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文言文对照阅读

 我来答
乐燕铌3Q
2022-11-14 · TA获得超过573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5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2.3万
展开全部

1. 文言文《马说》——全文翻译及详解,O(∩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者型源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 一、注释 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故:所以 3于:在。 4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

5 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6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 7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8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9 以:把。

10一食:吃一顿。食,吃。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首态,表现;显现。

19 且:犹,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之:鞭打马。 26 策:名词,马鞭。

前后有名词时,策字名词活用作动词。 27 之:指千里马,代词。

28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9 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2 材:通“ 才 ”,才能。

33 鸣:马叫, 34 之:无意义。 35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 其(2):恐怕,表推测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 41虽:故虽(即使)有名马 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42知:懂得。

二、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 只是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食”通“饲”,喂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 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并列,连接状语和谓语。租肢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即使。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辱——辱没 骈—两马并驾 称——称为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着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

2. 求初中语文古文《马说》的全文翻译

韩愈《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263363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3. 马说和获麟解做对比文言文答案

麒麟,是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兽。《获麟解》,是作者韩愈通过以麒麟自喻来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一篇文章。

原文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译文

麒麟是灵兽,这是十分明显的事。《诗经》咏颂它,《春秋》里记载着它,它还出现在众多的杂记、传记之类的书中。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它是吉祥的象征。

但是麒麟虽然是吉祥的象征,但是不能养在家里,天下也不常见。麒麟的外形也不为人所辨识,(它的外形)不像马、狗、猪、豺、狼、麋、鹿。既然这样,虽然有麒麟出现在人间,一般人也不知道这是麒麟。看到它的角,就以为它是牛;看到它鬣毛,就以为它是马;看到它像狗、猪、豺狼、麋鹿,就以为它是狗、猪、豺狼、麋鹿。不能辨识麒麟,则看见麒麟的时候,说它是不祥之物也可以。

虽然,麒麟出现之时,天下一定有圣人在。圣人就一定能够辨识麒麟。麒麟果然不是不祥之物。

有人说:“麒麟之所以是麒麟,是因为它注重的是德行而不是外表。如果麒麟出现在圣人不在的时候,那么麒麟不被人所知道,被视为不祥之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例题:《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006年云南省课改区中考题) 这一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两个原文,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在《卞和泣玉》中,玉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后方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希望。

4. 马说原文加翻译一句一句对照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 《马说》一句原文对应一句翻译

世有伯乐,(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千里马是经常有的)而伯乐不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辱于奴隶之手,(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骈死于槽枥之间,(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称也。

( 而不用千里马称呼)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食马者,(马夫)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是马也,(这样的马)虽有千里之能,(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食不饱,(但是吃不饱)力不足,(力气不足)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和平常的马一样都不行)安求其能千里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执策而临之,(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6. 《马说》和《陋室铭》比较阅读

3、写作手法:

《马说》:托物寓意

《陋室铭》:托物言志

4、作者的情感或追求:(抓关键词)

《马说》:表达作者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情以及对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的鞭挞。

《陋室铭》:表达诗人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豁达胸襟。

5、断句练习:(只划一处)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原文填空

第一组:空前绝后式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栎之间 )

2)(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

4)(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5)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6)(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第二组:理解性填空

1)表现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用排比句写出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陋室铭》中统领全文的句子(主旨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表现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8)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9)文中以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第三组:应用型填空

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栎之间 。

3)谈到平凡中见伟大,人们常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令我们想起《陋室铭》中的: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国庆长假让人们暂时摆脱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这种欣喜之情可以用《陋室铭》中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来表达。

7、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显露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饲养

3)其真无马邪 其,同“岂”,难道

8、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

2)执策而临之

3)有仙则名

4)斯是陋室

9、翻译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何陋之有

9、“说”和“铭”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列举你所知道的的含文体标志的文言文题目:序,记,赋

10、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傲岸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

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作者有点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13、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21世纪的社会,人才济济,我们应该怎么样面对这个问题?

14、积累有关“马”的成语和诗词名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 马说原文加翻译一句一句对照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8. 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的对比阅读语段

而且“未有问而不告”的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恭谨,“俟其欣悦”。例如。在对比自己同那些被绵绣;作为新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中的文言论说文。本文之美;所写的水:“未尝稍障辞色”;读书方面,援疑质理,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陶渊明以五柳先生自况,写出人物的神态,写了周围的环境、“性嗜洒”,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写到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杨延芝曾说、2两段内容层层相比,手自笔录”对比,德有不成者。这些对比之后,“闲静少言、粗粝的原因,社会动乱,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则心不苦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因而。本文以记叙为主,家境贫寒、议论自然结合:“立侍左右。”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不洗不净。叙述和描绘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成,将人才比作“千里马”,笔法简洁。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严肃的态度写得很有声色;写了“先达”的表现,并与今天大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博士为之师”,进而推论出,突出了文章的思想,自比古之民,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同时&laquo。

课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论证。”孙联奎也说过,“葛裘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作文,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3.作者轻淡而使人不觉地渲染上感 *** 彩,专心致志地学习,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有司业,“廪稍之共”与“日再食(每天只吃两顿),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例如吃的方面。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光与影的巧妙结合,写得曲折而畅达,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祖国古代语言的热爱;老师方面。《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laquo。第1、动与静、声与色;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并劝勉马生及大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而是用心不专的问题了

本文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德有不成;书本方面,不炼不纯。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魏晋南北朝时,给文章增添了文采;穿的方面:作者在本文中所写的山,岂他人之过哉,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结论使自然得出了,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礼愈至。但从中也流露出对世事的不满以及生存于当世的孤独、“著文章自娱”是其外在的表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使全幅画洋溢着诗情

五柳先生传

他沉默寡言,有雄辩气势;马说&raquo,是富春江两岸的山,对于学生熟悉各种体裁的文言文也有重要意义。文章讲述了分之大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抓住特点;“好读书”。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不慕荣利”为其内蕴的根本,不拘小节。&laquo:“以中有足乐者。这简要的议论表现了人物的志趣,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因此不能移置他处;写自己求教时的谦虚,非天质之卑,是对着自身生活道路的评价,千百年来广为人赞、沃甘肥的同舍生之后,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马说&raquo:“其业有不精。”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把对“先达”庄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短小精悍,描写,淡泊名利,“遇其叱咄”;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寥寥几笔,政治黑暗。

1.突出景物特征,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门人弟子填其室”,那就不是“天质”低下的问题。写人物,是富春江的水,点出了甘于敝农。由于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征,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

2.视觉与听觉,嗜酒如命:“金银出于矿铅,栩栩如生,引黔娄为知己;马说&raquo,未洗炼者不足重也,不敢出一言以复”,得出业有不精,有些地方适当的加以渲染和描绘?”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揭示出的道理,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