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的故事
关于口才的故事(12篇)
关于口才的故事1
在群雄会盟之时,秦国、赵国相互订约,说:“从今以后,对于秦国想做的事,赵国要帮助它;对于赵国想做的事,秦国要帮助它。”过了不长时间,秦国发兵攻打魏国,赵国想援助魏国。秦王不高兴,派人责备赵国说:“盟约上说:‘秦国想做的事,赵国要帮助它,赵国想做的事,秦国要帮助它。’现在,秦国想要攻打魏国,赵国却想援救它,这不符合盟约。”赵王把这件事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把这件事告诉了公孙龙。公孙龙说:“赵国也可以派使者责备秦国,说:‘赵国想要援救魏国,秦国却偏偏不帮助赵国,这不符台盟约。’”宋徽宗政和初年,宋汝霖出知莱州掖县。当时,户部命提举司购买牛黄以制药用。使者们催逼得急如星火,州县的老百姓竞相杀牛,寻找牛黄,但一时根本无法满足。宋汝霖向提举司上疏说:“牛要遇到疫年,才多病(胆结石)生出牛黄。如今长期过太平日子,融和之气充塞天地之间,本县境内的牛一个个膘肥体壮,没有牛黄可以提取。”提举司的使者无法反诘,掖县因此免缴牛黄,全县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关于口才的故事2
孔子教导学生时,依学生的专长分为四科,就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言语”就是善于说话,会讲道理。孔子认为“言语”科里最优秀的学生是宰我和子贡。宰我能言善辩,是一位反应机敏、口才出众的学生,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也曾使于齐国、楚国。同时是孔子的弟子中唯一一个曾正面质疑老师说法的人。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载有子贡救鲁的事情。子贡凭借“利口巧辞”,使春秋末年五国之间的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鲁国得以保存。因此司马迁赞叹道:“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对子贡的赞扬其实也是对孔子的赞扬,对孔子开设“言语”科的肯定。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人际沟通和口才等综合素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优雅的谈吐是所有人登上事业巅峰的一种必备素质。无论是谁,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是具备了真诚、慎言、达意和言而有信这些条件,那么通往成功的道路是笔直而顺畅的。
关于口才的故事3
相传某布政使请按察使喝酒。席间,布政使因自己儿子太多而表示忧虑。按察使只有一个儿子,正为儿子太少而发愁。布政司的一个案吏就在旁边说:“子好不须多。”布政使听了这话,于是说:“我儿子多,你又怎么说呢?”那位案吏回答说:“子好不愁多。”说得二人皆大欢喜,大加赞赏,一起举杯痛饮。
关于口才的故事4
明朝万历五年,宰相张居正为了让儿子张嗣修能名呈榜首,会试之前, 买通墨客骚士,在朝野为其儿子大肆吹捧。同时,又暗中策划让前来会试的 临川才子汤显祖取第二名,列在他儿子之后做垫衬,以抬高其儿子的身价。 为此,张居正派堂弟张居直去见汤显祖。张居直不学无术,却要卖弄才学,见了汤显祖笑道: “汤才子仙乡乃产笔名地,故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有‘光照临川之笔’的佳句。汤才子如带了几枝来京,可否让老夫一饱眼福?” 汤显祖听了,不禁哑然失笑:“据我所知,王勃所题‘光照临川之笔’,乃指王羲之的书法,并非指临川产的毛笔。”
张居直闹了笑话,颇为狼狈,但仍厚着脸皮说:“吾兄张居正提倡以文 会友,希望儿子能与才子交游。
汤显祖讥讽道:“宰相为子侄辈在科场中通关节者,我只知南宋秦桧干 过这种丑事。他要主考官陈子茂取其孙秦埙为第一名,但陈子茂在卷议时毫 不犹豫取了陆游为第一名。秦桧事成了千古笑柄。那秦桧是个奸臣,营私舞 弊不足为奇。张宰相乃当代名臣,断断乎不会出此下策吧?”一席吐锋露锐 之言,说得张居直满脸羞红,瞠目结舌。
结果,汤显祖会试之后,连殿试的资格也被取消了。他回到临川时,抚 州知府亲赴文章桥迎接他,赞扬道:“你虽未中,但比考中头名状元更光彩。”
关于口才的故事5
公元前 206 年,刘邦登基做了皇帝,史称汉高祖。一天,为了庆祝胜利, 他大摆酒席,宴请群臣。当酒兴正浓的时候,汉高祖说:“各位,我想借此 机会请教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得天下的,项羽是怎样失天下的?”
王陵第一个发言,他说:“陛下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使大家都能尝到甜头,得到好处,因此,人人都乐于为您冲锋陷阵。而项羽呢, 却偏偏嫉妒有才能的人,谁有本事就怀疑谁,打了胜仗不给记功,得了土地 不给人奖赏,因此,他遭到了失败。”接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自 己的看法。
汉高祖听了群臣的议论,笑着说:“你们的话也对,也不对。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知道,成败的关键全在于用人啊。你们看我有什么特别 高明的地方呀!论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争取千里以外的胜利,我比不上张 良;论治国安民,筹措粮草,我比不上萧何;论指挥军队,统兵打仗,攻必 克,战必胜,我比不上韩信。我之所以能统一天下,并不是由于我个人有什 么超人的才能,只不过是善于用人罢了。象张良、萧何、韩信等这些杰出的 人才,我能够了解他们,信任他们,使用他们,所以才得了天下。项羽和我 恰恰相反,他嫉贤妒能,刚愎自用,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岂能不亡?”
众臣听了他这精辟的分析,说:“陛下说得对极了。”
关于口才的故事6
秋声赋(宋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融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壮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廖;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犹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关于口才的故事7
孙叔敖喻谏楚王
楚国芊叔当官时,向老百姓征收了很多赋税,供楚王享用,因此很得楚王的宠爱。一天,楚王又一次在臣子面前夸奖芊叔能干,使楚国增加了许多财富。大家听了都皱眉头,默不作声。只有孙叔敖却哈哈大笑起来。楚王很不高兴地问他:
你为什么发笑,难道我说错了吗孙叔敖并不正面回答,而是先讲了一个故事给楚王听:我的家乡有个姓张的人,家里有个很大的池塘,养了许多鱼,全家靠卖鱼维持生活。有一个吴国人从池塘旁边经过,看到这么多鱼,就对姓张的说,他捕鱼本领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每网下去,都能捕到很多鱼。姓张的信以为真,就请他到自己家里住下,给他准备了捕鱼的工具,请他替自己捕鱼,好增加一些收入。一天,吴人要出去捕鱼了,可是,他不到江河里去,而是到姓张的池塘边,说他就在这里撒网。姓张的听了很气愤地说:这是我专门养鱼的池塘,何必请你来捕呢你这个吴人,真是祸人啊!吴人丑态百出地逃走了。
孙叔敖讲完这个故事,接着说:芊叔当了官不去设法让老百姓发展生产,增加产量,只是竭力在收赋税,将分散在各地的财物集中到你大王手里。这样,不但实际上没有增加财富,反而增加了民间的负担。既然如此,芊叔跟那个到池塘捕鱼的吴人有什么两样呢我真不明白,这样的人为什么还受到重用呢
楚王听了,感到孙叔敖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免去了芊叔的官职。
哥伦布立蛋妙喻
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之后,他的名字很快传遍了欧洲大陆,有些人却妒忌这位发现者。一天,哥伦布参加西班牙一个贵人为他而设的宴会。那些妒忌他的人也都出席了。他们都是一些傲慢自负的人,迫不及待地要给哥伦布一个难堪,于是便向哥伦布说道:你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大陆,那又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对这件事大谈特谈。任何人都能穿过海洋航行,并且任何人也都能象你一样有所发现,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
哥伦布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他从碟子里拿起一个鸡蛋对那一伙人说:先生们,你们当中谁能把这个鸡蛋竖直立起来
桌子四周的'人一个一个地都试了试。结果,鸡蛋传了一圈,谁也没有成功,都说那是不可能的事。这时哥伦布拿起鸡蛋,轻轻地将鸡蛋的尖头在桌子上磕了一下,把蛋皮稍稍碰破一点,鸡蛋便直立在桌子上。然后,哥伦布说道:先生们,还有什么比这更简单的事吗你们却说办不到,其实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了。妒忌者们一个个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
形象,也就哑口无言了。
关于口才的故事8
三国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儿子钟毓、钟会,人漂亮,才学也出众,在当时很有名。魏文帝(曹丕)听说此事,下令召见他们。召见时,钟毓十分紧张,脸上出汗,文帝问他:“你的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仍然不失机智,随口应道:“天子威严,心中紧张,所以汗如水出。”而钟会镇定自若,脸上一点汗也没有。文帝问他:“你为什么没有流汗呢?”钟会的回答更巧妙,说:“天子威严,心中紧张,汗流不出来。”
晋武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就去卜筮,想问晋朝能传多少世代,结果,卜筮的结果是“一”,武帝很不高兴,觉得很不吉利,官员们也大惊失色,不知该说什么好。侍中裴楷有急才,随口说道:“我听说,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天得到一就清,地得到一就宁,诸侯、帝王得到一,天下就安定。’”武帝很高兴,官员们叹为观止。
关于口才的故事9
《论语泰伯》中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可见,出言要谨慎,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确实,生活中有很多祸从口出的例子,想必都是“言多必失”的结果。这也就印证了孔子的慎言观点:祸乱的产生,是以言语为阶梯的。孔子的高足子贡也说:“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③孔子一再告诫他的学生要“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张向孔子学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要求子张只有在足以自信的问题上,才能谨慎地说出和做出,这样言语和行动的错误少了,官职俸禄就能拿得高了。而且,孔子还教导学生:“伺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燥,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谓之瞽。”⑤陪着君子说话要求就更高了:没轮到他说话不能先说,该说了就得说,不能隐瞒,先听后说,还要看君子脸色说话,否则就是瞎眼睛。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交友,孔子告诉他首先要做到“友直”,就是真诚说出朋友的过错,但态度要温和,其次,则须考量朋友的反应,如果他不愿意接受,就表示说话的时机不恰当,不然可能自取其辱。这也强调了说话不但要谨慎,更要注意说话的时机、说话的场合和说话的对象。由此可见,孔子反复强调说话要谨慎。
除了强调慎言,孔子还主张少说甚至不说。在孔子看来,少说才能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做到踏实诚信。有一次,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当然,孔子提出的慎言思想,提出少说甚至不说,并不是说要否定语言、否定言说,恰恰相反,他提倡慎言是对言说的高度负责和重视。孔子的慎言思想对他的学生影响很大,正如高徒子贡所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孔子的这种慎言思想,不仅仅影响着他的学生,也深深影响着古往今来的无数中国人。至今,慎言依然是同朋友、同事、上下级、陌生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法宝。
“辞达而已矣”是孔子提出的著名观点。朱熹注云:“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正是对孔子不同意浮华词藻的最好注解。那么,怎样做到言辞达意呢?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语言作为传情达意的重要交际工具,传播者通过语言把信息清楚地传输出去,让受众最大限度地理解。说清了、理解了就是做到达意了。说得清楚,就必须要使语言准确、简洁。要想表达准确,先要知道自己讲什么和怎么讲。只有心里想清楚了,口中才能说清、说准。达意对个人而言,要做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然而,有些人说话不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性,往往巧言令色、信口开河、自相矛盾,或漏洞百出、言不及义。这恰恰就是达意必须反对的“巧言”、“言不及义”等不良语言倾向。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当然,在某些特定条件或场合下,语言并不是完全能把意思表达清楚,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是如此,这就需要接受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言”是本质要求,而信就是对“言”的体现和约束。孔子教导学生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就要有信用,说到做到,守信约、负责任。要做到言而有信,首先就要做到言行一致,如果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行事就容易捉襟见肘。说话时,要问自己是否出于真诚之心,并且一旦与人约定,就务必守信。“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言行不一和言而无信则为孔子所厌恶。不仅在古代,现在也是如此,言行不一和言而无信的人则不会受别人欢迎,也不会取得成功。“言必信,行必果。”是对言而有信的最好诠释。
关于口才的故事10
东汉时候有一位哲学家叫王充。他敢于宣传无神论,批判鬼神迷信,是 一位有胆有识的唯物论者。
那时候,许多人都相信,人死了,人的灵魂就变成了鬼。有人还说自己 真的见过鬼,说鬼的样子和穿戴跟人活着时候一模一样。王充一下子就抓住 他们的破绽,嘲笑地问道:“你们说一个人死了,他的灵魂能变成鬼,难道 他穿的衣服也有灵魂,也变成了鬼吗?照你们的说法,衣服是没有精神的, 不会变成鬼。如果真的看见了鬼,那它该是赤身裸体,一丝 不挂才对,怎么 还穿着衣服呢?”
他的话把对方驳得张口结舌。王充还很风趣地说:“从古到今,不知几 千年了。死去的人,比现在活着的人不知多多少,如果人死了就变成鬼,那么,在路上将到处是鬼了。人要是能看见鬼,就该看到几百万,几千万,满 屋子、满院子都是,连大街小巷都挤满了鬼。可是,有几个人见过鬼呢?那 些见过的,也只说看见一两个,他们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
有人辩解说:“哪有死了都变成鬼的,只有死的时候心里有怨气、精神 没散掉的,才能变成鬼。古书上不是记载过,春秋时候,吴王夫差把伍子胥 放在锅里煮了,又扔到江里。伍子胥含冤而死,心里有怨气,变成了鬼,所 以年年秋天掀起潮水,发泄他的愤怒,可厉害呐,怎么能说没有鬼呢?”
王充说,“伍子胥的仇人是吴王夫差。吴国早就灭亡了,吴王夫差也早 就死了,伍子胥还跟谁作冤家,生谁的气呢?伍子晋如果真的变成了鬼,有 掀起大潮的力量,那么他在大锅里的时候,为什么不把掀起大潮的劲儿使出 来,把那一大锅滚水泼在吴王夫差身上呢?”
王充的议论,真是当头一棒,驳得他们哑口无言。
关于口才的故事11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穷苦的。三岁父亲过世,虽然身为贵族之后,但乱世里,没落的贵族也毫无用处,所以他曾做过干农活、照顾牛羊、看管仓库等事情。不过,他从十五岁立志向学,由此开创了不凡的人生,步上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孔子的立志向学有两点特色,其一是立志之后就非常好学,其二则是坚持了一辈子。孔子由学而教,一方面他有求知的能力,无限地开发自己的心灵,彻底实践“学无止境”的态度,而且待其学问到达一个境界之后,心胸变得更为开阔。另一方面源于他在当时对传统了解得最为透彻,又有自己的心得感想,因此他有一种由内而发的使命感。“教育”就是孔子实现使命感的途径之一,他希望他的学生也能以一以贯之的方法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之道,让这些学生散布在社会上的各个角落,使整个社会发挥正常的功能,大家一同走向正轨。孔子亦是首开“有教无类”的人,一个人只要愿意向学,不管出身为何,孔子都愿意教导他。
孔子把他所教的科目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先进》)。这四科有一特色,就是上面的科目可以涵盖下面的科目,下面的科目则不能涵盖上面的科目。如掌握文学之后再循序渐进,才能懂得政事,接着才能通晓言语及展现德行,而这些学生则是各有所长。[1]孔子认为德行科的人是第一等人,因为他所通晓的事务涵盖了人的主要关怀。言语科排在德行科之后政事和文学之前,可见孔子对言语的重视程度,他的成长历程及所学、所思、所想促成了其口才观的形成。
关于口才的故事12
战国时期,晋国的中军尉祁奚,因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了,就向晋悼公 提出告老的要求,让德才兼备的人接替自己的职务。
晋悼公同意了,问他:“中军尉是个举足轻重的职位,你看由谁接替你 最合适呢?”
祁奚胸有成竹地回答道:“我考虑解狐接替最合适。” 晋悼公听了大吃一惊,说:“解狐?他不是你的私敌吗?” 祁奚说:“您问的是谁最合适,并没有问谁是我的私敌呀! 晋悼公赞许地点点头,便任命解狐担任中军尉。谁知解狐还没有上任,就突然得急病死了。晋悼公非常惋惜,又宣祁奚上殿,问:“你看还有谁能 胜任呢?”
祁奚说:“能胜任这个工作的,现在要数祁午了。” 晋悼公听了,不禁睁大了眼睛,惊奇地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 祁奚说:“不错。您问的是谁最能胜任,并不曾问谁是我的儿子呀!” 晋悼公打心眼里赞赏祁奚不避亲仇,唯才是举的高风格,下令任祁午为中军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