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竹子的古诗词名句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被西方学者视为“东方竹子文明”的故乡。请和我一起来看看描写竹子的古诗词名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竹子的古诗词名句
竹与松、梅素称“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花中四君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四季苍翠,枝干挺拔,有宁折不屈之气;它青翠葱茏,摇曳多姿,有绰约多情之韵;它清风瘦骨,虚心有节,有翩翩君子之态。它生于修林之中,长于幽泉之畔,集潇洒风度和妩媚之态于一身。它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令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咏叹不绝。
竹之性刚柔并济,凌寒不凋,遇风不折,兼怀傲骨虚心,世间的草木,大概在这方面并没有可与之匹敌者。古人多爱竹,最著名的大概是“书圣”王羲之之子王徽之了。据《世说新语》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吟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竹之名诗
咏竹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大概数清代郑燮的《竹石》了。这是一首题画诗,题于郑板桥自作的《竹石图》上。郑燮尝以卖画为生,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这首诗托物言志,以岩竹坚韧顽强的品性,来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一个挺立峭拔、牢牢把握着青山的竹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咬定”将竹子拟人化,具有一种力量感,不仅写出了青竹牢牢依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传达出了竹的顽强生命力。“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青竹之所以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原因,那就是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之中。自古以来,凡千年的参天大树,必有一棵深埋泥土之中的根块,根不深,则枝木不茂,竹亦是如此。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一个人若想闻名遐迩,必要有一个高贵的灵魂,有不惧外物诋毁的精神和力量。有了前两句的铺垫,作者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子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生命姿态,至此,全诗的意境顿然而出。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本人高尚人格的化身。现实生活中,郑燮深切地关心黎民百姓的疾苦,他嫉恶如仇、不畏权贵,恰如诗中所描绘的竹一样,深深地扎根在基层之中,对于炙手可热的权贵们,他不改自己的高洁品质,咬定青山,绝不放松。诗人的诗,形神兼备,他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自己的理想,融入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了人竹合一的境界。
他还写过一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诗,亦是一首题画诗。首句“衙斋卧听萧萧竹”,从竹声入手,紧扣画中风吹疏竹的主题,写自己忙中偷闲,躺卧休息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竹子,发出呜咽之声,这声音让作者十分不安。“疑是民间疾苦声”句,是作者由竹叶声产生的联想。那萧萧竹声,好像是饥寒交迫中的百姓发出的呜咽之声。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体现了作者心系百姓的情怀。郑板桥在任期间确实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爱戴。
诗写画上之竹,作者只写了竹声,不仅传达出竹枝摇曳的情态,还暗示出竹子的茂盛。作者写竹声,不摹其诗意之音,却与民间百姓的哀声相结合,充分照应了“衙斋”之特定的环境下的特定心态。最后两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畅述胸怀,说自己虽然是卑微的,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着自己的心。“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写包括,当然也包括天下所有的“父母官”;“一枝一叶总关情”,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全诗语言质朴,纯用白描手法,并穿插了比喻、双关的手法,提升了画的意境,使诗画相得益彰。
郑板桥极爱竹,竹在他的笔下代表着不同的形象。他在《新竹》中写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作者由“新竹”联想到人世间生存发展的道理。他说,新枝之所以能够高于旧枝,是依赖于老枝的扶持。这两句由竹子本身的生长生发开来,有象征的作用。“新竹”象征着新生的力量,即一个时代的青年晚辈;“老干”则代表着老一辈、长辈。这两句是说,虽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但新生的力量却少不了老一代的积极扶持与栽培,因此,后辈不能忘却前辈的扶持教导之恩。“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两句是对未来的展望,说来年新生的竹子会更加茂盛,暗示了新生力量在老干的扶持下将会更加强大。
大词人苏轼,也是爱竹之人,他在《於潜僧绿筠轩》一诗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足见其爱竹之热切。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来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的。“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用王徽之爱竹之典,来赞扬於潜僧不俗的风气和清骨。“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含哲理,饶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最多不过是“令人瘦”而已,而人无松竹之节,又无雅尚之好,那可就“令人俗”了。既是对於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当时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两句更是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一个人,最重要东西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一个人若是有了高尚的情操,就算是一身清贫,依旧令人敬仰;反之,谗言媚骨,便是令人唾弃的对象。“士俗不可医”,表现了作者对俗气之士的强烈讽刺和不耻,医不可医,实在是无可救药了。
末尾四句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苏轼嫉恶如仇,为人耿直,每每见不平之风,遇不惬心意之事,“如蝇在食,吐之方快”,用“大嚼”、“扬州鹤”等词来揶揄俗士,滑稽而刻骨,令俗士汗颜矣。苏轼极善借题发挥,联想丰富,别出新意,题意深刻,入木三分,体现了作者耿直的品格。
诗人杜甫的草堂,最显眼的就是千竿翠竹。他说“我有浣花竹”,直接用竹作为浣花溪草堂的代名词。他的一生也写过不少咏竹或与竹有关的诗,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杜甫对竹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杖藜还客拜,爱竹遗儿书”;并一再强调自己“懒性从来水竹居”,“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他很会欣赏竹的秀色韵味,在他的笔下,竹是十分可人的。
《严郑公宅同咏竹》是杜甫的咏竹诗,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写新竹初长,突出其嫩。“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颔联“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写竹影给人带来的享受,竹的颜色十分碧绿,投映在书衣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摇曳,移过酒器,使美酒显得更加清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两句,从视觉和嗅觉来描写雨后的竹子。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涓涓”在这里形容经过细雨冲刷后的竹之清白、清新的样子;“细细”则写竹子的清新之气。这两组叠词,既可摹竹之声,又可摹竹之色,使竹子的形象,更加富于艺术魅力;且使得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作者身居如此清幽的环境中,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最后一联,作者展开想像:“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表达要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由于杜甫深深爱竹,所以他在建造成都浣花溪畔草堂之初,就向友人索取竹种:“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首句,平叙直起,写韦续到绵竹为令。次句承上,引出绵竹。次句与第三句写的都是韦续庭中的竹子,而诗人家中并没有此竹,因此即点题中“觅绵竹”之意。末句“幸分苍翠拂波涛”,写“觅”字如顺流之舟。作者成功觅得佳竹,并植于草堂,为自己居处增色不少,心中十分愉悦。一个“幸”字,刻画出作者内心之欣喜,大有喜出望外之态;“苍翠”指青绿色,这里指代绵竹;“拂波涛”指风吹竹动,竹叶翻卷如波涛一样,暗示出竹子的茂密之状。
杜诗多悲壮,此诗却十分婉转超逸,且音韵铿锵,充满对友人的感激情怀和对绵竹的挚爱之情。
可是,杜甫爱竹,却在另一首诗中称“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实际上,竹的意象具有多义性。《齐民要术》:“竹之丑者有四:曰青苦、白苦、紫苦、黄苦。”所谓“恶竹”,当指此类。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诗人痛恨恶竹,是因恶竹随乱而生。这两句流露了杜甫那种善恶分明、爱憎分明的思想和性格。
白居易亦爱竹,他更欣赏的是竹的内在品格。他说,“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水能使人的性格淡泊,因而我以水为友;竹懂得虚心谦逊,因而可以作我的老师。翠竹虚心,是谦逊、好学的象征,以竹为师,表达了诗人勤勉、谦虚的品格。此联对仗工整,设喻巧妙,切物切景,入情入理,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水、竹的赞美与喜爱,以及对二者精神的追求。他还说“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这首咏竹诗,借竹言志,对竹子赞誉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精神追求。首二句,平淡无奇,不仅用词浅显,亦无深刻的寓意,只是交代了竹子一般的用途,但作者强调的是“不用”、“不须”,至于缘由,结尾两句予以点明。原来,前三句都是陪衬,是为了与末句构成对比的。诗人说,我不用把竹子制成笛子,也不把它用作钓鱼竿,要的是让竹子在千花百草凋零之后,在大雪纷飞之时,能够屹立在雪中,使我看到那一番凌雪傲霜的情调。前两句实际上写的是竹子的功利实用性,末句则是竹子的精神“实用性”,而功利实用性是不被作者看重的,他看重的是竹子品格对人的影响。作者故意使之构成强烈的对比,对比之中,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及对竹子品格的赞誉。“留向纷纷雪里看”,看什么?自然不是为了看竹子的青翠之姿,而是从雪里的孤竹中看到了竹的高洁本质,一种独立于世俗的孤傲。此诗托竹寓意,巧用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那种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的追求。
诗人李贺借竹子表达自己渴望被重用的愿望。他在一首咏竹诗中写道:“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首二句直接描写竹子的外形。“入水文光动”描写的是水中竹的'倒影:微波荡漾,竹子倒映在水面,竹影摇曳闪烁,十分可爱。“抽空绿影春”则写的是空中的竹子:它凌空而上,翠绿的竹影充满着无限生机。这二句一俯一仰,把不同形态的竹子十分细致地刻画出来。紧接着两句诗是间接写竹,以露、苔衬竹,描写出竹子所处的环境之清幽,以及竹子的青翠可爱之态。“抽空”,形容竹子劲直挺拔上长的状态;“霜根”,是指竹根上结的白色粉末,有如寒霜。这四句诗不但写出了竹子的劲直潇洒,也写出了环境的幽雅迷人。
诗的后四句写竹子的功用:“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竹子编织为席,可以承接香汗;斫裁成竹竿,可以用来钓鱼。这都是竹子最普通的用途,但它最值得夸耀的用途是:“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诗人怀不世之才,常有济世报国之心,但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的,所以诗人说,得知竹子可以用作冠帽中的硬衬,便想砍下一节献给王孙。寓意很明显,借竹子表达了希望被重用的愿望。
竹之名句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两句出自李白的《慈姥竹》。它从视觉和听觉及触觉角度,写出青翠之竹给人带来的感觉。青翠的竹子倒映在水面,使得碧绿的水显得更加深绿;一阵风吹过,竹叶间发出声响,使人过早地感受到秋风的寒意。这两句是全诗最精彩之笔,作者采用通感手法,通过波之深来写竹之翠,通过写人的寒冷之感,来写竹之声。上句写竹色,下句写竹声,通过人的各种感官的感受,从多角度描写慈姥竹,用以咏竹,颇有新意。作者体物尽性,把人人见竹皆能产生的感觉付诸文字,颇能引起人的共鸣。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出自沈约的《咏檐前竹》,从绿竹生长的环境着笔,描写竹之风韵。诗人以露珠初凝的清夜为大背景,再衬以明媚柔和的月光,通过风之动、露之响、月之照的层层渲染,为画面增添了声音与光亮。夜间,万籁俱寂,偶尔袭来一阵微风,风动竹叶,发出细细的沙沙声,突然有几滴清露滴落在阶前,那声音真是动听。本来,画面上已经有竹影,有清露,可是夜间的露珠是难以看到的,诗人添以清风,便将露珠以听觉传达出来,烘托出环境的清寂。有声音还不够,诗人又引来一轮明月,把月光倾洒在竹叶上,使之投下斑驳的竹影。于是,在清风的吹动下,不仅有清露之响,还有竹影之摇曳,至此,画面有声有色,已臻佳境。这两句的妙处在于不直接写竹,而从露珠滴阶、竹影参差中映衬出沾满清露、微微摇曳、摆弄舞姿的竹韵。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出自柳宗元的《巽公院五咏·苦竹桥》,作者看到苦竹桥却联想到苦竹笋破壳而出继而长高的情景,他还透过竹皮放佛看到了竹皮环抱着的竹心。一个“迸”字,极有力量,突出竹子内部积蓄的力量之大,表现出一种不可阻挡的顽强生命力。“轻”、“抱”等字,又是极其温软的字眼,表现出竹所怀有的绵绵情愫。“苦节”与“虚心”则是作者着意刻画的,这些都是竹子的内在品质,也是作者所激赏的。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出自陆游的《东湖新竹》,这两句是对竹子的侧重描写,但作者并不是直接来描写竹子叶和茎,而是通过描写声音和形象来进行渲染衬托。“解箨时闻声簌簌”,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仿佛下雪了一般;“放梢初见叶离离”,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姗姗动人。从这两句中,我们并没有直接看到竹子的形和色,但是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一样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竹子成长的微妙变化。同时,这两句中“声簌簌”和“叶离离”,一个是声动之响,一个是影之静象,动静结合,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两句,出自刘兼的《新竹》,使用子猷爱竹的典故来抒发自己对竹的喜爱和赞美。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之子,东晋的名士。王子猷为什么偏爱竹?因为竹挺立于霜雪之中,胸怀虚心,怀抱高节。王子猷偏爱竹,每寄居空宅,便令种竹,常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王子猷爱竹,作者也爱竹,子猷便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作者所追求的是君子的境界,而在作者的眼里,竹子有君子之风,恰恰是自己所追求的。人有谦逊的品格称“虚心”,有高尚的节操称“高节”,而“虚心高节”又与竹的自然特征相吻合,巧妙而形象。作者利用比拟的手法,来赞美新竹高风亮节的情操和品守,一语双关,表达了对竹的极度喜爱和热忱的赞美。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出自钱起《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诗人惊喜地发现窗前有几竿幽竹,它们一个个青劲挺拔,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为窗前增色不少。它们一年四季始终“不改清阴”,迎接着它久别回来的主人。这两句以流水对的形式,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多情之心。在这首诗中,作者怜爱的就是幽竹的“不改清阴”,这是它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幽竹苍翠坚韧,在寒风暴雪中仍保持葱茏之态,这与那些春尽而稀的黄鸟、春去而落的春花是迥然相异的。因此,诗的前两句并没有赞美、怜爱春鸟、春花之意,而是借其“改”,衬托竹的“不改”,表达了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冬寒的高尚品格的礼赞。所以,这首诗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总之,诗词中的竹,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客观存在物,它已成为诗人们寄情言志的独特意象。它承载着诗人们的道德与理想,寄寓着文人的情趣与追求,隐喻着作者的情思与感叹,负担着仕人们的抱负与悲情。
竹之意象
一、竹的虚心高节特点,使之变成君子的化身,诗人们通过咏竹颂竹抒写着自己对美好德操的喜爱与追求。
二、竹多处山林,代表着闲适与隐逸,诗人们借以表达沉醉山水的闲适心境,或向往山林,渴望归隐的情结。
三、竹有湘妃竹,系连着梦幻迷离的神化传说,代表了凄美的爱情。
四、成年竹挺拔向上,有凌云之势,诗人们或借之比喻自己远大的追求抱负,或借之抒写失意怨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