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9《曾国藩传》张宏杰—第二章何为立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24岁以前的曾国藩因七次落榜深深地自卑;24岁自考中举人开始顾盼自雄,卑睨一世;道光二十年,曾国藩28岁,入京为官作翰林,这不仅是曾国藩仕途上的起步,也是他成圣的一个重要起点,曾国藩认识到什么是大儒风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祖父曾玉屏嘱咐:“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就是说你是有才能旳,做官肯定是有前途的,你要是把身上这个傲的毛病改了,就更好了。可见曾国藩言谈举止中已常露出傲慢。
然而,到了翰林院,他才知道什么叫学术,什么叫心性之学,才发现自己是多么鄙陋。自小生长环境决定了曾国藩的见识和谈吐举止行为都与大者风范有着巨大差距。
思己不足,三十而立,学做圣贤,从写一日自省和计划的日记开始。
自省:督责规范自己。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 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扩展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发现,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因为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心理学家费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要求三群学生举起重物,看谁坚持时间长。他对第一群人什么都没有说。对第二群人说的是,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对第三群人,他则说,你们举起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一个电网。如果你们一放下手,这个城市就要断电。为了朋友和家人们,你们一定要多举一会儿。
结果,第一群人平均举了十分钟;第二群人竭尽全力,平均坚持了十五分钟;第三群人,却平均坚持了二十分钟。
可见,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因此,“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生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祖父曾玉屏嘱咐:“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就是说你是有才能旳,做官肯定是有前途的,你要是把身上这个傲的毛病改了,就更好了。可见曾国藩言谈举止中已常露出傲慢。
然而,到了翰林院,他才知道什么叫学术,什么叫心性之学,才发现自己是多么鄙陋。自小生长环境决定了曾国藩的见识和谈吐举止行为都与大者风范有着巨大差距。
思己不足,三十而立,学做圣贤,从写一日自省和计划的日记开始。
自省:督责规范自己。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 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扩展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发现,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因为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心理学家费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要求三群学生举起重物,看谁坚持时间长。他对第一群人什么都没有说。对第二群人说的是,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对第三群人,他则说,你们举起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一个电网。如果你们一放下手,这个城市就要断电。为了朋友和家人们,你们一定要多举一会儿。
结果,第一群人平均举了十分钟;第二群人竭尽全力,平均坚持了十五分钟;第三群人,却平均坚持了二十分钟。
可见,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因此,“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生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