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玫瑾:自信的孩子,都来自什么样的家庭
自信,是一个孩子朝着未来前进的资本。
而自信的孩子背后也一定是站着懂得欣赏孩子,懂得付出爱的父母。
——虎妈
作者 | 张可 粒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问题:“从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一种什么感受?”
一条 @Hello何耀 的高赞回答,是这样写的: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根本,要让孩子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孩子的学习成绩的确很重要,但成绩不是一切,家长应该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不能唯分数论成败,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特别是注重培养孩子这4个方面的家庭,会更容易养出优秀且乐观自信的孩子。
善于鼓励孩子的家庭
李玫瑾教授曾经在讲座中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13岁少年张潇艺跳楼自杀,留下一纸遗书:
话语中满是挫败感,他是以一种深深的自责和自弃,来向父母告别的。
李玫瑾认为:
是啊,盲目地嘲讽、批评、贴标签只会让孩子看低自己的能力,消耗内在能量,甚至还会产生被这个世界所抛弃的感觉。
知名主持人杨迪,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一次,小S故意质问杨迪在主持界的地位。
杨迪嬉笑之间回答:“不可或缺”。
他还自信地表示“主持界少了我,就会失掉一些快乐”。
其实,杨迪的这份自信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他经常受打击,自己上电视的时候老被人说不好看。
那他为什么又拥有这份自信呢?
杨迪在另一档节目中的轰动一跪,揭露了谜底:
正是杨迪父母的鼓励和赞赏,给予外貌并不出众的杨迪储蓄了满满的自信,才支撑他从默默无名的小角色变成如今大众喜闻乐见、国民度超高的 搞笑 艺人、主持人。
父母的鼓励给予孩子无穷的精神力量,锻造孩子强大的内心。
就犹如铠甲一般,保护着孩子不受外界影响,站在自己的舞台中央闪闪发光。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在制造无限的可能性。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信任和鼓励,才是督促孩子不断实现自我梦想的动力。
懂得尊重孩子的家庭
素有“人间清醒”之称的傅首尔在节目上分享过这么一个故事,某次家庭聚会,在饭桌上,儿子的姑姑让他给大家背首诗听。
她听到后,立刻站起来大声喊:“我来背,我背给你听,我给大家唱首歌都行!”
听起来颇为 搞笑 ,但她接下来的一番话,却不禁让人沉思:
热闹都是大人的,孩子们的心里只剩局促,吃顿饭还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道关乎学习与艺术表演的难关。
很多父母为了顾及自身脸面,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表演,只会让原本内向的孩子变得更自卑,原本自信的孩子变得更敏感。
孩子不是父母的面子工程,就像李玫瑾教授说的:
尊重,意味着将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的个体,不要居高临下地去否定孩子、差遣孩子。
尊重使人有底气,孩子最大的福气,就是拥有懂得尊重自己的父母,事事有商量,选择有余地,自信的种子也会在心中悄然生根。
高质量陪伴孩子的家庭
关于如何培养出一个幸福自信的孩子,李玫瑾教授认为“ 父母亲自陪伴比丰富物质更重要 ”。
著名主持人、企业家杨澜在繁忙工作的间隙,依旧成为了孩子钢琴学校里出勤最高的家长之一。
回到家中,即使再忙再累,她也会抽出时间与孩子专心交流,耐心听他说话、听他倾诉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全心地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与孩子产生 情感 链接。
其实,父母给予孩子爱的奥秘不能只是身体的陪伴,更要 情感 的长久“抱持”。
倘若父母缺位,长期被忽视的孩子,因为缺乏安全感,长大后会变得性格孤僻、暴躁易怒、自卑敏感,甚至连交流都会存在障碍。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有时候给予孩子安全感其实也很简单,从每天早上的餐桌吃饭开始,无须多言,只需静静陪伴即可。
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抛弃电子设备,多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小事,比如亲子阅读、搭积木、涂鸦等,孩子也能从中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所以,父母要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想法,看见孩子的需求,为孩子积累自信的底气和将来乘风破浪的勇气。
给孩子自主选择权的家庭
《自驱型成长》中有一段话告诉我们,孩子的大部分信心都是源自独立:
真正自信的孩子,一定是拥有着自主选择权的孩子。
将3个孩子都送入顶尖名校“斯坦福大学”的陈美玲妈妈,就特别懂得及时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策。
大儿子在美国选高中的时候,妈妈也很希望他能选一所不错的学校,但儿子只选了一所普通的学校,因为该校会给新生配一匹马。
陈美玲尊重孩子的选择,儿子也身体力行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成绩优秀和活得开心自信,是可以两者兼得的。
而如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总是包办孩子的一切,小到每天吃啥、穿啥、用啥,大到培养什么爱好,选择什么专业,甚至连能不能接受朋友的邀约都要严格掌控。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连要找什么的对象,都得依照父母的标准来执行,自己完全没有做决定的空间。
如此一来,孩子的自主意识被抑制,自信心受到打击,缺乏责任感,凡事依赖他人,只会养成讨好型人格。
控制孩子,事事替孩子操办真的很容易,但也是最无用、最有毒的教育。
敢于放手,才是切实地考验父母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判断。
爱到深处,无言最真。
懂得放手的父母,付出了比限制孩子,更多千倍的深情,更多万倍的努力,自然也值得收获更为自信、更优秀独立的孩子。
教育学家张文质曾经在《奶蜜盐》中提及:“每个孩子的一生,都需要‘奶、蜜、盐’这三种营养。”
奶 ,以母爱为核心的“奶”,父母充分的爱,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永远不会缺乏安全感;
蜜 ,以鼓励与赞赏为主的“蜜”,让孩子永远肯定自我的价值,奠定一生的自信;
盐 ,帮助孩子在锤炼中成长的“盐”,勇于放手让孩子去决策,去承担,去把控自我的生命节奏。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礼物,但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全倚仗于父母如何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中,“奶、蜜、盐”缺一不可,是年幼时的亲密无间,亦是长大后的得体退出。
父母要多给孩子添加一些鼓励,减少一些打击,赋予足够的爱,以欣赏的眼光支持孩子奋进,孩子便能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走得更潇洒自信。
因为心有光芒,必有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