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致力于维护和恢复周礼,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维护和恢复周礼,其根本原因是孔子自己的思想。制礼作乐一直以来都会古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部分,首先来解释一下周礼,周代制度一般指的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又分为“礼”和“乐”部分,前者主要是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与提出相关的社会规范,由此产生了等级制度。后者是由前者衍生而出的,基于社会等级制度,运用作乐的方式调解社会矛盾,避免社会纷争。后来,礼的内涵逐渐丰富起来,自西周起,经过诸子百家的争鸣,礼乐文化又系统地划分为两个方面,也就是“礼化”和“乐化”,前者具体指的是社会中,人的外在行为规范的建立,后者指的是社会中,人的内在精神秩序的培养。从内外两个方面,较好地规范社会中,人的行为举止。
第二部分,孔子是大思想家,曾经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他敏锐地洞悉了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熟知社会运行规律,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学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01 “仁”的思想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进一步阐述“仁”实则为爱人,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需求与人的发展。“仁”原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而孔子却把“仁”定义为爱人,这就反映了孔子幻想着人人亲善、人人平等的社会。也反向要求了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用德行来治民,而不是苛政、甚至暴政。孔子主张的是遵循人性,用教化和礼法治国。
02 “礼”的思想
“礼”也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礼”经过长期社会实践与诸子百家的证明逐渐演化为内外两个方面,它的内在精神体现为“仁”“恭”“敬”“让”,外在形式囊括了祭祀、军旅、冠婚丧葬、会盟等礼节。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人要遵循礼法,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人人亲善,国家才能长久发展,实现长久统治。
周礼之所以适合做标的,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周王室毕竟还是合法统治者,大家对周礼不陌生。另一方面,周朝起始于公元前1046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也就是说,周朝已经延续了500余年时间,孔子可以把周礼的含义最早回溯到西周初开的时代,周礼是一个解释起来相当灵活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