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国是什么意思
诸侯国是对天子授予的封地的称呼。
狭义上指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其中汉朝郡县制和封国制两种制度并存,但“国”属于行政区划,和郡行政地位相同,期间伴随中央政府的强弱,权力发生变化,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行政区。
但若强大起来也会成为与中央政府抗拒的力量。诸侯国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
诸侯国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诸侯国的由来
这些诸侯国的由来,要追溯到武王伐纣。武王伐纣,经牧野一战,灭掉商朝,建立了周王朝。为了巩固周的统治,将土地分封给周王室的子弟及有功之臣。据记载,周武王、周公旦、周成王时期,陆续分封了七十一国。
随着周王室的扩张和贵族子弟的增多,分封的诸侯国也日益增多,到春秋时据说有八百诸侯国,而在《春秋》、《左传》中记载的诸侯国共有148个。
而较大的则有晋、齐、楚、秦、鲁、曹、卫、宋、郑、燕、陈、蔡、吴、越等十四国,还有一些经常出现在记载中但相对弱小的诸侯国如:申、息、曾、徐、莒、虢、邓、许、褒等等,实在是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