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生源危机。
1.高考报名人数总量的减少
据中国教育在线数据库统计,2012年江苏省报名参加高考的有47.4万人,报名人数比2011年减少了2.49万人。而今年共有45.1万考生参加考试,相比于去年的47.4万人,又减少2.3万人。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而录取人数基本还是保持一定的增长趋势,一增一减让身处高等教育链条末端的民办高职院校率先感受到了招生难。
2.“入学零门槛”导致考生及家长对注册入学产生误解
“注册入学”使院校和学生的位置发生了根本变化,历来是学校通过高考选择学生,而现在却是学生选择学校。使得一些办学特色不鲜明、教学质量不高、毕业就业率一般的民办学校面临生存危机。另外,上大学不要分数让一些家长及考生对学校产生怀疑(学校是否正规、文凭是否有效、就业是否有保障等),这就导致只有一些成绩差的同学才选择注册入学的民办高校,使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学生综合素质低。
学生只要参加高考就能进入民办高职院校学习,这意味着一些成绩非常差的学生也可以进入高校学习,这些学生往往中学时期在思想、行为、心理上就偏离常态,进入大学后无疑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随着历年低分考生的进入,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明显感觉到了教学压力,大多学生的基础太差,甚至难以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有时候我得讲一个初中课本上的知识,让我有种回到中学课堂教学的感觉。”一个民办高职学校的教师如是说。当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力量投入不足的情况之下,一味地用“低分”换取“生源”,最终换来的可能是毕业生素质的降低。
(三)就业压力大。
2012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数52.6万人,而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数是53.2万人,总量达到历史最高点,主要增量在研究生和本科生。江苏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林伟指出,与2010年相比,2013年本科毕业生将由20.5万增加到24.5万,毕业研究生由3.3万增加到4.5万。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与自己同等学力的竞争,还要与本科生、研究生竞争,对于底子太薄的民办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这无疑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了无限的竞争压力,也给民办院校的就业工作带来挑战。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
目前,民办院校的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来源是离退休教师和社会招聘教师。这种师资结构制约着民办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队伍老化严重,这些老教师虽然职称较高,教育教学经验较丰富,但毕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们对于问题学生的管理一般力不从心,同时对于教学往往也缺乏拼搏精神和现代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导致教学工作缺乏稳定性,教师之间缺乏凝聚力,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这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院体现自己的特色。
(五)生存的恶性循环。
如果招生数达不到预期目标,没有一定的办学规模,那么民办院校将难以生存下去,没有学生就没有收费,没有收费,学校就没有办学经费,学校就难以运转。所以民办学校想要生存下去就只有把招生工作做好。然而,没有投资就难以有好的专业及优秀的教学团队,显然要想招来学生也很难,这将使民办学校陷入生存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出路
(一)加大宣传力度,彰显办学特色。
1.消除误解
在近几年的“注册入学”中,多数高职院校加强了招生宣传的力度,但还是有不少考生和家长表示非常迷茫,甚至无所适从。其主要原因是对“注册入学”模式本身陌生,使考生及家长产生了“花钱就能上”,是“教学质量差的院校”的误解。因此政府和学校必须加大对注册入学制度的宣传力度,让社会、考生及家长认同“注册入学”这一模式,消除社会歧视,给注册入学一个合理的解释。
2.特色创新
面对激烈的生源竞争,民办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在有自己的特色。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模仿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是死路一条;民办院校之间同质化,也是死路一条。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中占一席之地,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受到生产一线单位的欢迎,才能为毕业生就业开拓一条康庄大道。自身特色的形成和突出,则在于不断创新。通过办学思路创新、管理机制创新、专业建设创新、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手段,让学生及家长满意、单位满意、政府满意,创造出自己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其他院校不能替代的独特地位。
(二)校企资源深度融合,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形势下,一线企业需要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技术型员工,很多民办高职毕业生却因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两者形成了鲜明的矛盾。为此各民办高职院校必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施行课程改革和建设,让生产一线工程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工作,让学校的大门面向企业,使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教学的双向互动教学,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机融为一体,是一线企业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的需要,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需求。
(三)加强内部管理,促使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行。
1.充分突出院长的“主体”作用
民办高职院校因其所有制性质有别于公办高校,院长不一定是法人,而是由院董事会聘任,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院长只是办学者,而不是学校所有者。因而,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充分突出院长的“主体”作用,发挥院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要将学校管理好,还要着眼于学校的未来,走出校门,筹资金、找生源、搞合作。如果院长只抓校内的管理和教学,而看不到校外广阔的、潜在的市场,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中,势必将举步维艰。另外,突出院长的“主体”作用,还要求院长真正确立“当家人”的思想,充分结合学院实际,严格实行成本核算,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
2.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师关系到民办学校办学的质量和发展前景。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民办学院应根据学校的实际,让本校的教师待遇尽量与公办高校教师靠近,为教师提供晋级、评优、业务进修的机会,提供医疗、住房、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愿意到民办高校任教,建立和完善教师薪酬制度和福利制度,保障教师的各项待遇。
(一)生源危机。
1.高考报名人数总量的减少
据中国教育在线数据库统计,2012年江苏省报名参加高考的有47.4万人,报名人数比2011年减少了2.49万人。而今年共有45.1万考生参加考试,相比于去年的47.4万人,又减少2.3万人。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而录取人数基本还是保持一定的增长趋势,一增一减让身处高等教育链条末端的民办高职院校率先感受到了招生难。
2.“入学零门槛”导致考生及家长对注册入学产生误解
“注册入学”使院校和学生的位置发生了根本变化,历来是学校通过高考选择学生,而现在却是学生选择学校。使得一些办学特色不鲜明、教学质量不高、毕业就业率一般的民办学校面临生存危机。另外,上大学不要分数让一些家长及考生对学校产生怀疑(学校是否正规、文凭是否有效、就业是否有保障等),这就导致只有一些成绩差的同学才选择注册入学的民办高校,使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学生综合素质低。
学生只要参加高考就能进入民办高职院校学习,这意味着一些成绩非常差的学生也可以进入高校学习,这些学生往往中学时期在思想、行为、心理上就偏离常态,进入大学后无疑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随着历年低分考生的进入,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明显感觉到了教学压力,大多学生的基础太差,甚至难以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有时候我得讲一个初中课本上的知识,让我有种回到中学课堂教学的感觉。”一个民办高职学校的教师如是说。当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力量投入不足的情况之下,一味地用“低分”换取“生源”,最终换来的可能是毕业生素质的降低。
(三)就业压力大。
2012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数52.6万人,而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数是53.2万人,总量达到历史最高点,主要增量在研究生和本科生。江苏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林伟指出,与2010年相比,2013年本科毕业生将由20.5万增加到24.5万,毕业研究生由3.3万增加到4.5万。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与自己同等学力的竞争,还要与本科生、研究生竞争,对于底子太薄的民办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这无疑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了无限的竞争压力,也给民办院校的就业工作带来挑战。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
目前,民办院校的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来源是离退休教师和社会招聘教师。这种师资结构制约着民办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队伍老化严重,这些老教师虽然职称较高,教育教学经验较丰富,但毕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们对于问题学生的管理一般力不从心,同时对于教学往往也缺乏拼搏精神和现代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导致教学工作缺乏稳定性,教师之间缺乏凝聚力,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这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院体现自己的特色。
(五)生存的恶性循环。
如果招生数达不到预期目标,没有一定的办学规模,那么民办院校将难以生存下去,没有学生就没有收费,没有收费,学校就没有办学经费,学校就难以运转。所以民办学校想要生存下去就只有把招生工作做好。然而,没有投资就难以有好的专业及优秀的教学团队,显然要想招来学生也很难,这将使民办学校陷入生存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出路
(一)加大宣传力度,彰显办学特色。
1.消除误解
在近几年的“注册入学”中,多数高职院校加强了招生宣传的力度,但还是有不少考生和家长表示非常迷茫,甚至无所适从。其主要原因是对“注册入学”模式本身陌生,使考生及家长产生了“花钱就能上”,是“教学质量差的院校”的误解。因此政府和学校必须加大对注册入学制度的宣传力度,让社会、考生及家长认同“注册入学”这一模式,消除社会歧视,给注册入学一个合理的解释。
2.特色创新
面对激烈的生源竞争,民办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在有自己的特色。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模仿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是死路一条;民办院校之间同质化,也是死路一条。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中占一席之地,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受到生产一线单位的欢迎,才能为毕业生就业开拓一条康庄大道。自身特色的形成和突出,则在于不断创新。通过办学思路创新、管理机制创新、专业建设创新、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手段,让学生及家长满意、单位满意、政府满意,创造出自己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其他院校不能替代的独特地位。
(二)校企资源深度融合,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形势下,一线企业需要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技术型员工,很多民办高职毕业生却因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两者形成了鲜明的矛盾。为此各民办高职院校必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施行课程改革和建设,让生产一线工程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工作,让学校的大门面向企业,使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教学的双向互动教学,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机融为一体,是一线企业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的需要,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需求。
(三)加强内部管理,促使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行。
1.充分突出院长的“主体”作用
民办高职院校因其所有制性质有别于公办高校,院长不一定是法人,而是由院董事会聘任,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院长只是办学者,而不是学校所有者。因而,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充分突出院长的“主体”作用,发挥院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要将学校管理好,还要着眼于学校的未来,走出校门,筹资金、找生源、搞合作。如果院长只抓校内的管理和教学,而看不到校外广阔的、潜在的市场,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中,势必将举步维艰。另外,突出院长的“主体”作用,还要求院长真正确立“当家人”的思想,充分结合学院实际,严格实行成本核算,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
2.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师关系到民办学校办学的质量和发展前景。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民办学院应根据学校的实际,让本校的教师待遇尽量与公办高校教师靠近,为教师提供晋级、评优、业务进修的机会,提供医疗、住房、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愿意到民办高校任教,建立和完善教师薪酬制度和福利制度,保障教师的各项待遇。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