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的书评,大概800~1500字
就是高二必修5的<鸿门宴>的书评..请大家帮帮我..800字以上..1500字一下..谢谢了!...
就是高二必修5的<鸿门宴>的书评..请大家帮帮我..800字以上..1500字一下..谢谢了!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门宴读后感(1)
鸿门宴之时,众多实权派并立。
刘邦、项羽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在众多实权派眼中,如果刘邦敢挑战项羽的霸主地位,那项羽杀刘邦,只能怨他自不量力、活该。
但是如果刘邦对项羽俯首称臣,项羽只因猜忌刘邦就杀刘邦。在众多实权派想中,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项羽固然可以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但刘邦的军队呢?项羽却显然不可能马上消灭。众多诸侯的实力,他显然了无法消除。
项羽不杀刘邦,那他当时已是无人能挑战的霸主地位。如果他杀了刘邦,众多实权派必然马上人人自危。项羽霸主的地位必然马上就会丧失。
项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 再利用霸主地位去谋求自己最大政治利益。就好象庞统劝刘备杀刘璋,程昱、荀悠的叔叔(不好意思打不来这个字了)劝曹操杀刘备,刘备与曹操都不同意这种观点。原因很简单,政治利益决定的。项羽不听范增的劝说杀刘邦,也是基于政治利益。
泪痕常奇怪, 为什么项羽不杀刘邦。
后来终于发现,蒋介石在北代成功后。不敢杀冯、李、阎任何一个人,情景大约也是如此吧!
泪痕常奇怪人们为什么说项羽妇人之仁。
最初会稽都尉想造秦始皇的反。感觉势单力孤于是就扫项氏叔侄做帮手。项氏叔侄想当老大,于是项羽就拿刀把都尉杀了。有人不服,于是项羽拿刀一口气杀了好几十个,直到没有敢表示不服。项羽才住手。(这可是合作伙伴)
后来率兵攻打彭城。攻破城后,下令屠城。当时的人都说,项羽打仗从来都是这样子的。太野蛮太残忍了。
再后来项羽给宋义当副手。项羽不满意宋义的指挥,于是拿刀就把宋义给杀了。从此他成楚国最高的军事长官。(这可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再后来项羽大败秦军,俘虏了二十万秦军。感觉这些秦兵留下来实是祸害。于是一黑夜把他们全活埋了。
再后来有人说项羽没有一点政治头脑,不过是沐猴而冠罢了。于是项羽把他扔到锅里煮了。
再后来,项羽感觉义帝对自己没有利用价值了。于是派人杀了他。
泪痕无意否定项羽的所做所为。泪痕只想说,这种人如果都称得上妇人之仁,那杀人不眨眼该是什么样子?!泪痕只想说,项羽绝对是一个举手不留情的人。
他为什么不杀刘邦,时也、势也!是迫于时势。这种时势,刘邦、张良都看得清清楚楚。否则?凭刘邦那种雄才,张良那种智谋之人,敢把自己的生死寄托于项羽这号人的测隐之心上。
泪痕写了一系列评论汉初历史的文字,有些不成熟。感于先生此文,借宝地让人人评论一下我文中的部分观点。
很希望能听听先生的意见!
鸿门宴读后感(2)
先生说:我不知道老兄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
泪痕当然注意到了这种细节。事实上,只要一个人不是白痴,就应当知道自己说出曹无伤的名字。那曹无伤就必死无疑!但项羽为什么要说出这个名字?您认为这是他天真无邪?
这根本就是项羽为了推卸责任,不顾别人死活的做法。
本来项羽想杀刘邦,这全是出于政治利益的思考。和曹无伤有多大关系呢?范增不是也一个劲的劝项羽杀刘邦吗?甚至因为项羽不杀刘邦,气得大骂竖子不得与谋!项庄舞剑不是也意在沛公吗?项羽也是在患得患失之间想杀刘邦,只是刘邦一意俯首称臣的作法。使项羽无法轻举妄动罢了!因为如此背景下杀刘邦,政治失分太多!
但项羽为了掩盖自己杀刘邦是出于自己政治利益的思考,为了向天下人推卸责任。才不顾曹无伤的死活,把自己想杀刘邦归于曹无伤的挑拨!于是曹无伤遂死!
他无心机吗?
唐高宗想废武后,被武后责问的哑口无言。就说我本无心废你,只是上官仪劝我罢了!于是上官满门流血。高宗这种做法叫天真吗?
如果这种不顾别人死活的做法叫天真。那司马昭杀成济全家,岂非就是出于对曹魏忠心无二的态度?当年成济死时,大骂司马用自己全家人的鲜血以掩盖自己不臣之心。其实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曹无伤有语,在死前肯定也是大骂项羽为了推脱自己责任而且不牺牲自己。其实呢?他项羽想杀刘邦与否,哪是曹无伤挑拨的结果?
明明是自己一肚子肮脏的想法,却偏偏极力装做清白之状。把责任全推给别人,虽然一切早已长眼睛的人都知道!但他们就假装自己清白。这根本是政治家的卑劣伎俩!这怎么算得上天真呢?
您说:小项嗜杀是不错,但他从来不杀比他弱的人。泪痕以为凭您的学识,大约熟读史记、通鉴了。《通鉴》中说项羽有屠城的习惯,泪痕上面的帖子中也写了。您认为死于屠城的人,有几个是强者。《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羽入某城(泪痕手头没有史记,但先生应当知道这绝对是史记中的事),因为费了很大力气攻了这座城,所以项羽要把城中15岁以上的人都活埋。幸好有个勇敢的小孩子劝项羽说,您如果屠城,以后哪座池还敢投降,他们岂非都要拼命替彭越卖命。于是一城生灵才得以解救。您真认为,15岁以上人都是强者?
所谓名将喜欢屠城的。就泪痕所知,东汉有吴汉、明有常遇春、秦末就是他项羽了。
至于一夜活埋20万人的事,整个中国历史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出来。白起比他厉害,被秦王逼死时说:我死也是老天要报应我,因为我曾活埋了30万人。李广一生未封侯,曾哀叹再三,却说自己曾活埋900个降卒,大约是老天报应自己吧!可见这两个人,还多少有点天良存在。
项羽呢?临死前,就高呼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连一丝忏悔也没有!这种冷血的人,这种杀人不眨眼的人。也配称英雄!
其实,本来历史学家写历史。很少是象某些小说家一样要塑完美的大英雄。但后世历史动责把某个人塑造成大英雄!项羽、袁崇焕、岳飞等都是这种幸运儿。
泪痕非议这种英雄,只是这种英雄通常太过霸道。以至弄得与他相关的历史都因他而被篡改殆尽了!总而言之,历史都得为了塑造他完美服务。稍有抵触就得模糊。
把刘邦的父亲绑到肉案子上,向刘邦要求单挑。固然幼稚近于白痴,但他这也看出他不择手段的态度。只因知道杀了刘太公实在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不杀罢了!就好象不杀刘邦,意义差不多吧!
但如果细看项羽的众多所为。都是有着极深的政治远见,哪点象没有政治头脑的所为?您只要看一下菜几段先生的文章就可以知道。
鸿门宴读后感(3)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于戏剧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期间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赞叹之。
对于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却莫说纷纭,前人对此基本给予否定的态度,视之项羽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有勇无谋。其结论就是项羽头脑简单,骄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
近年来出现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作出不同于传统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废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刘邦忍辱负重,拿土地换来渡过暂时难关,仅此而已。(1)
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式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感情而言,项不杀刘,不能算矫情;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2)
学者蔡伟更是高度的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3)
前人对项羽鸿门宴上轻易放跑刘邦简单归于其头脑简单,不足论矣!好在现在大多学者开始从当时的背景重新来探讨,犹为可喜,但是翻案过甚,许多观点尚有待于商讨。
一: 鸿门宴之背景分析
汉元年十月,刘邦从武关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泱泱大秦,就此覆灭。刘邦进入关中后听从儒生建议:“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4)派兵把守函谷关,自己欲在关中为王。
刘邦此战略有早年楚怀王之约为政治依据,早在约法三章的时候,刘邦就告诉关中父老:“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5),在这里刘邦把楚怀王之约的主角偷天换日改成自己,显示他此时不可一世,忘无所有,急不可待想在关中称王的心理。当然派人把守函谷关,以免其他反秦诸侯来分一羹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此时刘邦却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反秦诸侯在北方和秦军誓死角斗,终于击败秦军,刘邦却趁秦主力被诸侯牵制而轻易盗取了胜利果实,却关起门自己独享成果。从道义上讲,刘邦这样做不厚道,遭到各路诸侯唾弃;从利益上讲,刘邦这样做大大惹怒了各路诸侯,使各路诸侯同心协力要消灭刘邦这个绊脚石。
果然,不久项羽带诸侯联军来到函谷关,却被刘邦的军队阻拦。项羽命英布击破函谷关,大军驻扎戏西与刘邦驻扎于霸上的大军对峙。此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看到刘邦大祸临头,便“使人言於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6),项羽听了大怒,决定第二天就进攻刘邦。项羽的亚父范增更是看出刘邦是项羽潜在的大敌,劝说项羽急击勿失。此时项羽进攻刘邦并不能单单看成是项羽是因为听曹无伤之话才进攻刘邦的,可以看成是各路诸侯打击欲独吞胜利果实刘邦的一个代表。
这里却有点问题,从项羽进攻函谷关一直到驻扎戏西与刘邦对峙,时间大约也有半个多月。连刘邦手下都知道此事而暗中做打算,刘邦却没有任何计划,从后面资料看似乎如梦方醒,对项羽要进攻自己不但没有任何应对战略,更是毫无防备之心。何解?这里笔者猜测有二,一是刘邦进入关中被胜利,权欲,美女,财宝冲昏了头,认为有怀王之约,和诸侯又是联盟,别人不会拿他怎么样,最多想来分一羹而已。二是刘邦错估形式,没有想到项羽统合各路诸侯后,实力早就不是以前几万人的楚军,而是四十万诸侯联军。刘邦以为凭项羽自己的兵力并不能拿自己怎么样,毕竟自己有十万大军,没有想到是这次是诸侯联军一起要灭他。
刘邦危在旦夕的时候,事情发生了戏剧化的转变。项羽的叔叔,楚军中的左尹项伯,曾经被刘邦属下张良救过,此时为报救命之恩,连夜赶到刘邦大营,把事情告诉张良。张良把事情又告诉刘邦,刘邦此时才明白大祸临头,听从张良之策,拉拢项伯,以兄长视之,并接为儿女亲家,秧求项伯为自己说项。
关于项伯深夜告张良,历代都有人质疑此事真伪。学者周健曾认为“项伯一夜成六事不可信”和“鸿门和霸上相去四十里之不可信”,从而认为项伯一个晚上完成不了这么多事情。而关于此疑问学者薛权开在文中《鸿门宴献疑商榷》一一给予反驳,认为从鸿门和霸上的确只有四十多里,从小路走只有二十多里,从时间上看完全来的及
项伯一边答应帮助刘邦说情,一边在临走的时候交代刘邦,明日一定要亲自来项羽那里谢罪。这就是千古一宴鸿门宴的来源去脉。
二:项伯在鸿门宴的作用分析
项伯,一个长期被研究者忽略但其在鸿门宴起了不可磨灭巨大作用的人。从身份上他是项羽的叔父,从地位上他是楚国左伊,位高权重。很多研究者仅记得他前者的身份,却忽略其后者的地位。
说到项伯在鸿门宴中的作用,就不得不追究其动机以及维护刘邦的原因,前人研究者总是把项伯当成一个糊涂者,先是“在信义面前,项伯被张良蒙骗”,再是“项伯又被刘邦的假情义和一派谎言巧语所蛊惑”,最后“他既没有背弃项羽,也没有投靠刘邦......他智短滤浅,头脑简单,才被刘邦拉拢蒙骗。他看不清天下形势,被封建信义所束缚”。
但是事实是如此吗?我们来看资料,“(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开始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私情而欲救张良。但是后来性质就变了,“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这里固然有刘邦急于拉拢项伯之意,但是项伯为什么不加思索的就和刘邦约为婚姻了呢?难道他不知道刘邦是项羽的大敌,明天项羽将要和刘邦大战,就算项伯肯定有把握说服项羽不进攻刘邦,刘邦也是项羽一大患,始终是项羽要解决的难题。如果项伯仅是为情谊帮刘邦一把,那约为婚姻就等于建立同盟了,不得不不让人怀疑其动机。
如果把事情联系起来就比较容易明白项伯的意图了。作为项羽的叔父,楚本是项梁一手建立,项梁死后,作为项家仅存的元老(史记所有出现过的项氏),恐怕项伯是最有希望可以和项羽竞争项家领导权的人。在楚怀王刻意打压项家的情况下,项伯尚能与项羽共渡难关,但是胜利来临的时候就是权利如何分配的问题了。而刘邦虽然是项羽大敌,但未尝不是对自己的一大强援,外有强援,无论是对扩大自己影响力,在西楚中争权夺利;还是保住自己现在的权位都是必要的。明白了这点,也就明白了项伯为何从纯粹私情转化为和敌军结盟,一切都是利益在作祟。联系楚汉时期项伯另外三次活动,一是受张良金银,为刘邦请汉中地。二,龙且击败英布后,项羽派其收九江兵,项伯尽杀英布妻子儿女。三,项羽要杀刘邦之父,被项伯劝止。可以说楚汉战争期间,项伯彻头彻脑是为刘邦服务。也就是项伯早就投靠了刘邦。
前人研究者另一忽略的就是项伯另一身份,楚左伊。令伊乃楚国最高政务官,相当于丞相。左伊就是丞相的副手,可以说极有权势极有说话分量之人。“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从这段话中,我们分析,项伯不仅是为刘邦说情,更是直接拿刘邦功劳来说项羽做的不对(难道他忘了为什么要打击刘邦了吗?),而要求项羽善待刘邦。项羽难道不知道为什么要打刘邦吗?但此时同意。恐怕一是本身无杀刘邦之意。二是项伯的权势使得他不得不给其面子。
鸿门宴上,范增派项庄刺杀刘邦,而项伯却以身阻碍。更显示项羽阵营的派系之争,项伯不但是项羽叔父更是左伊;而范增却是项羽亚父,而身为楚军大将军。季父对亚父,左令伊对大将军,联系起来就可以知道必然是家族元老派和功臣少壮派之争,文官派和武官派之争。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鸿门宴不仅仅是项羽杀不杀刘邦的个人问题,也涉及到楚营的两大派系之争,实在是一发而动全身之微妙之关系。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以后鸿门宴中发生的种种事端。
鸿门宴之时,众多实权派并立。
刘邦、项羽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在众多实权派眼中,如果刘邦敢挑战项羽的霸主地位,那项羽杀刘邦,只能怨他自不量力、活该。
但是如果刘邦对项羽俯首称臣,项羽只因猜忌刘邦就杀刘邦。在众多实权派想中,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项羽固然可以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但刘邦的军队呢?项羽却显然不可能马上消灭。众多诸侯的实力,他显然了无法消除。
项羽不杀刘邦,那他当时已是无人能挑战的霸主地位。如果他杀了刘邦,众多实权派必然马上人人自危。项羽霸主的地位必然马上就会丧失。
项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 再利用霸主地位去谋求自己最大政治利益。就好象庞统劝刘备杀刘璋,程昱、荀悠的叔叔(不好意思打不来这个字了)劝曹操杀刘备,刘备与曹操都不同意这种观点。原因很简单,政治利益决定的。项羽不听范增的劝说杀刘邦,也是基于政治利益。
泪痕常奇怪, 为什么项羽不杀刘邦。
后来终于发现,蒋介石在北代成功后。不敢杀冯、李、阎任何一个人,情景大约也是如此吧!
泪痕常奇怪人们为什么说项羽妇人之仁。
最初会稽都尉想造秦始皇的反。感觉势单力孤于是就扫项氏叔侄做帮手。项氏叔侄想当老大,于是项羽就拿刀把都尉杀了。有人不服,于是项羽拿刀一口气杀了好几十个,直到没有敢表示不服。项羽才住手。(这可是合作伙伴)
后来率兵攻打彭城。攻破城后,下令屠城。当时的人都说,项羽打仗从来都是这样子的。太野蛮太残忍了。
再后来项羽给宋义当副手。项羽不满意宋义的指挥,于是拿刀就把宋义给杀了。从此他成楚国最高的军事长官。(这可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再后来项羽大败秦军,俘虏了二十万秦军。感觉这些秦兵留下来实是祸害。于是一黑夜把他们全活埋了。
再后来有人说项羽没有一点政治头脑,不过是沐猴而冠罢了。于是项羽把他扔到锅里煮了。
再后来,项羽感觉义帝对自己没有利用价值了。于是派人杀了他。
泪痕无意否定项羽的所做所为。泪痕只想说,这种人如果都称得上妇人之仁,那杀人不眨眼该是什么样子?!泪痕只想说,项羽绝对是一个举手不留情的人。
他为什么不杀刘邦,时也、势也!是迫于时势。这种时势,刘邦、张良都看得清清楚楚。否则?凭刘邦那种雄才,张良那种智谋之人,敢把自己的生死寄托于项羽这号人的测隐之心上。
泪痕写了一系列评论汉初历史的文字,有些不成熟。感于先生此文,借宝地让人人评论一下我文中的部分观点。
很希望能听听先生的意见!
鸿门宴读后感(2)
先生说:我不知道老兄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
泪痕当然注意到了这种细节。事实上,只要一个人不是白痴,就应当知道自己说出曹无伤的名字。那曹无伤就必死无疑!但项羽为什么要说出这个名字?您认为这是他天真无邪?
这根本就是项羽为了推卸责任,不顾别人死活的做法。
本来项羽想杀刘邦,这全是出于政治利益的思考。和曹无伤有多大关系呢?范增不是也一个劲的劝项羽杀刘邦吗?甚至因为项羽不杀刘邦,气得大骂竖子不得与谋!项庄舞剑不是也意在沛公吗?项羽也是在患得患失之间想杀刘邦,只是刘邦一意俯首称臣的作法。使项羽无法轻举妄动罢了!因为如此背景下杀刘邦,政治失分太多!
但项羽为了掩盖自己杀刘邦是出于自己政治利益的思考,为了向天下人推卸责任。才不顾曹无伤的死活,把自己想杀刘邦归于曹无伤的挑拨!于是曹无伤遂死!
他无心机吗?
唐高宗想废武后,被武后责问的哑口无言。就说我本无心废你,只是上官仪劝我罢了!于是上官满门流血。高宗这种做法叫天真吗?
如果这种不顾别人死活的做法叫天真。那司马昭杀成济全家,岂非就是出于对曹魏忠心无二的态度?当年成济死时,大骂司马用自己全家人的鲜血以掩盖自己不臣之心。其实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曹无伤有语,在死前肯定也是大骂项羽为了推脱自己责任而且不牺牲自己。其实呢?他项羽想杀刘邦与否,哪是曹无伤挑拨的结果?
明明是自己一肚子肮脏的想法,却偏偏极力装做清白之状。把责任全推给别人,虽然一切早已长眼睛的人都知道!但他们就假装自己清白。这根本是政治家的卑劣伎俩!这怎么算得上天真呢?
您说:小项嗜杀是不错,但他从来不杀比他弱的人。泪痕以为凭您的学识,大约熟读史记、通鉴了。《通鉴》中说项羽有屠城的习惯,泪痕上面的帖子中也写了。您认为死于屠城的人,有几个是强者。《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羽入某城(泪痕手头没有史记,但先生应当知道这绝对是史记中的事),因为费了很大力气攻了这座城,所以项羽要把城中15岁以上的人都活埋。幸好有个勇敢的小孩子劝项羽说,您如果屠城,以后哪座池还敢投降,他们岂非都要拼命替彭越卖命。于是一城生灵才得以解救。您真认为,15岁以上人都是强者?
所谓名将喜欢屠城的。就泪痕所知,东汉有吴汉、明有常遇春、秦末就是他项羽了。
至于一夜活埋20万人的事,整个中国历史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出来。白起比他厉害,被秦王逼死时说:我死也是老天要报应我,因为我曾活埋了30万人。李广一生未封侯,曾哀叹再三,却说自己曾活埋900个降卒,大约是老天报应自己吧!可见这两个人,还多少有点天良存在。
项羽呢?临死前,就高呼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连一丝忏悔也没有!这种冷血的人,这种杀人不眨眼的人。也配称英雄!
其实,本来历史学家写历史。很少是象某些小说家一样要塑完美的大英雄。但后世历史动责把某个人塑造成大英雄!项羽、袁崇焕、岳飞等都是这种幸运儿。
泪痕非议这种英雄,只是这种英雄通常太过霸道。以至弄得与他相关的历史都因他而被篡改殆尽了!总而言之,历史都得为了塑造他完美服务。稍有抵触就得模糊。
把刘邦的父亲绑到肉案子上,向刘邦要求单挑。固然幼稚近于白痴,但他这也看出他不择手段的态度。只因知道杀了刘太公实在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不杀罢了!就好象不杀刘邦,意义差不多吧!
但如果细看项羽的众多所为。都是有着极深的政治远见,哪点象没有政治头脑的所为?您只要看一下菜几段先生的文章就可以知道。
鸿门宴读后感(3)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于戏剧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期间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赞叹之。
对于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却莫说纷纭,前人对此基本给予否定的态度,视之项羽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有勇无谋。其结论就是项羽头脑简单,骄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
近年来出现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作出不同于传统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废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刘邦忍辱负重,拿土地换来渡过暂时难关,仅此而已。(1)
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式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感情而言,项不杀刘,不能算矫情;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2)
学者蔡伟更是高度的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3)
前人对项羽鸿门宴上轻易放跑刘邦简单归于其头脑简单,不足论矣!好在现在大多学者开始从当时的背景重新来探讨,犹为可喜,但是翻案过甚,许多观点尚有待于商讨。
一: 鸿门宴之背景分析
汉元年十月,刘邦从武关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泱泱大秦,就此覆灭。刘邦进入关中后听从儒生建议:“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4)派兵把守函谷关,自己欲在关中为王。
刘邦此战略有早年楚怀王之约为政治依据,早在约法三章的时候,刘邦就告诉关中父老:“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5),在这里刘邦把楚怀王之约的主角偷天换日改成自己,显示他此时不可一世,忘无所有,急不可待想在关中称王的心理。当然派人把守函谷关,以免其他反秦诸侯来分一羹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此时刘邦却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反秦诸侯在北方和秦军誓死角斗,终于击败秦军,刘邦却趁秦主力被诸侯牵制而轻易盗取了胜利果实,却关起门自己独享成果。从道义上讲,刘邦这样做不厚道,遭到各路诸侯唾弃;从利益上讲,刘邦这样做大大惹怒了各路诸侯,使各路诸侯同心协力要消灭刘邦这个绊脚石。
果然,不久项羽带诸侯联军来到函谷关,却被刘邦的军队阻拦。项羽命英布击破函谷关,大军驻扎戏西与刘邦驻扎于霸上的大军对峙。此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看到刘邦大祸临头,便“使人言於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6),项羽听了大怒,决定第二天就进攻刘邦。项羽的亚父范增更是看出刘邦是项羽潜在的大敌,劝说项羽急击勿失。此时项羽进攻刘邦并不能单单看成是项羽是因为听曹无伤之话才进攻刘邦的,可以看成是各路诸侯打击欲独吞胜利果实刘邦的一个代表。
这里却有点问题,从项羽进攻函谷关一直到驻扎戏西与刘邦对峙,时间大约也有半个多月。连刘邦手下都知道此事而暗中做打算,刘邦却没有任何计划,从后面资料看似乎如梦方醒,对项羽要进攻自己不但没有任何应对战略,更是毫无防备之心。何解?这里笔者猜测有二,一是刘邦进入关中被胜利,权欲,美女,财宝冲昏了头,认为有怀王之约,和诸侯又是联盟,别人不会拿他怎么样,最多想来分一羹而已。二是刘邦错估形式,没有想到项羽统合各路诸侯后,实力早就不是以前几万人的楚军,而是四十万诸侯联军。刘邦以为凭项羽自己的兵力并不能拿自己怎么样,毕竟自己有十万大军,没有想到是这次是诸侯联军一起要灭他。
刘邦危在旦夕的时候,事情发生了戏剧化的转变。项羽的叔叔,楚军中的左尹项伯,曾经被刘邦属下张良救过,此时为报救命之恩,连夜赶到刘邦大营,把事情告诉张良。张良把事情又告诉刘邦,刘邦此时才明白大祸临头,听从张良之策,拉拢项伯,以兄长视之,并接为儿女亲家,秧求项伯为自己说项。
关于项伯深夜告张良,历代都有人质疑此事真伪。学者周健曾认为“项伯一夜成六事不可信”和“鸿门和霸上相去四十里之不可信”,从而认为项伯一个晚上完成不了这么多事情。而关于此疑问学者薛权开在文中《鸿门宴献疑商榷》一一给予反驳,认为从鸿门和霸上的确只有四十多里,从小路走只有二十多里,从时间上看完全来的及
项伯一边答应帮助刘邦说情,一边在临走的时候交代刘邦,明日一定要亲自来项羽那里谢罪。这就是千古一宴鸿门宴的来源去脉。
二:项伯在鸿门宴的作用分析
项伯,一个长期被研究者忽略但其在鸿门宴起了不可磨灭巨大作用的人。从身份上他是项羽的叔父,从地位上他是楚国左伊,位高权重。很多研究者仅记得他前者的身份,却忽略其后者的地位。
说到项伯在鸿门宴中的作用,就不得不追究其动机以及维护刘邦的原因,前人研究者总是把项伯当成一个糊涂者,先是“在信义面前,项伯被张良蒙骗”,再是“项伯又被刘邦的假情义和一派谎言巧语所蛊惑”,最后“他既没有背弃项羽,也没有投靠刘邦......他智短滤浅,头脑简单,才被刘邦拉拢蒙骗。他看不清天下形势,被封建信义所束缚”。
但是事实是如此吗?我们来看资料,“(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开始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私情而欲救张良。但是后来性质就变了,“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这里固然有刘邦急于拉拢项伯之意,但是项伯为什么不加思索的就和刘邦约为婚姻了呢?难道他不知道刘邦是项羽的大敌,明天项羽将要和刘邦大战,就算项伯肯定有把握说服项羽不进攻刘邦,刘邦也是项羽一大患,始终是项羽要解决的难题。如果项伯仅是为情谊帮刘邦一把,那约为婚姻就等于建立同盟了,不得不不让人怀疑其动机。
如果把事情联系起来就比较容易明白项伯的意图了。作为项羽的叔父,楚本是项梁一手建立,项梁死后,作为项家仅存的元老(史记所有出现过的项氏),恐怕项伯是最有希望可以和项羽竞争项家领导权的人。在楚怀王刻意打压项家的情况下,项伯尚能与项羽共渡难关,但是胜利来临的时候就是权利如何分配的问题了。而刘邦虽然是项羽大敌,但未尝不是对自己的一大强援,外有强援,无论是对扩大自己影响力,在西楚中争权夺利;还是保住自己现在的权位都是必要的。明白了这点,也就明白了项伯为何从纯粹私情转化为和敌军结盟,一切都是利益在作祟。联系楚汉时期项伯另外三次活动,一是受张良金银,为刘邦请汉中地。二,龙且击败英布后,项羽派其收九江兵,项伯尽杀英布妻子儿女。三,项羽要杀刘邦之父,被项伯劝止。可以说楚汉战争期间,项伯彻头彻脑是为刘邦服务。也就是项伯早就投靠了刘邦。
前人研究者另一忽略的就是项伯另一身份,楚左伊。令伊乃楚国最高政务官,相当于丞相。左伊就是丞相的副手,可以说极有权势极有说话分量之人。“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从这段话中,我们分析,项伯不仅是为刘邦说情,更是直接拿刘邦功劳来说项羽做的不对(难道他忘了为什么要打击刘邦了吗?),而要求项羽善待刘邦。项羽难道不知道为什么要打刘邦吗?但此时同意。恐怕一是本身无杀刘邦之意。二是项伯的权势使得他不得不给其面子。
鸿门宴上,范增派项庄刺杀刘邦,而项伯却以身阻碍。更显示项羽阵营的派系之争,项伯不但是项羽叔父更是左伊;而范增却是项羽亚父,而身为楚军大将军。季父对亚父,左令伊对大将军,联系起来就可以知道必然是家族元老派和功臣少壮派之争,文官派和武官派之争。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鸿门宴不仅仅是项羽杀不杀刘邦的个人问题,也涉及到楚营的两大派系之争,实在是一发而动全身之微妙之关系。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以后鸿门宴中发生的种种事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