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诗人艾青饱含深情地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读《平凡的世界》时,这句诗词反复回响在耳边,我想,我应该是开始能够体会这种对土地的热爱,这种浓烈的深情。
作为一本中学生的必读书目,非常遗憾的是,我的青春年华竟然错过了。彼时,年少无知,从琼瑶岑凯伦的爱情乐园,到古龙金庸的武侠世界,慢慢落地到池莉王溯的市井生活,当时看不上这散发着乡村和泥土气息的现实小说。
这是一本凝结了作者心血和健康的百万字著作(路遥在完稿四年后去世),这是作者向自己的经历和故土的一份献礼(带有自传性的经历),以孙家两兄弟为中心,以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为背景,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深刻地展示了平凡人们不平庸的情感、生活和经历,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
我是带着试探和好奇启程的,未曾料想,会受到如此大的震撼。数次泪流满面,但却和以往读书的泪水不一样,不是同情,不是感动,而是内心的崇敬和折服,是发自灵魂的震动。我很后悔,在我青年时期,没有读到这样的人物和思想,没有对苦难对生活有更深的认识。读到动情的地方,我诵读给家里的青少年听,我期望在他的青春期即将到来的时候,能够接受一次苦难的洗礼。
如何对待贫穷? 故事开始于七十年代中期,我尚未出生,既隔着时间的差距,也横亘着陕北和江浙区域的差异,物质的匮乏和贫穷超出了我的想象,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竟然发生在70年代的中国,我原以为那个只是在解放前夕,或者就是自然灾害的年度。70年代出生的我尚且为文中贫穷程度咂舌,这一代的孩子更是无法想象。可以预见的是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都不会再面临如此大规模的贫穷。可毕竟,这贫穷距离我们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又或许现在在中国的某个山村某个村庄尚经历着贫穷。我期待孩子们能够从文字去看看我们的过去,去体验我们的父辈祖父辈经历的生活,甚至去近距离地去体验一下贫穷。面对贫穷,少平从最初的虚荣自卑,到后来的坦荡淡然,大大方方地站到列队中取饭,他相信一个人要活得有意思,不仅仅是吃好的和穿好的,还应该具备许许多多他自己不能全部说清楚的东西;面对贫穷,少安十三岁开始就支撑整个家庭,毫无怨言地供养弟妹上学;面对贫穷,幼小的兰香从不向大人开口,剩下的好饭都省给奶奶吃,主动提出退学;面对贫穷,老父亲也心平气静,并不生气懊恼,这就是命运,正如辛苦一年营务的庄稼,还没等收获,就被冰雹打光了,难道能懊恼自己曾经付出的力气吗?只有面对过贫穷,才能懂得珍惜和感恩,才能体会到精神的力量是远远大于物质的力量。
如何对待劳动? 今年的高考全国卷的作文,关于劳动,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不知道高考学子如何应答。这已经不是一个以劳动为荣的年代,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但生长在黄土上的淳朴农民,用劳动建设了家乡和社会,对于黄土高坡上孩子,劳动是他们的第一堂课。兰香四岁时学会拾柴火,少安十来岁学会当家,后来颇有见地和思想的孙少平,成为了一个煤炭工人,他用劳动给宿舍的人上了生动的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当孙少平用他辛苦的工钱“掠夺”了同伴的财务,他成了征服者,虽然这是和平而正当的政府,但这是比战争还要残酷的征服;被征服者丧失的不仅是财产,而且还有精神的被占领。在劳动中体会到价值,体会到力量,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力量。
如何对待平凡? 现在最心灵鸡汤的一句话就是“养育孩子的过程不过就是接纳自己和孩子都是平凡人的过程”,戏谑的语言背后是当代人普遍的焦虑,我们从来就不愿意承认平凡,不甘于平凡,平凡好像就意味着平庸,意味着失败。但文中主人公用思想用行动用人生诠释了平凡的意义和价值。当少平第一次遭受到爱情的挫折时,他并没有为此沮丧,也没有心生报复,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充实。他认识到,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该按照普通人的条件正正常常的生活,而不要做太多的非分之想。当然,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是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在许许多多的平平常常的事情中,应该表现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来,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正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洪水中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一直戏弄他的跛女子,竭尽所能地维护曾经抛弃他的郝红梅,离开家庭选择艰难奋斗之路,得罪亲戚而说出实情不后悔,倾囊相助给打工妹小翠,关键时刻矿下救人受伤毁容;也正是普通的小学文化的少安赚钱后,想到为村里做点事,为村子里建设小学。这一切恰恰都显示了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的伟大人格,我期待自己和孩子都能做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人,拥有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生。
如何对待苦难? 这是一个苦难的家庭,这是一个苦难的村庄,这还是一个苦难的时代。除了物质的贫穷,还 有政治的风波,情感的挫折,苦难一直伴随着男女主人公的生活。从未吃过苦的少平外出揽工,身体受到的磨难让人泪目,但他“热爱”自己的苦难,他相信,通过一段血火般的洗礼,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少平在给兰香的信里写道: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他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他应该使我们伟大!成为煤炭工人的少平,经历了失去师傅的痛苦,他领悟到“当千百万人都这样沉重,你一旦成为这个沉重世界的一员,你的心绪就不可能之关注你自身”。经历爱情悲剧的金波,理解了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苦难,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不论结果是悲是喜。砖瓦厂投资失败的少安夫妻义无反顾地继续付出一切代价,在永不休止的奋斗中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中国也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历史上无数的苦难和曲折也成就了如今的成就和辉煌。但事到如今,我们却开始舍不得让孩子吃苦,舍不得让孩子去经历苦难,当教育被诟病后,全社会都在讨论孩子的苦,可是,相比文中的时代,文中的人物,多做了些题目,少了点睡眠,这是真的苦吗?这种苦难难道不能成为一种生命的馈赠和洗礼吗?也许,我们该换个思路和孩子沟通,换个思路去理解。
当然,作者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关于政治就不多谈,文中也对当时文坛的暗喻和讽刺,甚至还有一段关于外星人的想象和描写,让三十年后的我们读来有些好玩。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伟大的著作,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著作,是真正把苦难当做礼物的著作,是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著作。因此,这是我家青少年暑假的第一套必读书目。
作为一本中学生的必读书目,非常遗憾的是,我的青春年华竟然错过了。彼时,年少无知,从琼瑶岑凯伦的爱情乐园,到古龙金庸的武侠世界,慢慢落地到池莉王溯的市井生活,当时看不上这散发着乡村和泥土气息的现实小说。
这是一本凝结了作者心血和健康的百万字著作(路遥在完稿四年后去世),这是作者向自己的经历和故土的一份献礼(带有自传性的经历),以孙家两兄弟为中心,以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为背景,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深刻地展示了平凡人们不平庸的情感、生活和经历,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
我是带着试探和好奇启程的,未曾料想,会受到如此大的震撼。数次泪流满面,但却和以往读书的泪水不一样,不是同情,不是感动,而是内心的崇敬和折服,是发自灵魂的震动。我很后悔,在我青年时期,没有读到这样的人物和思想,没有对苦难对生活有更深的认识。读到动情的地方,我诵读给家里的青少年听,我期望在他的青春期即将到来的时候,能够接受一次苦难的洗礼。
如何对待贫穷? 故事开始于七十年代中期,我尚未出生,既隔着时间的差距,也横亘着陕北和江浙区域的差异,物质的匮乏和贫穷超出了我的想象,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竟然发生在70年代的中国,我原以为那个只是在解放前夕,或者就是自然灾害的年度。70年代出生的我尚且为文中贫穷程度咂舌,这一代的孩子更是无法想象。可以预见的是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都不会再面临如此大规模的贫穷。可毕竟,这贫穷距离我们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又或许现在在中国的某个山村某个村庄尚经历着贫穷。我期待孩子们能够从文字去看看我们的过去,去体验我们的父辈祖父辈经历的生活,甚至去近距离地去体验一下贫穷。面对贫穷,少平从最初的虚荣自卑,到后来的坦荡淡然,大大方方地站到列队中取饭,他相信一个人要活得有意思,不仅仅是吃好的和穿好的,还应该具备许许多多他自己不能全部说清楚的东西;面对贫穷,少安十三岁开始就支撑整个家庭,毫无怨言地供养弟妹上学;面对贫穷,幼小的兰香从不向大人开口,剩下的好饭都省给奶奶吃,主动提出退学;面对贫穷,老父亲也心平气静,并不生气懊恼,这就是命运,正如辛苦一年营务的庄稼,还没等收获,就被冰雹打光了,难道能懊恼自己曾经付出的力气吗?只有面对过贫穷,才能懂得珍惜和感恩,才能体会到精神的力量是远远大于物质的力量。
如何对待劳动? 今年的高考全国卷的作文,关于劳动,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不知道高考学子如何应答。这已经不是一个以劳动为荣的年代,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但生长在黄土上的淳朴农民,用劳动建设了家乡和社会,对于黄土高坡上孩子,劳动是他们的第一堂课。兰香四岁时学会拾柴火,少安十来岁学会当家,后来颇有见地和思想的孙少平,成为了一个煤炭工人,他用劳动给宿舍的人上了生动的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当孙少平用他辛苦的工钱“掠夺”了同伴的财务,他成了征服者,虽然这是和平而正当的政府,但这是比战争还要残酷的征服;被征服者丧失的不仅是财产,而且还有精神的被占领。在劳动中体会到价值,体会到力量,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力量。
如何对待平凡? 现在最心灵鸡汤的一句话就是“养育孩子的过程不过就是接纳自己和孩子都是平凡人的过程”,戏谑的语言背后是当代人普遍的焦虑,我们从来就不愿意承认平凡,不甘于平凡,平凡好像就意味着平庸,意味着失败。但文中主人公用思想用行动用人生诠释了平凡的意义和价值。当少平第一次遭受到爱情的挫折时,他并没有为此沮丧,也没有心生报复,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充实。他认识到,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该按照普通人的条件正正常常的生活,而不要做太多的非分之想。当然,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是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在许许多多的平平常常的事情中,应该表现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来,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正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洪水中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一直戏弄他的跛女子,竭尽所能地维护曾经抛弃他的郝红梅,离开家庭选择艰难奋斗之路,得罪亲戚而说出实情不后悔,倾囊相助给打工妹小翠,关键时刻矿下救人受伤毁容;也正是普通的小学文化的少安赚钱后,想到为村里做点事,为村子里建设小学。这一切恰恰都显示了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的伟大人格,我期待自己和孩子都能做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人,拥有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生。
如何对待苦难? 这是一个苦难的家庭,这是一个苦难的村庄,这还是一个苦难的时代。除了物质的贫穷,还 有政治的风波,情感的挫折,苦难一直伴随着男女主人公的生活。从未吃过苦的少平外出揽工,身体受到的磨难让人泪目,但他“热爱”自己的苦难,他相信,通过一段血火般的洗礼,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少平在给兰香的信里写道: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他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他应该使我们伟大!成为煤炭工人的少平,经历了失去师傅的痛苦,他领悟到“当千百万人都这样沉重,你一旦成为这个沉重世界的一员,你的心绪就不可能之关注你自身”。经历爱情悲剧的金波,理解了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苦难,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不论结果是悲是喜。砖瓦厂投资失败的少安夫妻义无反顾地继续付出一切代价,在永不休止的奋斗中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中国也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历史上无数的苦难和曲折也成就了如今的成就和辉煌。但事到如今,我们却开始舍不得让孩子吃苦,舍不得让孩子去经历苦难,当教育被诟病后,全社会都在讨论孩子的苦,可是,相比文中的时代,文中的人物,多做了些题目,少了点睡眠,这是真的苦吗?这种苦难难道不能成为一种生命的馈赠和洗礼吗?也许,我们该换个思路和孩子沟通,换个思路去理解。
当然,作者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关于政治就不多谈,文中也对当时文坛的暗喻和讽刺,甚至还有一段关于外星人的想象和描写,让三十年后的我们读来有些好玩。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伟大的著作,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著作,是真正把苦难当做礼物的著作,是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著作。因此,这是我家青少年暑假的第一套必读书目。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