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什么意思啊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什么意思啊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
这是华严菩萨一真法界的描述,不是我们凡夫用意识思维能够理解的。
大家不要企图理解这句话,给大家一些参照:
1、虚云和尚开悟偈中说: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2、祖师有偈云: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3、 又有苏东坡之名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续传灯录卷第二十目录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因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未几抵荆南闻玉泉皓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仰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泉喝曰。且道这一喝重多少。公无对。于是尊礼之。后过金山有写公照容者。公戏题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显然见得东坡虽得此句,却未能在玉泉皓禅师底下悟得过关去
又请看:
罗湖野录下
宋江西沙门 晓莹 集
程待制智道.曾侍郎天游。寓三衢最久。而与乌巨行禅师为方外友。曾尝于坐间举东坡宿东林。闻溪声。呈照觉总公之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它日如何举似人。
程问行(乌巨行禅师)曰。此老见处如何。行(乌巨行禅师)曰。可惜双脚踏在烂泥里。曾(曾侍郎)曰。师能为料理否。行即对曰。溪声广长舌。山色清净身。八万四千偈。明明举似人。二公相顾叹服。
吁。登时照觉能奋金刚椎。碎东坡之窠窟。而今而后。何独美大颠门有韩昌黎耶。虽乌巨向曾.程二公略露锋铓。岂能洗丛林噬脐之叹哉。
此段可为佐证。
又,如何解: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卷第十五
僧问忠国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
国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
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华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又华严座主问大珠和尚曰。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珠曰。法身无像。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
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
主曰。不了此意。
珠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著翠竹。说黄华著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
师(大慧普觉禅师)云。国师主张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直主张到底。大珠破青青翠竹不是法身。直破到底。老汉将一个主张底。将一个破底。收作一处更无拈提。不敢动着他一丝毫。要尔学者具眼。透国师底金刚圈。又吞大珠底栗棘蓬。具眼者辨得出。不具眼者未必不笑。
本来还有一些资料,有关翠竹黄花的禅宗公案,可惜多说无益,尽是文字窠臼,不再多录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明心见性的人方可领会得,请大家不要作意识思维逻辑的理解,是要去参的!!!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应该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还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这是化用《佛典》而来。传说:佛陀(即释迦摩尼)在灵山,众人向他求法。佛不说话,只拿起一朵花给大家看。众弟子不解,唯有迦叶尊者(即“摩诃迦叶”,佛陀十大弟子之首,为禅宗第一代祖师)破颜微笑,因为只有他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所以后来他进入了“极乐世界”,成为释迦摩尼的接班人,佛在涅槃前说:我涅槃后,我的教法全由他(摩诃迦叶)来弘扬。
后来佛解释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宇宙间的奥秘,就在一朵寻常的花中啊。以后这些话被凝练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经典名言。
那么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
1、“一花一世界”,佛陀的意思是讲:只要你放下一切私心杂念,潜心研究,你就会从一朵花的生长变化中探求到万物轮回的道理,以小见大,推而广之,就可以领悟整个自然界和人世间的发展规律。佛陀的须弥座就是一朵冰清玉洁的莲花,象征万物轮回和佛的高洁品德。
2、“一叶一菩提”,佛陀是在菩提树下修炼成佛的,他坐在菩提树下,看着菩提树叶周而复始的发芽与飘落,历经寒暑,领悟著世界的变化轮回,并把自己修炼悟出的心得体会写在菩提树叶上,这就是最初的佛经,后来人们就将菩提叶作为佛经的代称(菩提经)。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每一片菩提树叶的生长变化中都可以领悟到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真谛,每一片菩提树叶都承载着佛法的道理。
佛法是博大精深的,唯有排除杂念,潜心钻研,才能领悟其中的玄妙。唯有领会其中的真谛,才能理解佛教对中华民族内敛含蓄而又深沉、广大的精神世界的影响。这就是佛教与其他教义的区别所在。阿弥陀佛········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什么意思??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
这是华严菩萨一真法界的描述,不是我们凡夫用意识思维能够理解的。
大家不要企图理解这句话,给大家一些参照:
1、虚云和尚开悟偈中说: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2、祖师有偈云: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3、 又有苏东坡之名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续传灯录卷第二十目录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因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未几抵荆南闻玉泉皓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仰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泉喝曰。且道这一喝重多少。公无对。于是尊礼之。后过金山有写公照容者。公戏题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显然见得东坡虽得此句,却未能在玉泉皓禅师底下悟得过关去
又请看:
罗湖野录下
宋江西沙门 晓莹 集
程待制智道.曾侍郎天游。寓三衢最久。而与乌巨行禅师为方外友。曾尝于坐间举东坡宿东林。闻溪声。呈照觉总公之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它日如何举似人。
程问行(乌巨行禅师)曰。此老见处如何。行(乌巨行禅师)曰。可惜双脚踏在烂泥里。曾(曾侍郎)曰。师能为料理否。行即对曰。溪声广长舌。山色清净身。八万四千偈。明明举似人。二公相顾叹服。
吁。登时照觉能奋金刚椎。碎东坡之窠窟。而今而后。何独美大颠门有韩昌黎耶。虽乌巨向曾.程二公略露锋铓。岂能洗丛林噬脐之叹哉。
此段可为佐证。
又,如何解: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卷第十五
僧问忠国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
国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
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华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又华严座主问大珠和尚曰。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珠曰。法身无像。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
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
主曰。不了此意。
珠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著翠竹。说黄华著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
师(大慧普觉禅师)云。国师主张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直主张到底。大珠破青青翠竹不是法身。直破到底。老汉将一个主张底。将一个破底。收作一处更无拈提。不敢动着他一丝毫。要尔学者具眼。透国师底金刚圈。又吞大珠底栗棘蓬。具眼者辨得出。不具眼者未必不笑。
本来还有一些资料,有关翠竹黄花的禅宗公案,可惜多说无益,尽是文字窠臼,不再多录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明心见性的人方可领会得,请大家不要作意识思维逻辑的理解,是要去参的!!!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怎么理解
这是佛教开悟后所体证到的诸法实相境界。是唐朝华严宗的无上妙义:一多相即相入,大小圆融无碍。
1. 科学式解答: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由分子组成,后来发现有原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到现在的量子力学,物质的实在性已经消解到只剩下光波了。再发展下去,还不知会有何等。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空无自性”一个字——空。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而千灯一色,光光无碍。佛教相比科学更早一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
2. 文学式解答: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果然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非亲临其境,道不得此语!
3. 在南怀谨老师著的《宗境录略讲》说:“学佛的人都知道一句话:‘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即言其包罗永珍,思想之渊博、开阔不可想像。我也经常提醒各位注意,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学,大而言之,看这个人生是灰色、悲观的;看这个世界是悲惨、不好的,赶快走,到另外一外世界。另外一个世界我们没去过,不过因为我们没去过,不知道好不好,不过因为没去过,总觉得好一点吧!唯有《华严经》则不然,看这宇宙一切善、恶、美、丑等等无非是华严世界,一切都是至真、至善、至美。所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如何转成这样一个境界,是你心量转的问题,华严就是这个道理。”
书中又说“普贤菩萨座位量等虚空,是个大莲花藏。《华严经》看这个宇宙是一朵莲花,不是植物园的莲花,八瓣、六瓣不算数,是一千片花瓣的千叶莲花,且重重无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一花瓣上生出莲叶,有一千叶。每一叶上又生出一朵莲花,又是一千朵,这个宇宙是那么地层层叠叠,一体相连,发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叫‘华藏世界’。”
4.《华业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
5.中医的脉诊舌诊掌诊面诊,于一点上便可了知身体健康与否。道家的相术,观人面孔,或听人声音,或看人步伐,便可知此人性格,了定此人一生休咎。识鉴家观人笔迹,便知此人品性。乃至如射覆,易经占断等等。这些都是一花一世界的意思,从一个点上就可反映全貌。
6.自然之理。千江有水,千江现月。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如来也是如此,这就是一叶一如来的境界。
7.可参考华严宗创始人杜顺大师的著作:《华严一乘十玄门》
“一花一世界,一物一如来”什么意思?
物物皆有自己的世界,种种世界皆在世界中。一花的世界所演绎的道理,界界相同。如来,佛法,究竟真理。一叶中都有如来讲的道理,一叶表一切物。物物尽同,见解无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笑一尘埃。心若无一物,莲花遍地开。
此句出处历来有多种说法一花一世界[1],一沙一天堂,其实是无社会性社会的一种文艺说法,是一人一世界的艺术说法。是微社会性社会的宣传语。其他的来历大多是从微社会性社会这里盗来的,就像“我心故我在”从《终极天堂梦》里被人衍生了好多的说法一样户“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就像想一个人一样,他的身影如同阳光一样布满了整个天空。无社会性的神话世界,微社会性的未来世界。”这是原来的宣传语。可惜,居然在公安纵容的微声的喉语窃听器的特务的盗用之下。花,指的是《终极天堂梦》里的花容生灵,是文艺逻辑;沙,是类似的逻辑,也暗喻创立者的平凡人一样的人生。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佛典》:“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地藏菩萨本愿经》: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金刚经正解卷下》:“恒河沙等之恒河沙。一沙一世界国土中。所有众生。各具一心。则其心有若干种。如来以清净五眼。皆尽见而知之”《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要解上》:“诸佛世界者。百千万亿僧只等数之河。一一河中一沙一世界者。显世界之多矣。”《黄龙死心新禅师语录》:送禅人持钵融融春景绝纤埃。五叶腾芳七叶开。子内子生枝上菓。一花一叶一如来。《佛海瞎堂禅师广录》:“一花一叶一如来。一佛一刹一报土。”《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七》:怀大都千佛寺忆昔千花七宝台。一花一叶一如来。不知近日花闲佛。可似当年震法雷。这里根本谈不成出处,就像“一天一地一圣人”一样,是一种修辞。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
这是华严菩萨一真法界的描述,不是我们凡夫用意识思维能够理解的。
大家不要企图理解这句话,给大家一些参照:
1、虚云和尚开悟偈中说: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2、祖师有偈云: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3、 又有苏东坡之名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续传灯录卷第二十目录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因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未几抵荆南闻玉泉皓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仰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泉喝曰。且道这一喝重多少。公无对。于是尊礼之。后过金山有写公照容者。公戏题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显然见得东坡虽得此句,却未能在玉泉皓禅师底下悟得过关去
又请看:
罗湖野录下
宋江西沙门 晓莹 集
程待制智道.曾侍郎天游。寓三衢最久。而与乌巨行禅师为方外友。曾尝于坐间举东坡宿东林。闻溪声。呈照觉总公之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它日如何举似人。
程问行(乌巨行禅师)曰。此老见处如何。行(乌巨行禅师)曰。可惜双脚踏在烂泥里。曾(曾侍郎)曰。师能为料理否。行即对曰。溪声广长舌。山色清净身。八万四千偈。明明举似人。二公相顾叹服。
吁。登时照觉能奋金刚椎。碎东坡之窠窟。而今而后。何独美大颠门有韩昌黎耶。虽乌巨向曾.程二公略露锋铓。岂能洗丛林噬脐之叹哉。
此段可为佐证。
又,如何解: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卷第十五
僧问忠国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
国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
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华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又华严座主问大珠和尚曰。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珠曰。法身无像。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
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
主曰。不了此意。
珠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著翠竹。说黄华著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
师(大慧普觉禅师)云。国师主张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直主张到底。大珠破青青翠竹不是法身。直破到底。老汉将一个主张底。将一个破底。收作一处更无拈提。不敢动着他一丝毫。要尔学者具眼。透国师底金刚圈。又吞大珠底栗棘蓬。具眼者辨得出。不具眼者未必不笑。
本来还有一些资料,有关翠竹黄花的禅宗公案,可惜多说无益,尽是文字窠臼,不再多录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明心见性的人方可领会得,请大家不要作意识思维逻辑的理解,是要去参的!!!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应该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还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这是化用《佛典》而来。传说:佛陀(即释迦摩尼)在灵山,众人向他求法。佛不说话,只拿起一朵花给大家看。众弟子不解,唯有迦叶尊者(即“摩诃迦叶”,佛陀十大弟子之首,为禅宗第一代祖师)破颜微笑,因为只有他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所以后来他进入了“极乐世界”,成为释迦摩尼的接班人,佛在涅槃前说:我涅槃后,我的教法全由他(摩诃迦叶)来弘扬。
后来佛解释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宇宙间的奥秘,就在一朵寻常的花中啊。以后这些话被凝练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经典名言。
那么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
1、“一花一世界”,佛陀的意思是讲:只要你放下一切私心杂念,潜心研究,你就会从一朵花的生长变化中探求到万物轮回的道理,以小见大,推而广之,就可以领悟整个自然界和人世间的发展规律。佛陀的须弥座就是一朵冰清玉洁的莲花,象征万物轮回和佛的高洁品德。
2、“一叶一菩提”,佛陀是在菩提树下修炼成佛的,他坐在菩提树下,看着菩提树叶周而复始的发芽与飘落,历经寒暑,领悟著世界的变化轮回,并把自己修炼悟出的心得体会写在菩提树叶上,这就是最初的佛经,后来人们就将菩提叶作为佛经的代称(菩提经)。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每一片菩提树叶的生长变化中都可以领悟到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真谛,每一片菩提树叶都承载着佛法的道理。
佛法是博大精深的,唯有排除杂念,潜心钻研,才能领悟其中的玄妙。唯有领会其中的真谛,才能理解佛教对中华民族内敛含蓄而又深沉、广大的精神世界的影响。这就是佛教与其他教义的区别所在。阿弥陀佛········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什么意思??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
这是华严菩萨一真法界的描述,不是我们凡夫用意识思维能够理解的。
大家不要企图理解这句话,给大家一些参照:
1、虚云和尚开悟偈中说: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2、祖师有偈云: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3、 又有苏东坡之名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续传灯录卷第二十目录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因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未几抵荆南闻玉泉皓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仰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泉喝曰。且道这一喝重多少。公无对。于是尊礼之。后过金山有写公照容者。公戏题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显然见得东坡虽得此句,却未能在玉泉皓禅师底下悟得过关去
又请看:
罗湖野录下
宋江西沙门 晓莹 集
程待制智道.曾侍郎天游。寓三衢最久。而与乌巨行禅师为方外友。曾尝于坐间举东坡宿东林。闻溪声。呈照觉总公之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它日如何举似人。
程问行(乌巨行禅师)曰。此老见处如何。行(乌巨行禅师)曰。可惜双脚踏在烂泥里。曾(曾侍郎)曰。师能为料理否。行即对曰。溪声广长舌。山色清净身。八万四千偈。明明举似人。二公相顾叹服。
吁。登时照觉能奋金刚椎。碎东坡之窠窟。而今而后。何独美大颠门有韩昌黎耶。虽乌巨向曾.程二公略露锋铓。岂能洗丛林噬脐之叹哉。
此段可为佐证。
又,如何解: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卷第十五
僧问忠国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
国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
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华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又华严座主问大珠和尚曰。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珠曰。法身无像。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
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
主曰。不了此意。
珠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著翠竹。说黄华著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
师(大慧普觉禅师)云。国师主张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直主张到底。大珠破青青翠竹不是法身。直破到底。老汉将一个主张底。将一个破底。收作一处更无拈提。不敢动着他一丝毫。要尔学者具眼。透国师底金刚圈。又吞大珠底栗棘蓬。具眼者辨得出。不具眼者未必不笑。
本来还有一些资料,有关翠竹黄花的禅宗公案,可惜多说无益,尽是文字窠臼,不再多录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明心见性的人方可领会得,请大家不要作意识思维逻辑的理解,是要去参的!!!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怎么理解
这是佛教开悟后所体证到的诸法实相境界。是唐朝华严宗的无上妙义:一多相即相入,大小圆融无碍。
1. 科学式解答: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由分子组成,后来发现有原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到现在的量子力学,物质的实在性已经消解到只剩下光波了。再发展下去,还不知会有何等。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空无自性”一个字——空。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而千灯一色,光光无碍。佛教相比科学更早一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
2. 文学式解答: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果然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非亲临其境,道不得此语!
3. 在南怀谨老师著的《宗境录略讲》说:“学佛的人都知道一句话:‘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即言其包罗永珍,思想之渊博、开阔不可想像。我也经常提醒各位注意,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学,大而言之,看这个人生是灰色、悲观的;看这个世界是悲惨、不好的,赶快走,到另外一外世界。另外一个世界我们没去过,不过因为我们没去过,不知道好不好,不过因为没去过,总觉得好一点吧!唯有《华严经》则不然,看这宇宙一切善、恶、美、丑等等无非是华严世界,一切都是至真、至善、至美。所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如何转成这样一个境界,是你心量转的问题,华严就是这个道理。”
书中又说“普贤菩萨座位量等虚空,是个大莲花藏。《华严经》看这个宇宙是一朵莲花,不是植物园的莲花,八瓣、六瓣不算数,是一千片花瓣的千叶莲花,且重重无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一花瓣上生出莲叶,有一千叶。每一叶上又生出一朵莲花,又是一千朵,这个宇宙是那么地层层叠叠,一体相连,发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叫‘华藏世界’。”
4.《华业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
5.中医的脉诊舌诊掌诊面诊,于一点上便可了知身体健康与否。道家的相术,观人面孔,或听人声音,或看人步伐,便可知此人性格,了定此人一生休咎。识鉴家观人笔迹,便知此人品性。乃至如射覆,易经占断等等。这些都是一花一世界的意思,从一个点上就可反映全貌。
6.自然之理。千江有水,千江现月。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如来也是如此,这就是一叶一如来的境界。
7.可参考华严宗创始人杜顺大师的著作:《华严一乘十玄门》
“一花一世界,一物一如来”什么意思?
物物皆有自己的世界,种种世界皆在世界中。一花的世界所演绎的道理,界界相同。如来,佛法,究竟真理。一叶中都有如来讲的道理,一叶表一切物。物物尽同,见解无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笑一尘埃。心若无一物,莲花遍地开。
此句出处历来有多种说法一花一世界[1],一沙一天堂,其实是无社会性社会的一种文艺说法,是一人一世界的艺术说法。是微社会性社会的宣传语。其他的来历大多是从微社会性社会这里盗来的,就像“我心故我在”从《终极天堂梦》里被人衍生了好多的说法一样户“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就像想一个人一样,他的身影如同阳光一样布满了整个天空。无社会性的神话世界,微社会性的未来世界。”这是原来的宣传语。可惜,居然在公安纵容的微声的喉语窃听器的特务的盗用之下。花,指的是《终极天堂梦》里的花容生灵,是文艺逻辑;沙,是类似的逻辑,也暗喻创立者的平凡人一样的人生。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佛典》:“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地藏菩萨本愿经》: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金刚经正解卷下》:“恒河沙等之恒河沙。一沙一世界国土中。所有众生。各具一心。则其心有若干种。如来以清净五眼。皆尽见而知之”《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要解上》:“诸佛世界者。百千万亿僧只等数之河。一一河中一沙一世界者。显世界之多矣。”《黄龙死心新禅师语录》:送禅人持钵融融春景绝纤埃。五叶腾芳七叶开。子内子生枝上菓。一花一叶一如来。《佛海瞎堂禅师广录》:“一花一叶一如来。一佛一刹一报土。”《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七》:怀大都千佛寺忆昔千花七宝台。一花一叶一如来。不知近日花闲佛。可似当年震法雷。这里根本谈不成出处,就像“一天一地一圣人”一样,是一种修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