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称谓是什么?

 我来答
晓寒老师

2023-01-27 · 莫道不相逢,相逢在知识的海洋~
晓寒老师
采纳数:261 获赞数:417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童年称为垂髫之年,垂髫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岁称为幼学之年,

男子20岁称为弱冠,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30岁称为而立之年,而立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40岁称为不惑之年,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50岁称为知命之年,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60岁称为花甲之年, 花甲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70岁称为古稀之年, 77岁称为喜寿之年, 88岁称为米寿之年, 99岁称为白寿之年, 80、90岁称为耄耋之年, 100岁称为期颐之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