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的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新乐府的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分别如下:
1、发展过程:
初唐诗人写乐府诗,多数袭用乐府旧题,至杜甫而大有发展,元结、韦应物、戴叔伦、顾况等人也都有新题乐府之作,可说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唐朝元和年间发生的用通俗化的乐府体写时事和社会生活的诗歌运动,乐府诗的作者主要有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和王建等人。后来文人也仿作乐府诗,唐代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作古乐府。
元和四年,李绅首先写了《新题乐府》20首送给元稹,元稹认为“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于是“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写作了《和李校书新题乐府》12首。后来白居易又写成《新乐府》50首,正式标举“新乐府”的名称。
2、历史意义:
白居易、元稹等诗人或“寓意古题”,或效法杜甫“即事名篇”,以乐府古诗之体,改进当时民间流行的歌谣,积极从事新乐府诗歌的创作。
张籍的乐府三十三首以及《野老歌》、《筑城词》、《贾客乐》等诗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奴役。王建在《水夫谣》中描写了驿船纤夫的悲惨生活。《田家行》、《簇蚕辞》则揭露了封建赋役的残酷。
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为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所继承。皮日休的《正乐府十首》和《三羞诗》,聂夷中的《公子行》,以及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揭露了唐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腐朽和唐末农民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扩展资料:
新乐府的特点:
新乐府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50多首诗编为《新乐府》。新乐府的特点有三:
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
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未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