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句读怎么读
句读的读音[jù dòu]。
释义:也做“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书面上用圈(“。”)、点(“、”)来标志。
出处: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读。” 唐韩愈 《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我言君不通,今益验矣。句读尚不知邪?” 鲁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常买旧书的人,有时会遇到一部书,开首加过句读,夹些破句,中途却停了笔:他点不下去了。”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句读,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古文言文书籍的传统背诵方式,也是中国人特有的高效教育及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代代相承,在文化演进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礼记学记》记载说:“一年视离经辨志。”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乡也。孔颖达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句读不但能让读者快速背下书本,通过每日的行气过程中更是与作者心与气合,《论文偶记》“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文言文之美,全在句读。

2019-11-29 广告
句读拼音:[jù dòu]。
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也称为句逗。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不仅是现行白话文中的句号与逗号的统称。
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
要对古文正确标点断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汉代以前的古经书多为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
汉代以后的古文则有些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弄通文意
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通读一到三遍,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点,抓住关键把握中心,一篇文章总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说理问的中心往往集中在一两句非常精辟的言语中。抓住关键就能把握中心,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第三步,理清脉络,点断句子。一般来说,叙事性散文脉络比较容易理清,而说理性散文应该注意层次的把握。
第四步,点断句子后,再行通读。要求字句必须讲得通,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标点出来的句子还要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仔细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感情、语气。做到正确标点。
利用句式
从句式方面看,判断句,被动句都比较好识别。省略句需要重视,要注意省略的是什么成分。古人行文有个重要特点,喜欢对举成文,常常使用对偶、对衬、对比、排比等句式,以增强文章气势。
掌握这一特点,只需要把标点的文章诵读几遍,就能上口。因而能够自然的把句子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