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从什么时候就已经输了?
有人认为日本在轰炸美国珍珠港的那一刻,就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有人认为日本“下克上”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就说明其体制崩坏,结局必败无疑。
甚至有人认为日本的成败不在自身,而在欧洲战场,从德军进攻莫斯科失利,就意味着整个法西斯集团最终灭亡的命运。
听起来都颇有道理,但我个人却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看法, 日本之败,是从淞沪会战开始的。
我对中国2000多年来的统一战争进行了归纳总结,最终数据告诉我结论。
中国的统一大势
像日本这样,直接沿海登陆,从东往西开展进攻的, 历史 上找不到成功的案例。
这是由中国的地势决定的, 中国的整体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三大阶梯十分明显。
日本的对华战争,基本战果也都在第三阶梯,在第二阶梯与中国军队的拉扯战打得十分艰难。
日本1937年夏天进攻上海,1937年冬天南京大屠杀,1938年就打到湖北武汉了,湖北和重庆几乎就是一步之遥,可是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整整7年时间,日本也没能打下重庆。
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的操作惊天地泣鬼神,8个月时间损失50-60万军队,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豫中会战37天失38城)、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民。
即便是这样,日本人也没能全面打进第二阶梯,还在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那里拉扯。
很多人觉得很奇怪,之前的日本不是势如破竹,号称三个月灭亡中国么,怎么后期打得这么艰难?
我给大家看两张图。
这是中国云南横断山脉
这是中国重庆巫山山区
如果不够直观,再看这张人在山上的第一视角。
一旦进入山里,什么坦克、摩托、卡车通通成为废品,你日本人机械化程度再高,能比得上朝鲜战场的美军?美军狂轰滥炸几百万吨炸药,也才勉强削平山头几米, 人类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真的微不足道。
日本的机械化部队,深入中国腹地之后,一则失去了自己机动化的优势,二则补给线太长,当时的中国又比较落后,铁路公路基本是打到哪日本就要修到哪,以日本的国力,怎么玩得起这种消耗战?
蒋介石也不是傻子,为什么退守重庆?很多人可能并不那么清楚。
你看下面这张图,在当时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全部沦陷的情况下, 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几乎就是中国最后的大型粮食产地 了,如果这两个地方都丢了,那几亿人吃饭都成问题,打起来就比较艰难了。
而想要攻入四川盆地,自古以来只有两条通道:第一,以汉中为跳板攻入四川,三国时期钟会就是走的这条路线。第二,从湖北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进入四川,桓温伐蜀就是这个路线。
当时的陕北是我党的根据地,所以蒋介石只用在重庆扼守住长江水道,日本人不破重庆就根本进不了四川,这就是蒋介石能和日本人拉扯这么多年的底气。
很多人觉得日本人很傻,偏偏要选择自东向西这个方向进攻中国,但其实日本人在入侵中国之前,就提前对中国的山川河流进行了详细的勘探,他的地图精度比中国自己绘制的都精准很多。
之所以在知道困难的情况下还在上海开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日本人其实并没有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制定了完整的入侵中国计划,基本就是走一步是一步,打到哪就是哪,而淞沪会战的开打,让日本人顺着这个方向继续打了下去,这就是最合理的解释。
当时的蒋介石你不能说他有多聪明,毕竟一来他的大局观不行,一边打还一边天真的指望国际调停,二来军事微操非常烂,造成了很多国军将士的无故牺牲。
但无论他的真实想法是怎样,这并不重要,最后的结果就是淞沪会战的开打,让日本人最终选择了从东往西进攻中国。
当时国民党内部有很多人也不愿意与日本在华北决战。
陈诚表示:
蒋介石本人则表示:
总而言之,各种机缘巧合和个体行为,导致了日本人没有选择传统的自北向南的进攻路线。
第二.日本人或许也知道从北往南进攻中国更合理,但不符合他的实际国情。
虽然当时日本陆军对中国军队有很大优势,但优势最大的还是空军和海军,日本选择沿海登陆,就能像淞沪会战一样,用海军炮火压制中国军队,这样才能将优势最大化。
从“淞沪会战”开始,日本人选择了一条没有成功经验的进攻道路,在前期猛烈的攻势结束之后,受到了中国军民顽强的抵抗,也受限于中国地理的限制和自己补给能力的不足,迟迟不能扩大战果,最终形成国力消耗战。
导致日本国内出现食品供应困难,再加上美国对日本的禁运,让日本不得不铤而走险在珍珠港放手一搏,终于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作为事后诸葛亮,我们能看出日本的必败无疑没啥了不起,但毛主席能在淞沪会战之后的第二年,1938年就直接断言中日战争马上快要进入第二阶段的相持阶段,日本必败,并预言了未来中国的反攻时机,实在是让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