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梦依稀
展开全部
大家知道送别的诗歌不少,形形色色的别恨情愁都可能时过境迁。然而最能表达出极致的凄美之词,最能扣人心弦的莫过于弘一法师(李叔同)填写的这首《送别》了。
它为什么能经久不衰呢?答案尽在以上唯美的长短句中。歌词借鉴了古风的典雅,通过“长亭”、“古道”和“芳草”勾勒出了凄美的送别画面。
再通过“晚风”、“柳”、“残笛”渲染出依依不舍却又难以挽留的怅惘之情。“柳”
在古诗词中向来谐音“留”意。
这些意象无疑成功地俘获了众多粉丝的心。好的诗词离不开意象,可惜有的作者写了很多永远都弄不明白个中缘由。
发现没有?这首歌词中的一切景语皆为情语,理所当然地引人共鸣。要不然朴树怎么在演唱此歌的中途泣不成声?一定是击中了要害之处啊。
词作者本身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个传奇人物。传说中的“炫丽至极归于平淡”就是其人了!
李叔同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饱读诗书。但由于是“庶出”,年少时看到母亲的不容易,所以发愤读书,凭着过人的天资,他在日本流学期间就横跨多个领域发展,成了同学眼中的全才,也是百年来学术界公认的奇才。
那么这首《送别》除了唯美动人之外有没有一点白璧微瑕呢?允许我斗胆吹毛求疵一下:
我认为有一处如果调换一下位置的话,语感上的瑕疵就可以避免了。
就是这句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我为什么觉得语感欠佳呢,因为“天之涯地之角”的“之角”二字于后句的“知交”
二字发音完全一样,如果听众在不明词义的情况下,会不会不明所以呢?
想要避免很简单,那就是对换位置。改为“地之角,天之涯,知交半零落。”这样无论在词义上还是语感上,尤其在表达上会不会更舒坦呢?如果觉得天地不可换,那就“海之角天之涯”如何?海外赤子那么多!或者干脆改后句为“知音半零落”可以吗?
可是这么多年大家沿袭至今,难道没人觉得此处有瑕,尽管瑕不掩瑜,但不能更完美吗?嘿嘿反正我是无知者无畏,因为爱所以爱么。当然也不排除这里有玄关,那就当我没说。
第一次欣赏到这首歌是在老电影《城南旧事》里面,作为主题曲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正如影片中小英子的那双清澈动人的大眼睛,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六岁的小英子对周边事情充满着迷惑: 骨肉分离的秀贞和小桂子母女;放着自家孩子不管而去照顾别人家孩子的宋妈;自己爸爸英年早逝,家境一落千丈……
这首歌曲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每一次都勾起愁肠,令人唏嘘。
它为什么能经久不衰呢?答案尽在以上唯美的长短句中。歌词借鉴了古风的典雅,通过“长亭”、“古道”和“芳草”勾勒出了凄美的送别画面。
再通过“晚风”、“柳”、“残笛”渲染出依依不舍却又难以挽留的怅惘之情。“柳”
在古诗词中向来谐音“留”意。
这些意象无疑成功地俘获了众多粉丝的心。好的诗词离不开意象,可惜有的作者写了很多永远都弄不明白个中缘由。
发现没有?这首歌词中的一切景语皆为情语,理所当然地引人共鸣。要不然朴树怎么在演唱此歌的中途泣不成声?一定是击中了要害之处啊。
词作者本身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个传奇人物。传说中的“炫丽至极归于平淡”就是其人了!
李叔同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饱读诗书。但由于是“庶出”,年少时看到母亲的不容易,所以发愤读书,凭着过人的天资,他在日本流学期间就横跨多个领域发展,成了同学眼中的全才,也是百年来学术界公认的奇才。
那么这首《送别》除了唯美动人之外有没有一点白璧微瑕呢?允许我斗胆吹毛求疵一下:
我认为有一处如果调换一下位置的话,语感上的瑕疵就可以避免了。
就是这句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我为什么觉得语感欠佳呢,因为“天之涯地之角”的“之角”二字于后句的“知交”
二字发音完全一样,如果听众在不明词义的情况下,会不会不明所以呢?
想要避免很简单,那就是对换位置。改为“地之角,天之涯,知交半零落。”这样无论在词义上还是语感上,尤其在表达上会不会更舒坦呢?如果觉得天地不可换,那就“海之角天之涯”如何?海外赤子那么多!或者干脆改后句为“知音半零落”可以吗?
可是这么多年大家沿袭至今,难道没人觉得此处有瑕,尽管瑕不掩瑜,但不能更完美吗?嘿嘿反正我是无知者无畏,因为爱所以爱么。当然也不排除这里有玄关,那就当我没说。
第一次欣赏到这首歌是在老电影《城南旧事》里面,作为主题曲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正如影片中小英子的那双清澈动人的大眼睛,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六岁的小英子对周边事情充满着迷惑: 骨肉分离的秀贞和小桂子母女;放着自家孩子不管而去照顾别人家孩子的宋妈;自己爸爸英年早逝,家境一落千丈……
这首歌曲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每一次都勾起愁肠,令人唏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