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的弊端
具体如下:
荀子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所有的思考和行动都是围绕“现实”来展开,他提出来的解决现实问题的“礼仪、法规”等思想,为中国“法家”描墓了法治思想的远山,使得其弟子李斯、韩非子等人以此建造了“法家”的堡垒。
但也正是他执着于为人类设计遏制人性的条条框框,从而抛弃“形而上学、神秘主义”对人性教化和管束的作用,反而将他的哲学层次拉低了。
荀子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色焉”, 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荀子进一步强调 ,如果说人性本善,那孔子还提出“礼乐"干嘛,就没有必要,所以荀子提出了“性恶说” ,并着重发展了孔子的礼教,强调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因此,荀子提出只有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或说约束人性的方法,“其礼义 ,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也就是说,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从可为尧舜”, 但荀子的方法不是发扬“善”,而是遏制“如果只是到这个层面,我认为,荀子与孟子不相上下,一个提出来发扬人性中的“善"地方法,一个提出来遏制人性中的“恶"的方法,那么再来一个儒学大师,将两者有机结合,就能够将儒家推到更广阔的地域。
但荀子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画蛇添足地抛弃了先验(形而上学)的道德内涵,企图用纯粹的“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性。换句话说,在荀子那里,人们遵循某个法则,仅仅是因为这个法则的条例,而不是这个法则背后的无形掌控(超自然的力量或神)。这就是彻底的现实主义、唯物主义观。
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理解:
1、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2、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