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孙权人才多又好,刘备的人才却是少又精

 我来答
粘致0gh
2022-10-28 · TA获得超过950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4万
展开全部
>   众所周知: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争天下的时代,然而说到底,三国之争,很大程度上还是人才之争,谋士之争,将帅之争。无论是曹魏、蜀汉、还是东吴,都把自己的人力资源的建设看得十分重要,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然而他对人才的取舍也有自己的一套的标准,或者说原则。> >   曹操为了自己的大业,招揽了很多的人才,自己的亲戚之中就有夏侯、夏侯渊、曹仁、曹洪等辈,谋士则有、、贾诩、、程昱、董昭、刘晔、蒋济、等辈,武将之多那就更不用说了,除了曹操自个儿家里的,剩下的、、许褚、典韦、张、郭淮、乐进、于禁、李典、臧霸、文聘、吕虔等个个不是省油的主儿,治国之才更有满宠、毛、崔琰、钟繇、杜袭、枣祗、任峻等等,真可谓是人才济济,满堂彩。> >   我经常认为曹操和的人才是多而好,既多又好,但是却都算不上是一流的。所得的人才却是少而精,有一句话经常用来形容刘备人才不多的,“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而已,文臣谋士不过孙乾、简雍、糜竺等辈”,可见刘皇叔的队伍是少得多么可怜,可是人数虽少,要看质量上,曹操和孙权的那些人才是很少能比得上刘备的这些手下的。首先比谋士,刘备有“伏龙”、“凤雏”,曹操呢,能拿出手来跟这两个哥们比的,恐怕只有司马懿和荀,郭嘉只能是高于法正的级别,而低于;孙权那边儿呢,恐怕只有、陆逊两人还能凑个S级的人物;再比武将,刘备有、、赵云、等,这四个人可不是一般的主儿,能跟关羽比的,张辽、徐晃么?恐怕张辽、徐晃也会自愧不如,夏侯、曹仁勉勉强强可以算作同一级别的,但是比起关羽来讲,名气上还是差着一些;张飞呢?貌似典韦、许褚可以比一下,但请注意,典韦、许褚只是曹操的近卫军司令,换句话说,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警卫长官,还不算是正规军的指挥官,所以正像陈寿说的,他们也只是负责“折冲左右”而已,就跟汉高祖身边儿的樊哙职能差不多,基本上没有带军打过仗,谁见过樊哙统军出征了?虽然有一次这哥们想逞能,带十万军打匈奴,结果怎样?结果却被季布三言两语给吓回去了,季布怎么说?季布没说别的,第一句就是“樊哙当斩也!”这厮该杀?怎么该杀呢?季布说,当年高祖皇帝带三十万兵马,尚且被匈奴人困在边境上的一个小城池里——平城之困,你樊哙算是个什么东西?难道自认为军略强过高祖皇帝么?樊哙当时就蔫儿了,还亏得他老婆的姐妹——吕后出来打圆场。曾经当过齐王、后贬淮阴侯的也看不起樊哙,有一次,樊哙摆家宴,请韩信过去赴宴,韩信的马车还没到,樊哙就跑老远,静静地站着恭候韩信,一路上点头哈腰,可谓备极恭敬。我提醒您一下,这个时候刘邦已经死了,是吕后当政,吕后是樊哙老婆的姐妹,樊哙这个时候很有权势,而韩信呢,却已经没权了,被贬为淮阴侯,被吕后软禁在长安,就是这个时候,樊哙那么恭敬,您猜韩信怎么想的?韩信感叹自己,唉,没想到我韩信竟然落到了和樊哙这种家伙为伍的地步,真是可悲啊!韩信都这地步了,还觉得樊哙和他远远不是一个档次的,我们要说的就是这种感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论勇猛,可能张飞和典韦、许褚不相上下,但张飞却是镇守一方的大将,曾经打败过张,而典韦、许褚呢,也就只能给曹操看看家、护护院,所以不是在一个层次上的。再来看赵云,这哥们就更威武了,怎么威武啊,不但“一身都是胆”,勇猛过人,而且“识大体”,经常劝刘备一些治国的大道理,弄得刘备对赵云有时候也很反感,曹操手下猛将也不少啊,像曹仁、夏侯渊、张辽、徐晃、庞德这些都是很骁勇善战的,但是又懂得治国的大道理的,恐怕是没有能和赵云比肩的。> >   曹操的人才虽然多而好,但并不是好的人才,你就可以得到曹操的重用和依赖的,文士像祢衡、杨修,谋士像荀,亲旧像许攸,文臣像崔琰等等,祢衡、杨修、许攸之死大家可能都非常熟悉了,所疑惑的可能是荀。荀不是曹操的左膀右臂么?不是王佐之才么?怎么也不为曹操所容呢?> >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曹操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左膀右臂,有“王佐之才”称号的荀。> >   荀究竟给曹操的事业立下了多大的功劳,这个不消我来说,我想凡是看过《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哪怕是电影、电视剧的人是都知道的。荀不是一般的人,他在曹操集团里的地位,即使拿后来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陆逊来比,都不为过,就是这么样一个人,在他的意志与曹操的意志发生冲突、背道而驰的时候,曹操也可以选择牺牲他。> >   记得堪称诸葛敌手的司马懿也曾评价过荀,他是怎么评价的呢?司马懿曾经评论历史上的人物,说,我亲眼看见、亲耳听说的人物,数十年到百年间,没有能比得上荀的。(《三国志·荀传》注引《魏氏春秋》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   这话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之高了,荀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物。建安十七年发生了一件事儿,曹操一个十分得力的手下——董昭,建议曹操应该立刻晋爵“魏公”。> >   大家知道,古代的时候,中国的爵位有五级,分别是“公”、“侯”、“伯”、“子”、“男”,这个是的旦制定的,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沿革变化,到了汉末的时候,就只剩下“王”和“侯”两种,其中“侯”又分为很多种,总体上可分为“列侯”和“关内侯”两种,列侯的爵位比关内侯还要高一个档次,列侯根据其食邑的大小,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顾名思义,县侯食邑的级别就是县级,乡侯食邑的级别就是乡级,亭侯就是亭级,例如关羽就是“寿亭侯”,是个“亭侯”,曹操手下很多谋士、武将都被封为亭侯,例如我们正要讨论的荀就被封为“万岁亭侯”,您听听这爵位的名字,听着就那么响亮;再比如关羽的好朋友张辽,爵封“都亭侯”,关羽的“大兄”徐晃和张辽一样,也是“都亭侯”,年少多谋的郭嘉爵封“阳亭侯”等等;诸葛亮被封的是“武乡侯”,是个乡侯;曹操被封的是“武平县侯”,是个县侯,所以他就一直想谋求更高一点儿的爵位——公,最后甚至是王。> >   我觉得曹操一直是想称王的,我称帝不行,我称个王总该可以了吧,这个是有事实根据的,你看本来曹操的汉中战役进行得那么顺利,他不乘势收取西川,进图益州,反而急着回去,是想干什么?而且当时刘晔、司马懿这样精明能干的谋士都劝他趁此机会,,拿下巴蜀,他也不听,他还是急着要回去,而且还自我解嘲说:“人生苦于不知足,现在我已经得到了陇地(就是马超、韩遂的地盘儿),还觊觎蜀地做什么?”您看看这还哪像是过去的那个曹操,历来都没有听说有嫌自己地盘儿多的创业者,所以曹操不是不想要益州,他那会儿是想急着回去称王呢!事实也证明,曹操回去后就称了魏王,一如汉初诸侯王制,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小王国政权,这后两句话才是最厉害的,怎么厉害呢?我们且放在下文来讨论,诸葛亮见曹操成了魏王,政治身份已经不一样了,就和蜀汉集团的高管们策划,叫刘备也称了“汉中王”,这样双方的政治地位就又在同一个层面上了。这样才好打交道。> >   就跟日本战国时代关东的双雄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一样,这两个哥们为了争夺信浓这个一州之地,在川中岛这个地方连续交手五次,不分胜负,耗费了双雄十年的大好光阴,日本史称“五次川中岛之战”,就在第四次开始前(第四次也是双雄的一次决战),双雄各自做足准备,首先就是政治上的,武田信玄出身甲斐,已经是幕府承认的“甲斐守护”(相当于甲州一州太守),他为了获得对信州的占有权,就使办法叫当时已经不管事儿,跟汉献帝一样的幕府将军承认他是“信浓守护”,这样他就可以光明正大侵略信浓,作为“越后守护”的上杉谦信呢,一看到这个情况,也不能落后啊,论质量,武田信玄是名副其实的信浓守护,有权染指信州;论数量,他已经是两州太守(甲斐和信浓守护);而上杉谦信呢,只是越后守护而已,名义上管不着信州的事儿,而且也只是一州太守,偏偏这个时候,那个管辖关东八州守护的上司关东管领跑了过来,把关东管领这个职位让给了上杉谦信,关东管领管理关东八州,其中就包含甲斐和信浓,上杉谦信当上关东管领以后,在政治上的地位就和武田信玄差不多了,而且论道理的话,还要比武田信玄高一些,这和我国三国时代,曹操称魏王,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   其实曹操称王也并不是那么顺利的,为什么呢?因为汉朝有条铁律,是当初缔造汉王朝的刘邦定下的,他鉴于那些异姓诸侯王不靠谱,成天想着造反作乱,对刘家的天下是个极大的威胁,像先任“齐王”、后任“楚王”的韩信,像“梁王”彭越,当然这两个哥们都没有真正地起兵,跟刘邦对着干,只有“淮南王”英布起兵了,这哥们不但起兵了,而且在刘邦问他你何苦要造反的时候,这哥们还理直气壮地告诉刘邦,他造反不为别的,就是“欲为帝耳”,想当皇帝,说得真直接!完全不像后来有些人心里面抱着“欲为帝耳”的梦想,表面上却打着“清君侧”、“勤王”、“靖国”的旗号。> >   刘邦打败英布以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所以他有一天就把帝国的这些高管们召集起来,开了一个非常严肃的公司大会,并且杀掉了一匹毛色纯白的良马,请注意!那个时候的物质财富很欠缺,不像现在似的这么发达,刚刚经历了秦末的战乱,国家一穷二白,就跟曹操那会儿似的,皇帝的御马车都找不到毛色一样的马来拉,公卿只能坐牛车去上班,所以刘邦杀这个白马那就不是一件平常的事儿,他就宣布从此之后,“非刘姓者不得封王”,要是有不是姓卯金刀的,他也封了王,天下的人就可以共讨之、共诛之,不但可以人肉他,还要人肉诛讨,所以这是很严重的事情。> >   事情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了,但是老祖宗立下的规矩那也是必须要遵守的,所以您想想曹操称王能遇到多大的阻力!难怪曹操竟能撇下汉中前线的战事不顾,而亲自回到许都,去做这件事儿。> >   这只是曹操称王的困难,实际上曹操最开始遇见的困难是“称公”的困难,刚才我们已经说了,汉朝的爵制中并没有公这个爵位,所以你要称公,那下一步不就是要称王了么?很多人就是见微于此,才阻挠曹操进位“魏公”的。试看后来的司马昭等辈,哪个不是由“大将军”,进位而为“公”,由“公”再进一步而称“王”,最后得遂其篡夺之心的?所以智者见机于未发,能够“履霜”而知“冰至”。> >   荀就是这样一个智者,然而他虽然料准了这个事儿,却没料准曹操这个人,就在董昭建议曹操进位“魏公”的时候,他就私下里先来征求朝臣班首——荀的意见。> >   荀怎么说?荀竟然不同意董昭的劝进,并且说曹公兴义兵本来是要“匡朝宁国”的,就是保卫社稷、扶持汉朝,所以是带着“忠贞之诚”,坚守着“谦退”的作风,君子爱戴一个人,是因为爱这个人的道德水准,因此你们不能这么干。(《三国志·荀传》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   荀的意思很清楚,他不同意曹操晋爵魏公,不同意的原因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准确地知道了,当然后人可以有很多的猜测,但是荀却把董昭的行为归结于这是陷曹操于不义,如果真是这个理由的话,那么荀跟了曹操这么多年,竟然还抱持着这么老土的思想观念,不能不说是荀的悲哀,可以说他根本就没有了解曹操的理想和志向。> >   后来不知道是董昭还是别的什么人,就把他这层意思透漏给曹操知道了,“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您看看陈寿这措辞用的,曹操就心不能平了,就是对平常普通的一个人来说,能叫这个人心不能平的事儿也绝不是个小事儿,要么就是想买房子的房价升了,您心不能平;想结婚的,没房子没车子,您心不能平;想评职称的,涨工资的,没您的份儿,您心不能平;可以说都不是什么小事儿,所以曹操心不能平,那是非常看重荀的意见,结果谁料这家伙竟与曹操的意志背道而驰。> >   然而奇怪的是,就这一件事,便令曹操容不下荀了,他起了杀意,要拿荀开刀。历来史书上记载的荀的死各种各样,但是曹操的手段却是可以看出来的。> >   众所周知:荀在曹操集团里经常扮演着的角色,那就是曹操出征了,一般都是荀留守大本营,但是曹操决定处理荀之后,这一次就和以往大不相同了。这次曹操要出征江东的孙权,走前特别给汉帝上表,请求汉帝准许荀到谯去犒军,你说曹操这一举真是脱了裤子放屁的事儿,但是形式上的流程还是要走的。另外还有一说就是,这个时候的荀很大程度上还是很听汉献帝的话,而不听曹操的话的,所以曹操要想把荀弄到手,就得借汉帝来压他。> >   果不其然,曹操都开口了,汉献帝自然是无有不应的,于是荀就奉帝命,来到了谯犒军,但是曹操叫荀来犒军只是一个幌子,他只想把荀调出大本营,从而留在自己身边,至于是严加看管呢,还是除掉以免后患呢,这也可以完全掌握在曹操的手中,所以曹操一计得逞之后,立马又给汉献帝上了一表,说要把荀留在前线做监军,这当然是曹操编的一个借口,但是汉献帝能有什么办法,只能“帝从之”,于是乎,荀就被曹操掌握到了手中,跟着到了前线寿春。> >   尔后,一代大才荀就死在了寿春这个地方,至于他是怎么死的,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上说荀是“疾留寿春,以忧薨。”就是疾病加担心死的。《献帝春秋》则说曹操叫他去杀伏皇后,荀不肯,于是自杀而亡。也许有的看官儿就问了,曹操叫荀去杀伏皇后干嘛?《献帝春秋》上的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   董承被曹操杀了之后,伏皇后就给自己的父亲伏完写信,说司空(时曹操任司空,以大将军让,自领车骑将军)杀了董承,皇上正想法儿报仇呢。这个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就是想叫他的父亲伏完在朝外联系一些外援,帮助皇上报仇。> >   伏完就把这封信给荀看了,这说明伏完认为荀至少还是个正直的份子,是个尊奉汉皇正统的人,但荀呢,“恶之”,我们可以理解为对这个事儿很烦,其实是很纠结,至少说明在这个时候,荀的政治立场还在汉帝和曹操的两边儿摇摆不定,于是他决定暂时先隐而不发。> >   但付完等不及啊,他就又给他老婆的弟弟,也就是他的小舅子樊普看了,糟糕的是樊普这个人是个典型的亲曹派份子,于是乎,他就立刻把伏皇后的这封信封存了,呈给了曹操,并说皇帝和皇后等人准备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   曹操知道这个事儿以后,就暗暗地作防备。而荀呢,他也知道这个事儿,但他一直摇摆不定,最后不知道怎么地忽然就想通了,他决定揭发这场阴谋,于是就请求作为使者到了曹操的老巢邺城。他劝曹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曹操就说了:“皇上已经有了伏皇后,我的女儿又怎么能做皇后呢?况且我已经是宰相了,位极人臣,哪里还需要有个皇后女儿在里面给我撑腰呢?”荀说:“伏皇后这个皇后当得很不靠谱儿,她当皇后这么长时间,连个皇子都没给皇上生下来,况且这个女人性格又很凶邪,经常给他老爸写信,信里面说一些大逆不道的话,现在就可以利用这个缘故废掉她。”其实曹操已经知道了伏皇后的事儿,他就反问荀:“我过去怎么没听你说过?”荀就假装吃惊的样子,说:“我以前跟你说过啊?”曹操就有点儿生气了,说:“这岂是小事儿,你说说我就忘了的?”荀见自己谎言被拆穿,无奈只得把这戏继续演下去,就又假装吃惊说:“真没有和您说过啊!是了,当时您正在官渡和袁绍对峙,我害怕增添您对内部的忧虑,所以没告诉您。”曹操是个精明的人啊,他就一言拆穿荀的谎言,问:“那你官渡之战后怎么不说呢?”这下荀说不出话来了,只得说是自己的失误而连连道歉。> >   曹操从此后就恨上了荀,但表面上却还装作很包容他,只不过这个情况其他人不知道罢了。> >   等到董昭建议曹操晋爵魏公的时候,荀不同意,想跟曹操提意见,于是趁着奉诏犒军的时候,吃完饭了,荀想单独和曹操说话,但曹操说他没空,推掉了,所以荀也就没说成,最后死在了寿春。> >   据后来从寿春逃出来的人对孙权说,曹操想叫荀杀掉伏皇后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是荀不干,于是就自杀了。孙权把这个消息传布到蜀汉那边儿,刘备听说后,骂曹操“老贼不死,祸乱不已”。(《三国志·荀传》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完得书以示,恶之,久隐而不言。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阴为之备。后恐事觉,欲自发之,因求使至,劝太祖以女配帝。太祖曰:“今朝廷有伏后,吾女何得以配上,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复赖女宠乎!”曰:“伏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阳惊曰:“昔已尝为公言也。”太祖曰:“此岂小事而吾忘之!”又惊曰:“诚未语公邪!昔公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恐增内顾之念,故不言尔。”太祖曰:“官渡事后何以不言?”无对,谢阙而已。太祖以此恨,而外含容之,故世莫得知。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意不同,欲言之於太祖。及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留请间。太祖知欲言封事,揖而遣之,遂不得言。卒於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杀伏后,不从,故自杀。权以露布於蜀,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 >   但是大史学家裴松之对于《献帝春秋》的这种说法给予否定,认为这是后人杜撰的,不足征信。> >   另一种更为传奇的说法则出自于《后汉书》和《魏氏春秋》这两部文献,可信度应该是比较高的。在这个故事里,曹操还跟荀打了一个哑谜。> >   据说荀病倒寿春的时候,曹操给他送去了一份吃的,荀打开看的时候,发现食盒里却是空的,这什么意思啊?有人认为食盒就比喻荀,本来用来装饭的,现在却空了,没什么用处了;另一种解释是,荀本来是靠曹操吃饭的,现在曹丞相不给你发薪水了,那你就去死吧。不管怎样解释,反正都不是什么好意思,所以荀看后,一下就明白了,于是吃毒药自杀了。第二年,曹操就称了魏公。(《后汉书·荀传》至濡须,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宴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三国志·荀传》注引《魏氏春秋》太祖馈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咸熙二年,赠太尉。)> >   这一节故事在新版《三国》电视剧里还是做了展现的,有点儿和明初与的故事相像。朱元璋和徐达的故事是这样的,据说,徐达得了病,不能吃烧鹅,朱元璋也是给他送吃的,徐达打开一看,里面就是只烧鹅,所以徐达立刻就明白朱元璋的意思了,于是就把那只烧鹅吃了,当夜就发病身亡。这和曹操与荀的故事异曲同工,基本上是一样的。> >   我们讲述曹操对自己老部下、老战友的处理无非就是为了说明曹操对人才的使用是有原则的,不是任何一个人才,曹操都能够招纳并委以重用的,尤其是那些和自己的政治意志、政治抱负、政治理想背道而驰的人,一般都没什么好下场,这一点儿他和刘备是一样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