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祖的由来和意义
清明节祭祖始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他们分封天下之后,为了让后代记住自己祖先,所以提出了过年、清明祭祖的要求,后来历代帝王都开始祭祖,意义是追思感恩、供奉祖先、请求保佑。
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作为中国的重要节日之一,是一个充满着敬祖思亲之情的日子。据传,清明节得名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这一天是冬至后第108天,也是清明节气的开始,整个清明节气共有15天。
祭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家祭,即在家里设供或在祠堂太庙祭祖。另一种为墓祭,则是到坟地上去扫墓、献花、烧纸钱等。人们会认真地打扫墓地,摆放鲜花,烧香烛,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清明节扫墓的时间
有些地方在清明当天上坟,因为清明这天嫁出去的女子要回来给父母上坟,她兄弟就要招待她。“早清明,晚十一”的意思是,清明上坟在12点以前,上了坟才回来吃饭,十一上坟在吃了中午饭后。也有人说,清明上坟,一般都在清明之前,或者在清明当天烧纸,传说那时烧纸一百顶二百。
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清明这天阴曹地府收鬼,到夏历十月一才给鬼放假。因此清明后上坟,或十月一前上坟,故者的鬼魂还没有放假,无法出来收给它烧的纸钱。因此要“早清明,晚十一”。有学者认为,“早清明,晚十一”实际上是从活人角度考虑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