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简介
据说在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怪兽,经常出来祸害百姓。因为夕非常厉害,没人能制服得了他,百姓非常希望有人能除掉他。一天夜里夕又来祸害百姓。大家一见夕来了都四散奔逃,这时一个叫年...
据说在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怪兽,经常出来祸害百姓。因为夕非常厉害,没人能制服得了他,百姓非常希望有人能除掉他。
一天夜里夕又来祸害百姓。大家一见夕来了都四散奔逃,这时一个叫年的人站了出来,他叫大家不要慌。齐心协力对付夕。年让大家点起火把。大家就用竹子,木柴点起了火把。
夕见很多人在这里,他并没有害怕。因为他已经习惯了称王称霸。可就在这时,一个竹子做的火把突然爆裂:啪的一声,夕吓了一跳,赶紧往后一躲,抱住了头。
年一见夕怕爆竹声,就让大伙把竹子架在火把上烤。就听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成一片,吓得夕到处躲藏。年一见来了机会,上前几下就杀死了夕。大家一见都欢呼起来。终于除掉了这个怪兽。大家以后可以过安稳的日子了。
第二天大家都奔走相告:年杀死了夕,大家以后不用害怕了,夕被出掉了。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都来拜访年。
从此后每年到这个时候夜里大家都用火烤竹子,听竹子噼里啪啦的响声。来纪念除夕的胜利。在那以后这一天就被大家叫做除夕,第二天大家就叫过年。 展开
一天夜里夕又来祸害百姓。大家一见夕来了都四散奔逃,这时一个叫年的人站了出来,他叫大家不要慌。齐心协力对付夕。年让大家点起火把。大家就用竹子,木柴点起了火把。
夕见很多人在这里,他并没有害怕。因为他已经习惯了称王称霸。可就在这时,一个竹子做的火把突然爆裂:啪的一声,夕吓了一跳,赶紧往后一躲,抱住了头。
年一见夕怕爆竹声,就让大伙把竹子架在火把上烤。就听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成一片,吓得夕到处躲藏。年一见来了机会,上前几下就杀死了夕。大家一见都欢呼起来。终于除掉了这个怪兽。大家以后可以过安稳的日子了。
第二天大家都奔走相告:年杀死了夕,大家以后不用害怕了,夕被出掉了。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都来拜访年。
从此后每年到这个时候夜里大家都用火烤竹子,听竹子噼里啪啦的响声。来纪念除夕的胜利。在那以后这一天就被大家叫做除夕,第二天大家就叫过年。 展开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上古时代以天象的空间变化来标示一年四季时间变化,当北斗的斗柄指向寅(东北)时为立春节点。上古干支纪元,正月建寅(摄提格),立春为岁首。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有所变动。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致:[14][15]

春节
上古时代:岁起摄提纪元法,即干支纪元法,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简化后的天干地支,十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摄提纪元,今称干支历、甲子历、节气历;归为阳历类别,又称中国阳历)[5][16]
夏商周: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阴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为正月。(阴历)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并吸收了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将原来以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恢复为以孟春正月一日为岁首。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也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正月一日为岁首。[17]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历,又称阴阳合历))。[18][19][20][21]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22][8]
名称变革
在不同时代,“正月初一”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
上古时代:岁起摄提纪元法,即干支纪元法,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简化后的天干地支,十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摄提纪元,今称干支历、甲子历、节气历;归为阳历类别,又称中国阳历)[5][16]
夏商周: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阴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为正月。(阴历)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并吸收了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将原来以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恢复为以孟春正月一日为岁首。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也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正月一日为岁首。[17]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历,又称阴阳合历))。[18][19][20][21]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22][8]
名称变革
在不同时代,“正月初一”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上古时代以天象的空间变化来标示一年四季时间变化,当北斗的斗柄指向寅(东北)时为立春节点。上古干支纪元,正月建寅(摄提格),立春为岁首。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有所变动。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致:[14][15]

春节
上古时代:岁起摄提纪元法,即干支纪元法,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简化后的天干地支,十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摄提纪元,今称干支历、甲子历、节气历;归为阳历类别,又称中国阳历)[5][16]
夏商周: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阴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为正月。(阴历)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并吸收了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将原来以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恢复为以孟春正月一日为岁首。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也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正月一日为岁首。[17]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历,又称阴阳合历))。[18][19][20][21]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22][8]
名称变革
在不同时代,“正月初一”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
上古时代:岁起摄提纪元法,即干支纪元法,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简化后的天干地支,十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摄提纪元,今称干支历、甲子历、节气历;归为阳历类别,又称中国阳历)[5][16]
夏商周: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阴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为正月。(阴历)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并吸收了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将原来以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恢复为以孟春正月一日为岁首。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也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正月一日为岁首。[17]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历,又称阴阳合历))。[18][19][20][21]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22][8]
名称变革
在不同时代,“正月初一”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长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就敲锣打鼓,放鞭炮,把年吓跑然后,一直到现在演变过年,除夕,春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