变形由前期的韧脆性逆冲推覆转变为以脆性为主的张裂,它们对金矿成矿有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