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用人的文言文
1. 朱元璋论用人的译文太祖与侍臣语及用人之道.太祖曰:“金石之有声,
洪武元年(1368)八月八日,朱元璋与侍臣论用人之道.他说:“用人之道,因材而授职.譬如良工之于木,小大曲直,各当其用,则无弃材.人也是如此.有大器而乏小能,或有小能,不足以当嫌虚大事……” 元璋论忠谏谗佞 洪武元年(1368)二月,朱元璋在奉天门召见侍臣,论述忠谏谗佞.他说,凡人上疏建盲,都有忠谏、谗佞之分.忠谏之官虽然逆耳难听,但其有益如药石可以治病,谗佞之盲虽顺耳好听,但其遗患不可胜言.而谗佞小人,设机而巧,好察颜观色,乘虚而入.开始,以微小可信之事,言于人主,借以探其浅深.若人主听信,又马上进言.人主以为上次所谈之事可信,便不加思索地信以为真.若如此,谗佞小人便得以肆其志,结果,妨贤病国,无所不至.自古以来,这类事件和教训是很多的,可惜的是昏庸之君始终不知悔悟,原因在于被甜言蜜语所迷惑.惟有刚明之君,审择于是非,取信于公论,不偏听偏信,才能杜绝谗佞小人进谗的途径.。
2. 文言文《用人之道》的全文翻译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纳者亏今一世的人呢?”。
3. 文言文《用人之道》
理由是:“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全文大意:太宗令德彝举荐贤才,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举荐一个。太宗斥责了他。德彝回答说:“并不是我不尽心选材,实在是当今世上没有奇才罢了!”太宗说:“贤能的人使用人洞神才就像使用器具一样,各自用其长处。古代能够治理天下的人,难道都要到别的时代去借人才吗?你不但不为自己的无知而担心,又怎能诬陷今世所有的人呢?”
寓意大概就是不因为自己无知反来去讥讽嘲笑别人,这样只能显得更加无知。
4. 晏子论用人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行何如?」
对曰:
1.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乎外
2.进贤选能,不私乎内
3.称身就位,计能定禄
4.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
5.不权居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
6.不掩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
7.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
8.顺则进,否则退,不与君行邪也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忠臣的德行是什么样子?」
晏子回答道:
1.不遮掩君王的过失,进谏于君王之前,不宣扬君过于外
2.推荐贤良选拔能人,不偏向于自己的内亲
3.度量自己的德才而居官位,权衡自己的才能来接受俸禄
4.发现贤良之人不居官在他之上,接受俸禄不超过贤者的数量
5.安于自己现在的职位去作应作的事,尽力称职就是忠于职守
6.不掩盖贤良和隐瞒他们的优点,不刻薄下属来献谀国君
7.国君在位时不侍奉太子,国家危急时不交好诸侯
8.君臣相得时就立身朝廷,君臣相背时就辞官,不参与国君作邪僻不正当之事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
晏子对曰:「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责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餍,天地有不能赡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古代君临天下治理百姓的君王,他们任用人的情况如何?
晏子回答说:土地有不同的性能,而不同性能的土地只能栽种某一种植物,要求它什么都能生长是不可能的;人有不同的才能,而不同才能的人只能任用他办某一个方面的事,不能苛求他什么事都取得成功。要求没有穷尽,即使聪明绝顶的人也有不敏捷的时候,要求没有止境,天地也有不能给足的时候。所以圣明的君主任用人,谗谄阿谀的小人不能靠近他的左右,结党营私的人不能在他的朝廷上理事;任用人的长处,不过问他的短处,任用人的擅长,不勉强他的拙劣,这就是使用人的概要了。
晏子位为齐国宰相,他效忠国家、礼敬贤士、态度谦虚、智慧充溢。他这饱含教益的言论为后人发现良才、善用人才明示了很好的标准和方法。果能照此法而行,何患不能精英荟萃?
5. 文言文—— 张齐贤用人(译文)
张文定公齐贤以右拾遗为江南转运使,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事于怀中,文定自帘下熟视不问。
尔后文定三为相,门下厮役往往皆班行,而此奴竟不沾禄。奴乘间再拜而告曰:“某事相公最久,凡后于某者皆得官矣,相公独遗某何也?”因泣下不止。
文定悯然语曰:“我欲不言,尔乃怨我。尔忆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事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虽尔亦不知也。
吾备位宰相,进退百官,志在激浊扬清,安敢以盗贼荐耶?念汝事我久,今予汝钱三百千,汝其去吾门下,自择所安。盖吾既发汝平昔之事,汝宜有愧于吾,而不可复留也。”
奴震骇,泣拜而去。
6. 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人 文言文翻译
翻译这句话,必须了解这句的语言环境。话说孟子从齐国至鲁国葬了母亲,回到齐国。有个叫充虞的人,他负责监督孟子母亲的棺椁制造。他有疑问,向孟子请教,大意是孟子母亲的棺椁太过奢华了。孟子就说了,上古时候棺椁的尺寸没有具体规定,中古有规定,但是有这么两种情况:棺椁尺寸有规定,有上等木料不敢用,再有钱也不称心;有上等木料,没有钱也白搭。
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翻译为又有用上等木料的地位,财力也买得起,古人都如此做了,我为什么不这样呢?在这里的“为”是连词“和”“与”的意思。
孟子的这段言论,意在说明,尽孝道,不要在亲人身上省钱。现在的人把经念歪了,母亲生前不尽孝,死后大肆挥霍以是表示自己孝顺。
7. 关于人才的古文有哪些
韩愈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