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觉偏见产生的原因中,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被称为
在知觉偏见产生的原因中,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被称为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1957年,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实验证明,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
例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当沟通者提出两个以上不同的论据(刺激物)时,认知者产生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
1960年,心理学家J·怀斯纳的实验证明,这时取决于认知者的价值观念,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主体价值选择和评价。如果提出的论据不是当场依次提出,而是间隔了较长时间,那么近因效应发生的机遇则更大些。
知觉偏差:
1、首因效应。它即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事物给人最先留下的印象往往有强烈的作用,左右着人们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影响着人们对事物以后发展的长期看法。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比较难以消除。
2、近因效应。它即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事物给人留下的最后印象往往非常深刻,难以消失。对一件事物或对一个人接触的时间延长以后,该事物或人的新信息、最近的信息就会对认识和看法产生新的影响,甚至会改变原来的第一印象。
3、晕轮效应。它即一种片面的知觉。人们在认识事物或人的时候,因为往往易从对象的其他特征或品质推断为对对象的整体印象和看法,从而就会掩盖对象的其他特征或者导致丑化对象的结果。
4、定型作用。它也称“刻板印象”、“刻板效应”,即固定僵化的印象对人知觉的影响。如认为商人是惟利是图的、国营商店的商品质量一定是可靠的等。这种看法一旦定型,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就会妨碍正常的沟通或对事物的正常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