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三顾茅庐的题目?
2个回答
2022-03-19
展开全部
预习的时候,给学生安排了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部分,所以学生对故事的情节还是比较熟悉的。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因是古典小说,所以用两课时来处理。
一、文学常识:
1、作者作品:罗贯中,名车,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他生于元末,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后,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献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2、《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具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纵向看,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对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3、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听司马徽评价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引起了刘备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茅庐开始写起。
二、整体感知
1、故事情节
①力排非议:(A关羽:其礼太过B.张飞:麻绳缚来)
②拜见受阻:(A遇诸葛均B侍立候寝C再立静候)
③隆中计策(A先生更衣B宾主叙礼c茅塞顿开)
④纳贤成功:(A刘备聊表寸心B孔明安排退路)
2、文中诸葛亮是怎么出场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铺垫渲染如“千呼万唤始出来”: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一一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方法小结:小说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①“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②“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③“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3、默读课文,圈点最能体现人物言行举止的句子(如语言、动作、肖像描写等),分人物角色体验朗读,体会所表现的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1、刘备
(1)胸怀天下,忧国忧民:诚恳拜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时刻牢记“天下苍生”,求诸葛亮出谋划策和出山辅佐,均是心忧天下的表现。
(2)诚恳儒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①行动上:离草庐半里下马步行;得知孔明午睡,则拱立阶下;见到孔明即行“下拜”之礼,听完孔明对策即“顿首拜谢”,充分表现了他竭诚求贤的精神。
②语言上:刘备对张飞、关羽说的话,请教诸葛亮时谦恭的言语,都十分诚恳。
2、诸葛亮
(1)有雄才大略、深谋远虑: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论断,并从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给刘备规划了战略方针和政治蓝图,表现了非同一般的远见卓识。
(2)心系苍生,孤高淡泊:他为刘备提出对策后仍不愿出山,当刘备再次以“苍生”为请,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他才答应出山,可见心系苍生;他享受躬耕生活,不得已答应出山,他又嘱咐弟弟躬耕,且说“功成之日,即当归隐”,都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3)谦虚谨慎,不事张扬:诸葛亮孤高却不恃才放旷,他故意怠慢刘备,只是为了考验其诚意,足见其谨慎;与刘备见面后,从言谈到举止,都很谦虚;有旷世奇才却躬耕而居,为人低调,不事张扬。
3、体会人物语言,概括其他人物形象: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鲁莽直爽、粗暴)
二、深入研读
1、作者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有何用意?
突出诸葛亮气宇轩昂、神异不凡,确实有将相之才;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为下文他一再邀请做铺垫。
2、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兴复汉室的战略方案,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隆中对”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盖世才能和惊人智慧,为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也说明诸葛亮确实值得刘备三顾茅庐,突出了文章中心。
3、刘备听完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4、小说善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作者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点评,巧妙地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暗示了人物命运及故事发展趋势。
5、刘备三顾茅庐才得以诸葛亮出山,前两次为什么不成功呢?是什么让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三、小结:
刘备的诚心:
①轻叩柴门~真心②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③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④斥责张飞~齐心
⑤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①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②故意回避~试探
③聊天~面试
本节教学中突出的亮点就是让学生反复的体会人物语言,分角色朗读并体会人物语言背后的心境,想象当时人物的神态,帮助理解课文。这一点是比较成功之处;自读课文讲解过多这个毛病确实要想办法改正。
一、文学常识:
1、作者作品:罗贯中,名车,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他生于元末,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后,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献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2、《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具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纵向看,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对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3、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听司马徽评价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引起了刘备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茅庐开始写起。
二、整体感知
1、故事情节
①力排非议:(A关羽:其礼太过B.张飞:麻绳缚来)
②拜见受阻:(A遇诸葛均B侍立候寝C再立静候)
③隆中计策(A先生更衣B宾主叙礼c茅塞顿开)
④纳贤成功:(A刘备聊表寸心B孔明安排退路)
2、文中诸葛亮是怎么出场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铺垫渲染如“千呼万唤始出来”: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一一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方法小结:小说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①“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②“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③“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3、默读课文,圈点最能体现人物言行举止的句子(如语言、动作、肖像描写等),分人物角色体验朗读,体会所表现的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1、刘备
(1)胸怀天下,忧国忧民:诚恳拜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时刻牢记“天下苍生”,求诸葛亮出谋划策和出山辅佐,均是心忧天下的表现。
(2)诚恳儒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①行动上:离草庐半里下马步行;得知孔明午睡,则拱立阶下;见到孔明即行“下拜”之礼,听完孔明对策即“顿首拜谢”,充分表现了他竭诚求贤的精神。
②语言上:刘备对张飞、关羽说的话,请教诸葛亮时谦恭的言语,都十分诚恳。
2、诸葛亮
(1)有雄才大略、深谋远虑: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论断,并从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给刘备规划了战略方针和政治蓝图,表现了非同一般的远见卓识。
(2)心系苍生,孤高淡泊:他为刘备提出对策后仍不愿出山,当刘备再次以“苍生”为请,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他才答应出山,可见心系苍生;他享受躬耕生活,不得已答应出山,他又嘱咐弟弟躬耕,且说“功成之日,即当归隐”,都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3)谦虚谨慎,不事张扬:诸葛亮孤高却不恃才放旷,他故意怠慢刘备,只是为了考验其诚意,足见其谨慎;与刘备见面后,从言谈到举止,都很谦虚;有旷世奇才却躬耕而居,为人低调,不事张扬。
3、体会人物语言,概括其他人物形象: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鲁莽直爽、粗暴)
二、深入研读
1、作者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有何用意?
突出诸葛亮气宇轩昂、神异不凡,确实有将相之才;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为下文他一再邀请做铺垫。
2、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兴复汉室的战略方案,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隆中对”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盖世才能和惊人智慧,为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也说明诸葛亮确实值得刘备三顾茅庐,突出了文章中心。
3、刘备听完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4、小说善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作者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点评,巧妙地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暗示了人物命运及故事发展趋势。
5、刘备三顾茅庐才得以诸葛亮出山,前两次为什么不成功呢?是什么让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三、小结:
刘备的诚心:
①轻叩柴门~真心②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③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④斥责张飞~齐心
⑤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①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②故意回避~试探
③聊天~面试
本节教学中突出的亮点就是让学生反复的体会人物语言,分角色朗读并体会人物语言背后的心境,想象当时人物的神态,帮助理解课文。这一点是比较成功之处;自读课文讲解过多这个毛病确实要想办法改正。
2022-03-19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里面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故事情节扣人心悬,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话说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事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里面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故事情节扣人心悬,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话说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事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