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例如:《旧五代史·周书·王峻传》:“ 太祖虽登大位,时以兄呼之,有时呼表字,不忘布衣之契也。”
现代人也可以取字,但是不怎么常用。
扩展资料: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长兄,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孙坚的其中四子了: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建;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孟)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
参考资料:表字-百度百科
二、“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三、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字,也叫表字,是对名之含义的补充说明。
说的太学术了估计你听不懂,我举几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吧。
比如姜太公,他也叫姜尚,也叫吕尚,还叫姜子牙,还称飞熊。那他到底叫什么?
其实这几种叫法都对。
他是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
姓氏,我们现在说的意思就是指姓,在古代姓和氏是不同的。
比如一个贵族家庭,都是姓姜的,后来孩子多了,就有一部分迁移到了外地,比如迁移到了一个叫“吕”的地方,那么这部分人就称为姜姓吕氏。
所以,姓表示祖先,氏表示分支。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是出自“上古八大姓”,这八大姓基本都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所以多为女字旁,比如姜、姬、妫等。在这之后,后人们四处迁移,到了什么地方,就以地名为氏,比如姬姓嬴氏、姜姓吕氏等等,所以氏有很大比例都是源自地名。
除了姓氏用来区分所属部族以外,人们还要有名,来区别每个个体。姜太公名尚,尚就是他的名。
除此以外,还有个字,用来补充说明名的含义,日常生活中用于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之间称呼。而名比较正式。
比如姜太公,正式场合,比如祭祀天地,上朝面君等等,这些正式场合要叫名的,要称姜尚(或吕尚)。而私下场合,而且是比较亲近的人,可以称字,叫他子牙,或者子牙兄、子牙贤弟等等。
所以你就能明白,刘备叫关羽,都是叫他云长,表示亲密,云长是字。但正式场合一定要叫名,比如阵前点将、册封将军等等。
所以你就能明白,骂人的时候要叫名,表示不客气。比如曹操骂刘备,直接叫名。还有更狠的,袁绍骂曹操,叫小名(曹阿瞒),更不客气。
而关系好的时候,就称字。比如曹操和刘备亲近的时候,都叫他玄德;袁绍和曹操亲近的时候,都叫他孟德。
等等~~~
每个人都可以有字,男子行冠礼,女子及笄,表示成年,这时候就可以获得字,一般由父母或长辈赐予。
前面说了,字是对名的补充说明,意思要呼应的。
比如曹操,名操,意思是操行、节操;字孟德,表示德行、品德。其实是一个意思。
再比如赵云,字子龙。正所谓“云从龙生”,就是这个意思。
再比如周泰,字幼平。泰是安泰,平是平安,和起来是泰平。还是一个意思,可见父母给他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他一生平安。
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孟德的孟,子龙的子,幼平的幼,这是什么意思呢?
孟和幼表示排行,就是一二三四的意思。古人用伯或孟表示老大,仲表示老二,叔表示老三,季表示老四,再往后就是幼。
所以,从孟德的孟字,我们就能知道,曹操是家里的老大。
孙策字伯符,伯就是老大的意思;他弟弟孙权字仲谋,仲就是老二的意思。
秦琼自叔宝,叔就是老三的意思。
刘邦也叫刘季,说明他是家里老四。
周泰字幼平,马谡字幼常,说明他们都是家里的老小。
赵云字子龙,这个子字是很多男子常见的表字用字。
同样的还有曹植字子建,曹丕字子桓等等。
所以,综上所述,你只要达到冠礼(成年礼),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字了。可以让父母赐予,也可以自己取一个。
必须意思和自己的名对应,也可以加上排行或者通用字。
比如,假设你叫张刚,可以字子强,或者你在家排老二,可以字仲强。
或者,假设你叫李小明,可以字伯亮。
再或者,假设你叫王自健,可以字子康。
等等~…………
古人的“字”来源: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现在国民可以有字,但是上不了身份证。
词义: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引证解释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旧五代史·周书·王峻传》:“ 太祖 虽登大位,时以兄呼之,有时呼表字,不忘布衣之契也。”《宣和遗事》前集:“是时 温州 有方士 林灵素 ,初名 灵噩 ,表字 岁昌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小生姓 侯 ,名 方域 ,表字 朝宗 , 中州 归德 人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这个人姓 尤 表字 云岫 ,本是我父亲在家时最知己的朋友。”
古之称法:
古时怎样称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这里暂时不说,下边再详细介绍。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国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为“公孙”。
叔梁纥(hé),孔子的父亲,“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孟明”是字;姓为“百里”。
西乞术,蹇叔的儿子,“术”是名;“西乞”是字;姓为“蹇”。
白乙丙,蹇叔的儿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为“蹇”。
第二种情况是汉朝以后名字连称时,先“名”后“字”。如: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进,东平刘桢公干…··”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一段话,提到“建安七子”名字连称,都是先名后字。
名、字关系:
表字字数
字一般有一言字、两言字。最多的是两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