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思维,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应该引导鼓励和表扬孩子,教育专家谈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是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实际、最可操作的抓手。经过十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给了养成教育更多新的内容,尤其是新的养成教育,青少年把最好的时间都花在学习和生活上,学习不好,就会对做人没有信心。只有突破学习习惯,从而解放孩子的大脑,再拓展到做人做事造的习惯,才能有全面的收获。
养成教育有两大任务,一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人格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大脑潜能。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养成教育的实施原则是家校互动,遵循成长规律,启迪阶段意识,引导主动发展。养成教育的操作要求是,起点低,要求严,步子小节奏快,活动变化多,反馈快,纠正频繁。让我们理解什么是习惯。
习惯的特点是什么,它是后天习得的。习惯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人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是稳定性和可变性。习惯是一种刻板的行为。一般来说,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种稳定性并不是绝对的。只要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和影响,即使是已经形成的比较强的坏习惯,也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
行为习惯形成后,不需要特别的思考和意志努力。从心理机制来说,习惯是一种需要。你不这样做,你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自动化功能。不需要别人的催促和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去努力。这是一个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早上喝一杯开水,是在父母的提醒下喝,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习惯想都没想,就会自动喝一杯白开水,一天不喝就会觉得很不舒服。这样的行为叫做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