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有哪些新变化?
众所周知,高考升学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强基计划”由于今年才是第二年试行,且主要面向成绩较好的高考学子。所以,熟悉了解该计划的人并不太多。
什么是“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增强(强化)基础的一项计划。这里“强”字还有一层意思体现在计划的实施主体上。
根据教育部通知要求,试点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共有36所,也即是首批“双一流”中的36所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它们是高校圈毫无争议的最强实力担当。
“基”指代的是基础学科,而且还是各校基础学科中的王牌专业,核心目的就是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2021年“强基计划”4大变化
变化之一:整体招生省份增多
与普通高考招生一样,各大高校“强基计划”面向省份也是不同的。相比去年,今年各校“强基计划”面向省份有了明显增加。
比如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强基计划”招生省份较去年新增了8个,中国农业大学更是新增了12个,这就让更多考生有了通过“强基计划”上名校的机会。当然,也有少数大学在去年的基础上缩招,比如说重庆大学,减少了7个招生省份。
变化之二:提高了入围比例
“强基计划”录取的综合成绩由高考成绩、校测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组成,其中,高考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占比不得低于85%。
由于去年有部分学校“强基计划”没有招满,所以今年多数高校放宽了报考范围,提高了入围比例。简单来说,就是入围人数由去年招生人数的3-4倍,扩充到了5-6倍,目的也是为了从更多学生中挑选到真正认同“强基计划”、愿意报考就读的。
变化之三:扩大了专业选择面
影响考生报考“强基计划”热情的,除了学习基础学科特点和未来就业以外,还与专业选择面窄有关,去年不少高校甚至指定了唯一专业,完全没有选择的可能。
今年,多所高校允许学生在一个专业组里填报3个或4个专业,最高的可填6个专业,考生选择专业的面更大,相信包括兴趣度也会水涨船高。
变化之四:增加了确认环节
为了减少考生盲目报名或报而不考现象发生,今年不少高校在高考结束后、分数公布前,增加了“考生确认”环节。一旦有些考生感觉自己考得不错,不想走“强基计划”上大学这条路,高校可以替补考生入围。如此,既可以减少校测名额的浪费,同时还给高校招满生、招好生提供了保障。
报考拒绝“功利心”
“强基计划”自去年试点以来,就被不少人视作高考上名校的一条捷径。但实际上,该计划根本上是要选拔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有用之才。所以,建议考生们在报考时要遵从个人内心真实意愿,拒绝“功利心”。那些不甘于坐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历史等基础学科“冷板凳”的同学,就直接选普通高考录取的计算机、金融、管理等热门专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