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文学作品时要求语言
1. 文学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文学作品之所以得以经久不衰,有其必然的原因,就文学作品来说,大致归结了三点。
其一。流动性。一篇文章写得再好,格式不对,个别字句不对,内容不实,或者语音不畅,一读到某个地方,就让人感到特别别扭,如刺在喉,卡住了,总归,有明显让人不喜欢读到和读下去的地方,便很难流传。人们之所以读诗,一个基本的目的是要从中找到某种乐趣,满足不了这点基本的需要,人们就会跳过这首,选下一首。喜欢读某一首诗的人多,便开始流传,再经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品评和推荐,名气更大,便流传更广。所以,好诗,要想水一样,能够“流”起来,没有凝滞的地方。俗话说,“流水不腐”,还有朱老夫子的“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概都有相通的地方。
其二。感染力。花草树木的感梁力,在于其生机,虫鱼鸟兽的感染力,在于其灵性,做为万物灵长的人,其感染力又是什么呢,我想无外乎于人情和事理,情又可以分为情感和精神,精神是一种高贵的情感,理则是一种别人认同的智慧。能够感梁别人的诗,首先要能够感动自己,我们看,历代的名篇都不是为文而文,而往往是作者有感而发,其中的大多数又多与作者本人的经历和命运息息相关,这不是偶然。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对别人发生作用,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你的喜怒哀惧成功付之于文学作品之中,又被别人看到,如果他也刚好有或有过这种感情体验,那么就会让他从中打到现在的或曾经的自己,这种喜怒哀惧便会成功地在他的身上发挥作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移情”。所以,能否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成功反映到作品中,是一篇作品能否感染别人,进而为人喜爱并得以流传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别人能够从你的作品中打到自己的影子,那么你的作品离成功就已经不远了。
其三。穿透力。有的文学作品只在某个时期有读者,过了这个时期就没有几个人再把他翻出来看;有的作品能够流传下来,但只能为少数人称道。前者,我们说它的时间穿透力不够,缺少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所能够理解接受和欣赏的因子,后者,我们说它缺少空间的穿透力,缺少能够为社会不同阶层所能够共同理解、接受和欣赏的因子,所谓“阳春白雪,和者必寡”即是。文学作品的穿透力,包括物理的绝对时空和人世的相对时空两个方面。越是优秀的作品,穿透性越强,越能够透过有限的语言和文字去接近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综上,一篇文学作品能够得以广泛地流传,应符合以上几点:流动性大体相当于夫子所说的“文”,感梁力大体相当于夫子所说的“质”,以上三点可总结为“文质彬彬,时空无限”。既可以分析某一文学名篇得以的成因,也可以做为品评和比较文学作品的标准和依据。本博客中《诗路花雨》栏目中对中国古代名篇名句的选择,即采用这一标准。
是否也可以做为其它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
2. 记述文的语言一般要求什么
记述文也就是记叙文: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事文的6要素,(或者四要素)..描写物体的就要从运动状态,物体形态或变化上来说了.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总的说,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但记叙文写作,伴随自然流漏的适当议论和抒情.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写作记叙文要做到一下几点: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绾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第三,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记叙文的记叙顺序 1.顺叙;2.倒叙;3.插叙;4.补叙。
3. 公文写作与文学作品语言方面的不同特点并举例说明
公文语言的运用要求:
1 准确严密
公文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写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最重准确严密。
(1)要准确表达公文的政策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
(2)严格遵循逻辑要求
(3)恰当使用修辞方法
主要使用消极修辞方法,准确、缜密、明了、简洁、畅达。不追求形象的描述和感情的抒发。
适当使用积极修辞中的某些辞格。公文中常用的辞格:引用、比喻
借代、排比、层递等,一般不用:比拟、设问、反问等,禁用:夸张、反语、双关等修辞方法。
2、简洁明了
(1)简短表达,言简意赅
(2)简明表达,思想内容要表达得简要明白,便于理解和执行。
3、庄重严谨,力戒浮华造作
(1)使用书面语言,不用口语、方言和晦涩难懂的行业用语。
(2)使用含义限定的词语,注意语义单一,避免歧义。
4、得体规范
(1)恰如其分的使用公文专用术语。
(2)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语气和词语行文。
(3)根据不同的公文文种,确定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
文学作品的写作语言运用特点:
文学语言是指作家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话语。作家的目的不是告诉人们现实中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而是要把自己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创造性地表现出来。诗人的表达可以不合事理而合情理,它指向了作家的精神世界,它把作家对现实的审美感悟用虚拟化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它具有一般语言的形象生动性、音乐性、流畅性、整体性,还具有一般语言所不具有的内指性、心理蕴涵性和新奇性的特点。
文学语言往往返身指向它自身的内在文学世界,不一定指向外在客观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能够真实传达作家的审美感悟即可。如“寂寞嫦娥舒广袖”“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尽情地展现出了诗人心中真实的体验。因此,文学语言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行事,总是返身指向内在心灵世界的,是内在地自足,具有内指性。
文学语言提升了一般语言的表现功能,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将读者具体带入到感受世界中。“夜正长,路也正长”的“夜、路”更多的是作家对现实社会的黑暗、对革命斗争的长期性的体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人融为一体,共宣感时伤逝的忧国情怀。意在言外的文学语言,传达和表现了作家内心情绪,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具有心理蕴涵性。
4. 应用文写作的语言与文学作品的语言在语体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应用写作要遵循规定的审批手续,
有较为固定的格式,
要贯彻执行党和 *** 的方针政策,
具有统一的、程式化的格式,
而程式化却是文学创作的一大忌讳,
应用写作不以语言的生动为标准,
要求准确、简洁、规范化,
就有平实、明快 庄重的风格特征,
另外应用写作在运用语言方面,
采用平时朴素的语言,不用华丽的词藻、文学语言。
而文学作品常常使用构成藻丽风格的比拟、比喻、夸张,
以及构成含蓄风格的双关、婉曲、反语等修辞方式。
5. 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含义 写作技巧就是表现的技巧、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有效艺术手段。
写作技巧受限于作者的世界观、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为写作活动服务。二、特点 1、稳定性。
是指技巧的成熟和稳固。 2、互渗性。
文章写作中的技巧和方法,虽因文章门类和品种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在文章写作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技法又往往是相互参照、相互影响的,于是就形成了写作技巧的互渗性特点。 3、创新性。
写作技巧如果仅有代代相承、墨守成规(解 释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成规:现成的规矩、制度。指思想固执保守,守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而无创作发展,那么文章就会僵化、萎缩,乃至消亡。 4、审美性。
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将不同时空、不同角度的材料组合成绚丽多姿的文章大厦 ,因而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三,方法 写作技巧在写作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写作技巧是实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作者的写作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写作意图。
所谓的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而要使这一写作意图圆满实现,就必须依靠写作技巧。
第二,写作技巧是构成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内在因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即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完美程度。
这种艺术性的取得,决定于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在具体的作品中,艺术性表现在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意境我典型形象,从而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虽不同于形式美,但它更多地体现在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之中,而艺术形式的完美创造,则依靠写作技巧。 那么什么是写作技巧的操作训练呢? (一)师法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关于写作形式与写作技巧的深刻启示。
例如,巧合与悬念,往往是某些生活事件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固有形式或“手法”;对比与映衬,常常是构成大自然优美景观及“艺术”美感的重要因素和“手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人生和自然的规律中寓含着曲折美、变化美、节奏美;“蝉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常见的景象中包含着动与静相反相成的艺术辨证法则……因此,我们学习写作技巧,必须首先向生活学习。只有勤于观察生活,深入体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技巧真正得到提高。
(二)阅读、借鉴 即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以及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凡优秀的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程度都较高,其写作技巧往往是娴熟而又富于创造性。
多读优秀的文章,在注意思想内容的同时,注意其写作技巧,看作者是运用哪些来表现思想内容,实现写作意图的,并且分析这些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及其所取得的写作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实际(写作者自身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的实际与题材和表现对象的实际)进一步思考,看哪些手法可以“拿来”,经过改造为我所用。
这样,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自己的写作技巧,自然会有所提高。 (三)经常练笔 这是具有本质意义的技巧“操作训练”。
清人唐彪写道:“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
沈虹野云:‘文章硬涩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多做。’信哉言乎!”多写才能熟,熟才能生巧,这是不可更易的规律,任何企图改变或超越这一规律的人,永远也掌握不了写作技巧,永远也写不出好文章。
只有经常写,反复写,才可能在写作者身上固定下一个写作技巧的“概括化系统”,一个“自动化的”写作“行动方式”。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懂得那些语言艺术大师们为什么谆谆劝诫“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了。
写作技巧的掌握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技能”阶段,一是“熟练”阶段。“技能”阶段,是无法之中求有法,能过观察、体验、多读、多写,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写作的基本手法,且能将它们运用于写作实践。
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一阶段。“熟练”阶段,是有法之中求变化。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而掌握了包括写作的辨证艺术在内的多种写作手法,并能将它们纯熟自如、富于创造性地运用于写作实践。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二阶段。
古人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
识得“活法”,并能运用“活法”是掌握写作技巧第二阶段的重要标志。 掌握写作技巧,对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否定写作技巧在写作中的客观作用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技巧绝对化,走到唯技巧论的极端。因为,决定文章价值的主要因素,还是内容,脱离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文章的审美价值乃至艺术性,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一点,尤其应该引起初学写作者的重视。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