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提高普通话水平
给出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感受(普通话不是生而知之的)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方言区,北京人也不例外。尽管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但北京话并非普通话,因此,我们都需要用心去感受规范的普通话。
感受普通话的途径很多,如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观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演出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地方台播音员和主持人往往带有不同程度的方音,需要认真区分,尤其是个别娱乐性广播电视节目,方言特别重,有的甚至是普通话与方言杂交,这类节目最好不看不听。
学生感受普通话还有一个途径,那就是语文课文的配套录音,这些录音大多经过专家审定,比较规范,是了解普通话比较正规的有声教材。
第二步:模仿(普通话不是靠自学完成的)
模仿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四川人有句俗话“跟好人学好人,跟着端公跳假神”,这话虽难听,却有道理,可谓“话丑理端”。
一是模仿业普通话教师的发音(最直接);
二是模仿正规普通话教材录音(最系统);
三是模仿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播音员发音(最标准);
四是模仿优秀的话剧、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评书、歌唱等(最生动);
五是模仿国家语委、省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辅导录音(最管用)。
第三步:学习(学普通话不能跳跃式前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言底层,有的深,有的浅,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而母语方言巨大的惯性又使自我矫正方音几乎不可能。
所以,必须有专业教师引领,有针对性地学习实用的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知识,以正确的理论指导训练,以免学习低效和走弯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互相支持,是学习普通话必须遵循的原则。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风格,如播音员的标准和规范,主持人的睿智和应变,学校普通话教师的系统和周全,影视演员的生动和形象等,不宜“从一而终”。要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向各类老师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第四步:实践(学普通话不能纸上谈兵)
学习普通话重在实践,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用有所成”。一是用标准音熟读、背会一些名篇佳作;
二是积极参加朗读朗诵、演讲辩论、讲故事、说快板、说相声、歌唱、话剧、播音、主持等语言艺术训练及活动,以此学用结合,激发兴趣,精益求精;
三是尽量日常应用普通话,语言学而不用是断然学不好的,最好时时用,处处用,时时留心,处处留意。凡是技能,无一不需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勤奋训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习朗诵朗读和播音主持的必要前提是普通话发音标准。千万不要在尚未学好发音时就急于反复练习篇章内容,否则会把发音错误巩固为难以矫正的顽疾,需要花数倍的时间进行矫治。
第五步:习惯(学普通话不能一暴十寒)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培养琢磨普通话发声的爱好,是提升普通话水平的捷径。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操普通话,用普通话思考问题,还要利用好新版《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敢于大胆质疑别人(包括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发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养成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包括自己能讲规范的普通话和能听辨别人讲普通话是否规范两个方面,能讲能辨才是真正的进步。
天道酬勤,只要我们按照这五个步骤坚持下去,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拓展资料(有关普通话相关资料的介绍):
普通话(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首选语言。截至2015年,中国70%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尚有约4亿人只局限于听懂的单向交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普通话可看作官话方言的次方言,所以现代人读唐诗宋词元曲基本都能押韵,从唐代《唐韵》到宋代《广韵》和明代初期的《洪武正韵》是继承。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