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戏剧的流派有
清初戏曲创作的三大流派分别指的是文人派、形式派、苏州派。
其创作大抵都是受到了昆曲的影响。昆曲作为中国最为中国较早的戏曲之一,发源地为苏州一带,而进入明代以后,昆曲的传播势头越发迅猛,在清初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在此基础上,清初的戏曲创作三大流派以昆曲等为创作基石,在故事情节、戏曲内容、观众观赏性以及文学艺术性上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苏州派,其创作代表人物为李玉,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约卒于康熙二十年间,字玄玉,号苏门啸吕,又号一笠庵主人,江苏苏州人。以李玉为代表人物的苏州派在创作上较为注重贴近现实生活,而在选题上多和时事以及政治有关。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派戏曲家多处于明亡时期,该时期社会动荡和官员贪污横暴以及平民百姓为求生存而起义反抗。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不仅给予这些戏曲创作者思想上的冲击,而且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苏州派在戏曲内容上结构精炼,其内容表现宏大,且与一般戏曲家不同的是,该派创作的戏曲多是能够通过舞台功能表现出来的,而非天马行空之作。
与此同时,该派的戏曲带有十分强烈的封建说教色彩,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不公进行了尖锐地讽刺与抨击。该派的代表作主要为《清忠谱》、《一捧雪》、《人兽关》、《三生果》、《太平钱》等。
形式派与苏州派的不同
该派创作风格更加注重娱乐,即娱乐同写作技巧相结合。选题创作上多为诙谐幽默。形式派的代表人物为李渔,初名仙侣,后改为渔,字谪凡,号笠翁,为明末清初戏曲家。
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十分注重戏曲的理论化与系统化,正如其在《闲情偶寄·词曲·戏曲》中提出的“尝怪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载之于书者”,正是在他的推动下,一改前人在戏剧创作上过于注重词律的现象,而开始注重戏剧创作的结构。
由于李渔作品所呈现出的成熟性性、戏剧性和观赏性,其大量作品(如《肉蒲团》)被译为美、俄、法等多个国家语言。这也正是李渔在戏剧创作上不断摸索的成果,促使了中国戏曲开始理论系统化。该派代表作为《无声戏》、《觉世名言十二楼》、《十二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