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如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1、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家庭与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家庭对子女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自然伴随教育投资的增长而提高,这是一种客观反映。
2、市场信息不完善导致就业不对称。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要充分了解求职人的信息,二者是双向选择的过程。
3、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机制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不供应,非常短缺,而社会不需要的人才大学又拼命培养,导致过剩,因此,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其实是一个结构性过剩问题。
4、就业市场不规范。目前,我国就业市场还存在一些不公平和不规范的现象,就业市场发育不良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多方面的损害。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政府要积极引导,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学校要面向市场办学,促进教育同就业相结合。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实现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把教育与就业联系起来,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大力培养多层次实用人才,以适应市场需要。
大学生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走向市场。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是“等”、“靠”、“要”,依赖学校和家长为其找有固定收入的工作,找有所谓“铁饭碗”的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就业观念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潮流。因此,树立现代择业观是大学生成功择业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